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堰
【摘要】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文化意識己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從文化意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出發(fā),分析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原則和策略,以及教學中滲透的文化意識所涵蓋的方方面面。
【關(guān)鍵詞】初中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滲透
初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原則
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在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就必須遵照“相關(guān)性”、“實用性”、“循序性”幾個原則,對文化素材進行必要的篩選。
1.相關(guān)性原則。相關(guān)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應該與教材的內(nèi)容有關(guān),或者是教材的拓寬。特別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與語言教學同步。
例如第三模塊第二單元,有關(guān)英語的歷史,筆者認為這是一篇選材很好的文章。對于現(xiàn)在的髙中生來說,他們不理解英語的變化史實際上就是英國國家的形成和擴張史。
2.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一方面是指教學內(nèi)容要注重與日常交際的主要方面緊密聯(lián)系,對于那些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應作詳細解釋,舉一反三,做到學以致用。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指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比較,仔細體會所碰到的一切材料與現(xiàn)象,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獨立閱讀獲得知識,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實際交流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減少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障礙。
3.循序性原則。循序性原則則要求文化內(nèi)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步擴展其范圍。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應尤其注意其知識與趣味的并舉。
例如,高一上學期模塊二第三單元有關(guān)法老的詛咒,可適當增添一些有關(guān)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和金字塔的一些未解之謎。但是等到了高三,第九模塊第二單元的雅典衛(wèi)城時,我們可以把前者再一次提出,既作為復習,同時可以深度講解兩大文明古國的特征,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等。
二、初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滲透的策略
1.在詞匯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在講授pudding時應明白pudding除了是某種形式的食物外,還有一點就是在英國貴族文化中,pudding與desert是有區(qū)別的:主菜后上的甜點為pudding,而desert是pudding之后上的一道果盤,仍是用刀叉。
再比如說有很多事物在東西方所代表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比如:dmgon,在東方,尤其在中國,是權(quán)威的象征,但在西方則是惡魔的象征。以前在蘇州,有一家電視機廠生產(chǎn)的電視機牌子是孔雀,peacock??兹冈谥袊羌榈南笳?。但這種牌子的電視機在西方肯定不受歡迎。因為peacock在英語中用作引申含義時通常含有貶義,強調(diào)它的驕傲的一面。
2.以閱讀拓展文化,以文化加深閱讀。在閱讀文章中,很多時候文化的障礙會使得學生陷入這樣一種困境:懂每一個單詞的意思,卻不知道整句所表達的意思。
實際上很多學生都不理解文章的作者為什么認為自己說的這句話很幽默。因為高爾夫運動在西方很流行,但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普及的運動,因而,光是這句話本身的含義就很難理解,實際上這句話本身是高爾夫球比賽中對參賽選手的一種提醒,說明風向,因而讓選手在擊球時要考慮到風向而微調(diào)擊球角度。但是,作者因自己的假發(fā)被風刮走而判斷出風向,同時作者的身份是旁觀者,這很明顯是自嘲,但是也為自己解了圍。這句話是文章的點題之句,點睛之筆。
若學生不了解高爾夫球的規(guī)則,而授課老師默認這個為常識而不加以解釋時,就會造成對文章的不理解或誤解。實際上這一現(xiàn)象我們可以歸納為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雖然文化背景知識并不像詞匯或語法那樣直接影響文章的理解,但是背景知識作為學生理解文章的一個重要的認知停靠點也具有相當?shù)闹匾?。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由此可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3.對比中外,加深理解文化差異。實際上在牛津英語教科書中,不少文章滲透了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及處事態(tài)度。在講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英語世界的很多方面。這些課文比比皆是。
牛津英語第一模塊第二單元(Homealone)中,父母出去度假,子女在家,而且還要打理家中的一切。這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的體現(xiàn),以及對孩子的責任的培養(yǎng)。但是這對于中國的大多數(shù)城市家庭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國的城市家庭中,孩子的事情髙于一切,而孩子的學習又高于一切。所以,當我們的學生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不免會有一些感慨。
三、結(jié)論
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與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交流。而同外國人打交道時,對方對于發(fā)音或語法的錯誤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對于對方文化的不尊重是不能容忍的。因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自如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學會在越來越多元的世界中與他人相處。
參考文獻:
[1]賀佳巾.由“牽手”走向“放手”——小學牛津英語教學實踐篇[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