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琳
【摘要】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個中國小朋友和幾個美國小朋友同在一個活動中心玩耍,一位美國小朋友內急,出于禮貌,他在向這位中國小朋友詢問廁所在哪里時,沒有使用WC,toilet,lavatory這類詞匯,而是說May I go some where?中國小朋友照字面意思理解,以為這位美國小朋友想去別的地方玩,便回答說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里都可以)?!弊龀鲞@樣的回答,其尷尬場面可想而知了。我想作為英語教師的我不應該當作笑話笑笑就算了,這位中國朋友的回答并沒有犯語法錯誤,那原因何在呢?這個事情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英語教學的一些漏洞——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關鍵詞】環(huán)境渲染 活動 文化差異
一、通過渲染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
課堂上盡量采用全英教學,大家都知道,一個不怎么懂英語的人在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呆上一、兩年,那么英語進步的速度是很快的,這就是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在新學期給學生上第一節(jié)課時,我就用英語作自我介紹,“Nice to meet you,boys and girls.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Ji Xiaolin. You can call me ‘Miss Ji” 那么在孩子心中立刻就能把英語老師和語、數(shù)老師區(qū)別開來并且記住我。另外,除了新授內容之外,其它課堂用語也用英語表達,如:Listen to me. Follow me,please. Read the new words. Open your books. 等等。也許起始年級的學生剛開始不能適應,但是我們可以借助于身體語言幫助他們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們都能理解這些課堂用語。
二、通過參與活動,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需要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盎顒印本哂羞@樣的功能,可以讓學生去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對于學習語言的人而言,交流是最終目的,怎樣通過活動中的交流去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去引導,舉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針對學生思維習慣培養(yǎng)的活動。
在課堂上,時間有限,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有選擇性地舉行一些活動,在教學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一份表格:
學生在利用這份表格進行調查時,他所運用到的句子和單詞都體現(xiàn)在表格,所以他不會想到他的母語,而是用英語直接思維。還可以抓住英語中的節(jié)日契機,舉行活動。
在課外,舉辦“英語角”,給學生用英語交流的時間和地點。英語角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給定topic,讓學生圍繞topic進行交流,前提是老師要講清給定topic的英語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用英語去思維,而不是用英語去翻譯。還可以make a story,意思就是一人一句編故事,如:老師開始第一句“Today is Saturday.”第二個人接“Its Toms birthday.”第三個人接“He has a party at home.”第四個人接“A girl is coming to this party.”第五個人接“She looks so funny.”第六個人……就以這種形式接下去,最后學生們能編出很有趣的故事,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他們表達的欲望。
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活動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們會把“學英語”、“用英語”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參加這些活動不是在刻意學習,不需要看書做題,只是在用嘴巴,用心交流,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三、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含義,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lián)系。熟知有關文化知識有助于理解和表情達意。由于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人與英美人在進行交際時思維習慣也會不一樣。
下面這些例子能夠很明顯地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
如在漢語中“龍”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中國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dragon”卻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tierce person)、“狡詐、虛偽的人”(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the old dragon 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dragon這個單詞的詞義,還要教給學生這些詞語的文化含義及其使用場合。
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甚至誤解。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 “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
可以看出,思維習慣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思維習慣培養(yǎng)與文化意識的滲透應是同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yǎng)、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運用這門語言。
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小學是孩子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作為小學英語教師的我們,應該帶好頭,拋棄過去“英語→漢語→英語”的思維模式,不走彎路,培養(yǎng)學生“英語→英語”直接思維的習慣,兩點之間永遠是線段最短。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