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馬漢成
摘要:基于美國鋼鐵工業(yè)中已經完成環(huán)境戰(zhàn)略轉變的公司,利用Oliver提出的環(huán)境戰(zhàn)略理論,本文旨在調查環(huán)境戰(zhàn)略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結果表明鋼鐵工業(yè)主要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成本最小化階段、成本效益合規(guī)性階段及綠色工業(yè)階段;Oliver的環(huán)境戰(zhàn)略理論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企業(yè)和政府在環(huán)境問題上不同的角色及相互關系。最后,我們鼓勵研究人員在不同環(huán)境中(如其他行業(yè)或國家)評估和檢驗我們的方法和結論。
Abstract: Based on the US steel industry companies which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an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proposed by Oliver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how to adapt to changing ti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l indust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major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st minimization stage, cost-effective compliance phase and green industrial stage; Oliver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heory help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o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Finally, we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evaluate and test our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uch as other industries or countries.
關鍵詞:環(huán)境;戰(zhàn)略;變化;管理
Key words: environment;strategy;variation;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41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8-0029-03
0 引言
該研究分析了受監(jiān)管組織在環(huán)境戰(zhàn)略問題上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其中環(huán)境戰(zhàn)略是指那些考慮到保護環(huán)境的企業(yè)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方式。自然環(huán)境保護組織和團體的大幅增加、全球范圍內環(huán)保學位的激增以及相關雜志的增加,比如《環(huán)境管理》、《組織和環(huán)境》以及《商業(yè)戰(zhàn)略和環(huán)境》等,這些都是該領域發(fā)展的表現。
盡管研究人員和從業(yè)人員已經了解到公司環(huán)境戰(zhàn)略的轉變,但是缺乏相應定量的實證研究與記錄。該項研究旨在發(fā)現和記錄環(huán)境戰(zhàn)略如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同時也嘗試定義環(huán)保責任的具體階段。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幫助將來有著同樣志向的從業(yè)人員和研究人員更清晰地理解全球范圍內環(huán)保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 數據分析
1.1 數據說明
本文的數據大都源于美國鋼鐵行業(yè)1993年和1997年的2個調查報告。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文描述的準確性,我們按照Dillman(1978)和Salant and Dillman(1995)描述的方法來操作。[1]共查閱417個對于1993年的調查報告的回應以及172個對1997的調查報告的回應,回應率為31%。在全部受訪者中,51%是業(yè)主,17%是業(yè)務經理和14%為環(huán)境管理者,[2]其余包括技術管理人員及其他代表。在這里作者提供了1993和1997的調查詳情, 表1提供了描述性的統(tǒng)計。根據正態(tài)分布,計算了DF Betas (邏輯回歸數模百科),并進行了多重檢驗。所有判斷都在誤差范圍內(Neter等,1990)[3]。
1.2 實施措施
表2顯示了測量默認和操作策略的方式。用來度量策略的具體措辭已在表2的描述欄中列舉出來。舉例而言,為了度量“習慣”策略,要求受訪者權衡以下具體手段的效用:①采用其部門以前廣泛運用的方式;②與部門內其他人員交流并采取以前用到的方式。
