賀宏梅,馬淑靜,禹愛梅
進展性腦梗死39例危險因素分析
賀宏梅,馬淑靜,禹愛梅
目的:探討導致進展性腦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方法:急性腦梗死患者136例,出現(xiàn)病情加重,且病情加重時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與住院時的評分差≥2 分者[1]納入進展組(39 例),無病情加重者納入非進展組(97例)。比較2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腦血管病家族史),是否發(fā)熱,血壓水平,生化指標(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體水平),責任血管是否存在狹窄及梗死部位。再對行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結果:本研究共納入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136例,其中進展性腦梗死患者39例(28.6%)。2組性別、年齡、吸煙史、腦血管病家族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發(fā)熱,收縮壓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責任血管及梗死部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高血壓史、糖尿病史、是否發(fā)熱、收縮壓水平、責任血管閉塞或中重度狹窄、分水嶺梗死及側腦室體旁梗死與進展性腦梗死發(fā)生具有相關性。結論: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入院后收縮壓下降、合并發(fā)熱,責任血管閉塞或中重度狹窄、分水嶺梗死及側腦室體旁梗死容易進展,應引起臨床充分重視。
進展性腦梗死;血管狹窄;梗死部位;危險因素
進展性腦梗死指發(fā)病后 6 h~7 d 內神經系統(tǒng)功能缺損癥狀階梯式加重或逐漸進展的缺血性卒中,分為早期型(發(fā)病 3 d 以內)和晚期型(發(fā)病 4~7 d)[2],發(fā)病率約 20%~30%[3]。本研究對進展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136例。均符合201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所修訂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 MRI或 CT 證實;并排除梗死后出血者、既往有卒中史且遺留嚴重神經系統(tǒng)功能缺損癥狀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及近期有手術外傷患者。出現(xiàn)病情加重,且病情加重時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與住院時的評分差≥2分者納入進展組(39例),無病情加重者納入非進展組(97例)。進展組中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齡(66.54±5.54)歲;非進展組中男 55 例,女 42 例;平均年齡(67.26±6.10)歲。參與研究的患者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有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及腦血管病家族史,入院后是否發(fā)熱,血壓、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體水平,責任血管是否存在狹窄及梗死部位。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共納入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136例,其中進展性腦梗死患者39例(28.6%)。
2組性別、年齡、吸煙史、腦血管病家族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發(fā)熱,收縮壓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責任血管及梗死部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危險因素比較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高血壓史、糖尿病史、是否發(fā)熱、收縮壓水平、責任血管閉塞或中重度狹窄、分水嶺梗死及側腦室體旁梗死與進展性腦梗死發(fā)生具有相關性,見表2。
表2 進展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腦梗死早期進展多由血流動力學異常及新陳代謝紊亂所致,晚期主要歸因于其他因素[5]。進展發(fā)生的機制主要包括血栓蔓延、栓子脫落、腦灌注壓下降、側支循環(huán)不良、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本研究證實發(fā)病前合并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可導致進展性腦梗死的出現(xiàn)。其原因主要是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可導致動脈硬化,引起血管狹窄及血流阻力增高,發(fā)病后缺血半暗帶局部組織難以自動調節(jié),無法及時代償血供,漸至組織細胞水腫,從而轉化為不可逆缺血壞死區(qū)。
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由于體內自身調節(jié)機制,血壓應激性升高,臨床提倡只要血壓在可控范圍內不劇烈降壓。因發(fā)病后缺血腦組織喪失了對腦血流量的自動調節(jié)功能,缺血半暗帶的血供幾乎全部依賴于動脈血壓,而早期收縮壓的下降將直接導致腦血管遠端灌注不足,側支循環(huán)不能及時有效開通,機體處于失代償狀態(tài),導致癥狀加重。Castillo 等[6]證實腦梗后收縮壓不恰當的每下降10 mmHg,神經功能惡化的風險將增加6%。
發(fā)熱可導致機體發(fā)生多種變化,主要包括增加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加速神經細胞的凋亡;促進皮質錐體細胞漿蛋白的水解,加重機體酸中毒的程度,影響缺血半暗帶細胞代謝;增加全身耗氧量,加重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紊亂,最終導致腦梗死進一步加重。
血管狹窄將繼發(fā)血流動力學改變,直接導致血管遠端的低灌注[7],側支循環(huán)開放受阻,使損傷程度加重,梗死面積擴大 。腦血管主干重度狹窄甚至閉塞,將無法滿足缺血神經細胞的血供需求,往往失去了挽救缺血半暗帶的有效時機,使缺血神經細胞的數量增加,腦梗死面積擴大。
Nagakan 等[8]發(fā)現(xiàn),側腦室體旁腦梗死容易發(fā)生進展,可能是因為此處纖維錐體束分布密集,又缺乏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損傷后易出現(xiàn)缺血區(qū)的擴大,臨床癥狀的加重。分水嶺區(qū)供血血管為終末血管,代償能力差,且又屬于交界地帶,易受全身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出現(xiàn)腦組織損害的階梯性加重,臨床癥狀不斷惡化。
綜上所述,進展性腦梗死是多種綜合原因、多種病理生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醫(yī)生應在發(fā)病后做好危險因素評估,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進行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降低進展性腦梗死的發(fā)生率及致殘率。
[1]Kalowska E,Rostrup E,Rosenbaum S,et al.Acute MRI changes in 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J].Eur Neurol,2008,59:229-236.
[2]Birsehel P,Ellul J,Barer D.Onbehalf of the European Progressing Stroke Study(EPSS) Group:progressing strok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J].Cerebrovase DIS,2004,17:242-247.
[3]Yuefu C,Yajie L,Chenghong L,et al.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involved in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xtra-and intracranial arterial lesions[J].Exp Ther Med,2014,7:1495-1505.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4 [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246-257.
[5]Alawneh JA,Moustafa RR,Baron JC.Hemodynamic factor and
perfusion abnomalities in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J].Stroke,2009, 40:443-450.
[6]Castillo J,Ceira R,Garcia MM.Blood pressure decrease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brain injury and poor stroke outcome[J].Stroke,2004,35:520-526.
[7] 楊弋,吳江,馮加純,等.進展性腦卒中 15 例臨床及腦血流特征[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8,9:607-609.
[8]Nagakane Y,Naritomi H,Oe H.Neurological and MRI findings as predictors of progressive-type lacunar infarction[J].EurNeurol,2008,60:137-141.
(本文編輯:唐穎馨)
·消息·
更正
R741;R743
ADOI10.16780/j.cnki.sjssgncj.2017.02.021
卷第 2 期作者魏霄發(fā)布的文章《軍隊高齡離退休干部睡眠質量調查與分析》
更正為 2016.6.23。特此聲明。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北 075000
收稿日期2017-02-18
賀宏梅812041382@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