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許多種含義,本文主要取“平衡,均衡”的意義,一般可理解為適度、恰當、穩(wěn)定。舊體文中曾有衡言(平正之言)、衡虛(平正而清虛)、衡儀(公平的法則)之說。中國古代的地動儀、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也都蘊藏著“衡”。國學大師馮友蘭提出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標準“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也講究一個“衡”字?!断@飩鳌分性鴮懙溃好慨斢龅酱煺酆捅瘋麜r,希拉里都想象自己身體內安裝著一個木工水準儀,努力讓水準儀里的氣泡移動到正中央。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良好德行則是立德樹人的要求之一。立德樹人要求掌握教育中的“衡”,要求教師具有“中正”的教育心態(tài),樹立“正規(guī)”的教育觀念,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可能有偏離和傾斜,但必須要讓教育水準儀里的氣泡及時回到正中央;教育中的“衡”要求教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在遵循與敬畏教育本色和規(guī)律中前行。
一、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
要想做到教育之“衡”,教師必須要明確自己是班級這塊教育自留地第一責任人的定位。教師應該努力做到:我的課堂我負責,我的教學我做主,應該將經過教育實踐檢驗的、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行為堅持到底。
以圓為例,圓的“衡”體現(xiàn)在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和走向的是圓心,無論圓或大或小、或實或虛,圓心是始終存在的,也是唯一的,是衡定不變的。教師就應作班集體的“圓心”,起到平衡制動的作用。
任教多年,我得出一個教育經驗:當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時,我會告訴學生該怎樣做,而不是重復批評學生的不良習慣。教師在教育中,最好少說“不許”,多說“應該”,“不許”是負強化,“應該”是正強化,正強化容易形成正確的行為。如果教師不能很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行為,往往會形成負強化,適得其反。教師就像“圓”中心的那個“點”,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
二、教師要掌握與學生關系的分寸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要刻意與學生過近或者過遠,一切依據教育的情勢發(fā)展,順應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以彈簧為例,彈簧的主要功用是減少震蕩、保持平衡。彈簧過于拉伸或壓縮就會失去彈性甚至斷裂,而長時間不用又可能影響性能,最好的方法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利用合適的機會反復拉伸,不斷地磨合、調試,增加活性。
同理,師生關系要講究相互的心理距離和彼此的接受范圍。師生相處要掌握好彼此之間的“度”。這種“衡”蘊含在一種關系當中,存在于發(fā)展變化間。教師不要刻意追求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要和學生保持一定距離,保持相對關系上的和諧相處。
一名教師如果特別“好說話”,不少“吃硬不吃軟”的學生就會肆無忌憚,在課堂上無拘無束,不僅導致自己成績直線下降,還會影響其他人的學習。
教師和學生因為年齡的差異、心理的差異,有一定的“代溝”,所以,很多學生有話不向教師說,認為教師并不理解他們。因此教師們要想了解孩子的內心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教師又不能過于疏遠學生,那么教師和學生應該保持多大的距離才適當呢?那應該是一種恰當的距離,既莊重,又親切,相處和諧。教師應該用人格和智慧去贏得學生們的尊重,合理地贊美、批評和鼓勵:對內向的孩子要親切,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對性格淘氣、有“侵略”行為的孩子,要保持一種威嚴,不然他們會無所顧忌。
在課外活動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們一起游戲娛樂,是朋友般的關系;在教室里,教師和學生們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是維持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需要。對問題學生取得一點微小的進步,教師要贊揚鼓勵。當學生們犯了錯誤,教師要嚴肅對待,拉遠距離,讓他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喚醒孩子們的自責意識。應當記?。哼m當的距離產生魅力,魅力產生尊嚴,尊嚴產生力量,而這種力量則是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教師要善于借助家長的力量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借力,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團結的力量是無限的。
以蹺蹺板為例,蹺蹺板的原理在于“衡”。它取決于一個公式: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保持“衡”的關鍵因素則在于支點,教師應當站對位置,設法找準自己的支點,懂得向兩邊借力,不管是動力還是阻力都會因為支點的移動而始終保持平衡。同理,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影響學生,同時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協(xié)調,和兩邊都要保持一個順暢的、和諧的溝通合作關系。教師、家長、學生應該相互調節(jié),互相配合,組成一個合理用力、相互借力的有機整體。
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教師是教書育人的第一人,也是責無旁貸的教育主力,不能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家長甚至其他人,更不能孤軍奮戰(zhàn)。教師在教育管理中要想大獲全勝,就要善于調兵遣將,善于借力使力。一定要把家長當成我們的教育助手,要想方設法促使家長給我們幫忙。因此,我把每一次全體家長會、每一次和家長的單獨交流都當成家長給教師幫忙的大好機會。我精心準備,說到位,做到位,讓家長樂于參與到教育中。教師就是一個支點,應向家長借力。
綜上所述,教育中的“衡”的核心是:好的人際關系勝過好的教育。教師要用心思考“衡”的內涵,運用“衡”的思想,實踐“衡”的行動,努力在教育過程中理順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化不利為有利,創(chuàng)造和諧環(huán)境,從而達到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宋新軍,山東省德州市光明街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