假設1A預計從1993至1997年,被動策略的偏好平均值將會減小。Oliver理論用以下手段如習慣、模仿和遵守相結合來描述被動(默認)的策略。被動(默認)措施在調查中意味著應答人的對于參照習慣、模仿和遵守這些操作手段的偏好平均值。1993年的調查報告證實了Oliver理論,習慣、模仿和遵守三項措施的信度α值為0.78,1997年為0.69。[4]
假設1B處理對積極(操作)策略的偏好值。Oliver理論用合作,影響和控制相結合來描述主動(操作)的策略。同樣,發(fā)現1993年的這三個主動(操作)手段的信度α值為0.89,1997年為0.62,支持了Oliver理論。[5]
“默許策略1997”指的應答者對是1997年調查中的三個操作手段“習慣,模仿和遵守”的偏好平均值。而“默許策略1993”則是1993年的偏好平均值?!安倏v策略1997”是應答者對于1997年調查報告中三個操作手段“拉攏,影響力和控制”的偏好平均值,而“操縱策略1993”則是1993年的偏好平均值。
2 結論
2.1 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支持假設1A和1B的觀點,但是分析卻不能證明假設1A。在配對樣本t檢驗中,我們發(fā)現人為操縱和默許許可策略在數據上有顯著關系,正如假設那樣,相較于1993年來說,1997年的受訪者更傾向于人為操縱策略。
我們還發(fā)現了關于1993年和1997年的默許策略偏好之間同樣重要的關系。我們之前假設受訪者會認為默許策略缺乏吸引力,卻意外地發(fā)現1997年的受訪者認為默許策略更有吸引力(5.2VS3.4)。[6]一種可能的解釋為:相較于1993年來說,1997年的鋼鐵企業(yè)在環(huán)境管制上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從1993到1997年,盡管美國環(huán)保署和美國核管理委員會都嘗試發(fā)布規(guī)章制度以解決鋼鐵企業(yè)所面臨的問題,但都以失敗告終。環(huán)保署和和管理委員會的這種無能使得鋼鐵企業(yè)面臨的環(huán)境更加不確定。
對決策制定的不確定性影響是一種被充分研究過的現象。在長達半個世紀中,管理理論者們認為外部條件如不確定性,是與組織戰(zhàn)略緊密相關的(Banard,1938;Chandler,1962;Ridgely and Lumpkin,2000)[7]。確實,Oliver理論認為在高度不確定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管理者更傾向于被動戰(zhàn)略。因此,所增加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混淆或者淹沒其它的影響因素。在一個不太明朗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規(guī)則的不確定性可能使得管理者更傾向于默認許可(更加被動)的戰(zhàn)略。
2.2 局限性
在Ghobadian et al.的假設和模型中,外部因素(環(huán)境干預、市場行為和社會期望)決定環(huán)境戰(zhàn)略。[8]作者認為關系的調解與緩和由企業(yè)決策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影響,包括領導力,企業(yè)傳統(tǒng)和企業(yè)道德。除此之外,技術、有效的人力資源、資金和組織的適應性也可緩解關系。為了更有效地了解此項內容,筆者盡量使用較為簡單的模型,盡管它們在國際法和宏觀經濟問題上適用性比較低,但是在具體區(qū)域的適用性卻很強。很多額外潛在因素都在發(fā)揮作用。事實上,我們構造的模型采用多維的概念。我們鼓勵研究人員從國際法和宏觀經濟角度來調查這些問題。如果有同樣可調解與緩和的變量能更好地解釋我們正在研究的關系,諸如Ghobadian的理論,我們也希望研究人員對其進行調查研究。
3 討論
3.1 奧利弗理論的延伸
我們加入了Hass理論(1996),希望找到更多依據經驗派生的環(huán)境管理模式。[9]我們認為奧利弗在公共機構領域內的理論的價值會更好地增強環(huán)境管理政策。同時,我們相信,更深入地了解商業(yè)和政府之間在環(huán)境問題上的關系可以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用格拉溫的(1995:900)話來說就是,“我們認為,改變管理理論和實踐使其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最大的挑戰(zhàn)?!?,希望我們的研究會促成這種改變。[10]
我們的假說主要針對奧利弗的策略中關于連續(xù)的默許和操作的結尾這兩點,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測試這個理論最好的途徑。我們鼓勵研究人員測試和改善我們在環(huán)境政策上的理論并且檢驗奧利弗理論的其他方面,因為這種努力有助于解決??怂购蚆azmanian(1998)的擔憂,即我們對綠色的理解可能會因為缺乏理論和方法精確性而受到限制。
3.2 歷史性觀點
關于環(huán)境、工業(yè)和企業(yè)策略關系的爭論仍然在繼續(xù)。在這里我們加入了韋爾福德(1998)的理論并且建議未來的研究學者要比現階段更努力地來匯編企業(yè)的個案研究。工業(yè)層面的研究,例如我們的研究,同樣可以加深人們對這個復雜的爭論的理解。布朗和哈里斯(1999)寫道,隨著時間的流逝,對這些爭議的研究,比如我們在做的,或許可以增加新的內容。此外,Starik和Marcus(2000)認為幾乎沒有研究人員在環(huán)境領域嘗試縱向分析。很多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要隨著時間的流逝才能得出最好的觀點。對現存案例和工業(yè)的薈萃分析同樣非常有益。
