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言
摘 要:在20世紀70 年代,舉重訓練進入了發(fā)展時期,在80年代,舉重進入了騰飛時代。少年剛接觸舉重這項體育運動,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在這個時期就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來提升他們的舉重水平。本文主要圍繞少年兒童舉重入門的訓練方法進行討論。
關鍵詞:少年兒童;舉重;訓練方法
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舉重這項運動有著自己的獨特規(guī)律。因此,在對少年兒童進行舉重訓練時,就需要引導他們根據(jù)前人所總結的訓練原則,圍繞前人的動作思想,再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提升他們的舉重水平的效果。下文主要圍繞舉重入門的訓練方法進行簡要的探討。
一、確保動作的節(jié)奏連貫
在舉重訓練中,抓舉與挺舉在動作上的差異不大。而在舉重的動作節(jié)奏上,通常表現(xiàn)在速度的快慢交替。一個完整的舉重動作,往往都是先慢速然后再中速最后再高速的一個過程。經(jīng)過實踐調(diào)查得知,在舉重過程中,我們所了解主要是提鈴以及上推這幾種動作,若開始的速度沒有控制好,那么就會導致舉重失敗。例如,舉重訓練中的上挺動作,它是由多個階段所組成,是由許多小動作所組成、例如挺胸、憋腰、預蹲、上送、分腿、支撐。當運動員做好準備工作之后,首先,就需要做好預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到“穩(wěn)”,另一方面要做到“淺”與“直”。這里所提到的“穩(wěn)”,就是指在舉重過程中,運動員膝蓋下屈的過程不能夠過快,其速度需要進行相應的控制,要以頭部、胸部以及肘部不動為標準。若速度一旦過快,那么就會使得上述的部位發(fā)生變形,從而導致舉重的動作節(jié)奏破壞。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慢”,但是慢也不是絕對的, 它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主要是在預蹲階段到向上蹬腿的這個階段,要有一定的連貫性。故此,這些階段都需要運動員完成,缺一不可。如果缺少這些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部分,那么就會導致運動員的動作出現(xiàn)停頓,或者是導致運動員的動作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因此,在對少年進行舉重訓練時,要確保他們能夠連貫的做出這些動作。例如,在預蹲動作中,如果少年蹲的過快,那么就會導致杠鈴脫離胸部,當他們蹬腿向上發(fā)力時,那么就會導致胸部的壓力有所增加。如此,胸部和身體的上體部位就會發(fā)生位置改變,從而導致這些小運動員的發(fā)力動作難以完成,造成試舉的失敗。當運動員掌握好預蹲的這一動作,那么就需要對接下來蹬腿和向上發(fā)力動作進行訓練,這個動作可以用“快”來進行概括。在預蹲、屈膝和制動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稱之為上挺,其最快的速度可以得到1.8米/ 秒,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快速的過程。當完成在上述動作之后,還需要分腿下蹲,這個過程主要是為了降低運動員的身體重心,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用“快”字來進行概括。故此,在舉重訓練中,一定要訓練運動員把握好節(jié)奏的快慢,即要確保節(jié)奏的連貫性。否則,少年運動員就難以參與到舉重訓練之中,通過這種節(jié)奏感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感悟到舉重訓練的要點,讓他們能夠先掌握好動作的節(jié)奏感以及連貫性,然后再來嘗試抓舉。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后,學生就能夠很好的執(zhí)行預蹲或者是挺舉、上挺等舉重動作技巧。
二、讓學生了解舉重的外觀結構
在舉重訓練中,其外觀結構指的是,在每個動作完成時,運動員身體的運動方向。對于這些少年兒童運動員,因為他們年齡尚小,他們的文化知識還較為缺乏,他們的接受能力也較弱,只能夠靠天生的模仿和領會。所以在舉重訓練中,教練要對每個動作進行重復演示,并且對動作技術的要領加以說明,以加深他們對技術動作的認識。為了能夠提升少年的舉重潛力,以推動我國舉重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就需要加強對少年的訓練,讓舉重動作的根本原理與外觀結構相結合,這樣就有助于學生的整體動作能夠相協(xié)調(diào)。例如,在上挺過程中,就是運動員身體的運動方向,在進行預蹲這個動作時,運動員的腳是向下蹬,但是腿發(fā)力的方向則與之相反,分腿對杠鈴的支撐力的方向也是向下的。故此,在訓練過程中,教練要重復這些外觀結構,重復“下”、“上”、“下”的外觀結構。但是,在提鈴動作中,其外觀結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起鈴時,運動員的身體是向上運動的,與此同時,他們的發(fā)力也是向上的,但是其進行下蹬支撐時,運動員的身體就會向下運動。故此,在提鈴的運動過程中,就可以用“上”、“上”、“下”來予以概括。
通過上文的敘述,相信我們對舉重訓練方法有著初步的了解,對訓練的節(jié)奏性以及外觀結構等都有著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訓練少年兒童時,就需要將這兩種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就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挺動作訓練中,就可以用“慢”、“快”、“快”來進行概括,而對于該動作的外觀結構,那么我們就可以用“下”、“上”、“下”來進行概括。對于提鈴動作:那么在節(jié)奏性的訓練中,可以用“慢”、“快”、“快”來進行概括;而外觀結構則可以用“上”、“上”、“下”來進行概括。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更好的進行理解,可以彌補他們認知能力較差的這一弱點,使他們在一個簡單易懂的方法中學會舉重運動的技巧。
綜上,在提鈴動作以及上挺動作這兩個動作中,都有相應的節(jié)奏與外觀結構。此外,在舉重訓練中,這兩個動作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動作。對于節(jié)奏與外觀結構,一定不能夠進行錯位。這種方法對于少年兒童的入門訓練極其有效,而且簡單易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舉重動作的原理。在傳統(tǒng)的舉重訓練中,許多教練經(jīng)常會用十多節(jié)課來訓練學生的一個動作,這樣就會浪費學生的精力,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通過這兩種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兩節(jié)課就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結語
綜上,我國的舉重運動事業(yè)要想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培養(yǎng)。而在少年兒童的訓練過程中,可以通過對他們進行節(jié)奏感的訓練以及外觀結構的訓練,使他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學會舉重的要點,并且在今后的實踐中能夠掌握舉重的精華,提高他們的舉重水平,從而推動我國舉重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汝南縣業(yè)余體校李玉東.淺談少年兒童舉重基礎訓練的特點和方法[N].駐馬店日報,2008-08-26008.
[2]高傳威.舉重運動對10-12歲少年體質狀況的影響研究[D].吉首大學,2012.
[3]傅喜才.根據(jù)少年兒童的特點進行業(yè)余舉重教學訓練[J].體育科技資料,1978,1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