我們希望其他研究者能夠說明并論證不同的階段公司的運行狀況。我們的研究立足于美國的鋼鐵公司,并且選擇了美國的鋼鐵工業(yè)作為主要的環(huán)境對象(環(huán)境保護局,1995)。[11]我們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在其他方面檢驗我們的方法和發(fā)現。
3.3 管理啟示
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企業(yè)會經歷不同的環(huán)保責任階段。管理者,特別是所有者、董事會以及高級經理應該認清環(huán)境的潛在含義。我們認為較高級別的經理人應該給環(huán)境專家提供足夠的自由去制定更加有效的環(huán)境策略。另外,公司總體策略應該要包括應對環(huán)境策略潛在變化的內容。在Jorgensen(2000:60)看來:“為了確立動態(tài)環(huán)境管理系統(tǒng)和實現可持續(xù)的環(huán)境改善,組織者力求改變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最后,我們的努力讓我們理解并且支持沃爾夫(1998)的建議,他認為依賴管理著作和研究會有力地推動未來環(huán)境研究?!?/p>
管理應該不斷地認識到宏觀經濟和法律問題將影響環(huán)境策略。政府在環(huán)境管理策略上具有重要影響(斯塔里克和蘭特,1994,Yao,1999),1994年美國共和黨的改革就是一個例子。優(yōu)秀的管理會意識到,關注政府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舉措十分重要。我們的研究發(fā)現美國鋼鐵工業(yè)認清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并相應地調整了他們的策略。
參考文獻:
[1]Bansal, P and Roth, K. (2000).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717-76.
[2]Jrgensen, T. H. (200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7, 60-66.
[3]Levy, D. L. and Egan, D. (2000). A Neo-Gramscian Approach to Business—Society Relations: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Toronto, August 2000.
[4]Ridgley, M. and Lumpkin, C. A. (2000). The bipolar resource-allocation model problem under uncertainty and conflict: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the public decision-mak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9, 89-105.
[5]Sharma, S. (2000). 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681-697.
[6]Maria Rita Pasimeni , Irene Petrosillo, Roberta Aretano, Teodoro Semeraro,Antonella De Marco , Nicola Zaccarelli , Giovanni Zurlini . (2014)Scales, strategies and actions for effective energy planning: A review. Energy Policy 65,165-174.
[7]X.H. Xia, Y.B. Chen, J.S. Li, H. Tasawar, A. Alsaedi, G.Q. Chen.(2014).Energy regulation in China: Objective selection, potential assess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haring by partial frontier analysis. Energy Policy 66,292-302.
[8]Mohammad Ahanchian, Jose Bienvenido Manuel Biona.(2014).Energy demand, emissions forecast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modeled over a medium-range horizon: The case of the land transportation sector in Metro Manila. Energy Policy 66,615-629.
[9]楊德鋒,楊建華,樓潤平,姚卿.利益相關者"管理認知對企業(yè)環(huán)境保護戰(zhàn)略選擇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2(3).
[10]曹瑄瑋,相里六續(xù),劉鵬.基于認知和行動觀點的動態(tài)環(huán)境戰(zhàn)略研究:前沿態(tài)勢與未來展望[J].管理學家,2011(6).
[11]Yao, S. (1999). Efficiency impacts of government polic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5, 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