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有聲語言,在影像傳播中有著重要的傳播功能,“留白”則是運用播音中的停連技巧,通過語言再創(chuàng)作,傳播出有聲語言外的無聲信息。本文以個案分析為樣本,對播音主持中的停連內容進行定性分析,從傳播學出發(fā),具體分析不同的聲音留白所傳遞出的信息功能,從而找到聲音傳播中的“留白”技巧,即運用停連,傳播有聲語言以外的無聲信息。
關鍵詞:有聲語言;留白;功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15-02
留白,起源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國畫,即在畫紙上留下空白。除開千錘百煉的繪畫技藝,這更是我國古老文明所孕育的深刻的哲學思想。老莊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毕日芮f子的虛無觀可謂是“留白”在中國化的藝術作品中的精髓之所在。
播音,作為有聲語言藝術的一個分支,雖有別于傳統(tǒng)藝術,卻仍承襲了中國藝術的精髓。聲音的留白在播音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是尤為重要的技巧。停連之間的空白,由于宣紙上墨黑與紙白的間隙,用一種缺席的姿態(tài)抒發(fā)著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情感。
一、聲音留白的概念界定
一般地,在播音技巧中聲音留白是指播音員在播音過程中的停頓。指說話或朗讀時,段落之間、語句中間、后面出現(xiàn)的語音間歇。停頓分為兩種: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
語法停頓,是指在語法結構上往往同詞、短語或句子是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意群”或“節(jié)拍群”后面較顯著的停,書面上一般用標點符號來表示。而邏輯停頓則是指為了突出某種事物,強調某個觀點或表達某種感情,在句中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作適當?shù)耐nD[1]。
對于語法停頓的討論,是遵循語言學的斷句原則進行的,在書面上通過標點符號表示出來的停頓也可以按照章法對其進行誦讀。比如,句號的停頓較逗號而言稍顯長一些,表示上一個句子的結束。而邏輯停頓則是遵循情感的指揮,沒有定法卻更值得播音員深入推敲。
筆者就邏輯停頓在聲音留白中的重要作用展開論述,就播音員在處理邏輯停頓時的心理變化進行分析,找到邏輯停頓與心理停頓的相互關系,以指導播音員更好地把握邏輯停頓。
心理停頓,是播音員對作品的演播過程中,通過對作品的理解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和感受,這其中涵蓋了播音員的聲音的造型性、演播者的內在語以及其情感的節(jié)奏抒發(fā)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演播過程中,心理停頓是邏輯停頓的依據(jù),邏輯停頓是心理停頓的表達方式。
二、聲音留白的傳播功能分析
1.留白與聲音的造型性
聲音的形象性是聲音的塑造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種角色感的聲音表達。在理解人物的基礎上,播音員通過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準確把握,正確處理停連,給作品以符合人物形象的留白,表現(xiàn)聲音的形象。這一藝術表現(xiàn)方式在配音藝術中顯得尤為適用。
在配音的過程中,播音員對于不同角色的聲音留白是截然不同。如: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角色的配音停頓是依著該年齡層次的性格特點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方式。幼兒和少年的配音,其停頓時間較中老年角色的配音有著較大的差異。對于幼兒和少年角色的把握,要多用短小的留白來表現(xiàn)少年活潑和天真的性格特點。而對于中老年的角色把握則應該將留白擴大,用較長的留白來表現(xiàn)長者的沉穩(wěn)和睿智的性格特點。
通過對聲音留白的合理把握,可以將聲音的造型性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使得被表現(xiàn)的人物角色更加生動形象,讓聽眾在沒有電視畫面幫助下,能夠更好地理解聲音作品。
2.留白與演播者的內在語
內在語,也是表演藝術中所指的內心視像或潛臺詞,是指那些在播音語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2]。內在語是播音員在進行作品演播前多的必修課,要想正確地理解和表現(xiàn)作品,就必須做到心中有。
聲音留白與演播者的內在語存在如下兩個層面上的關系意義。第一,就微觀而言,對于聲音留白的塑造是應建立在播音員正確理解作品內在語的前提之上的。亦就是說,聲音留白的塑造是內在語的一種外在表達形式。比如一句簡單的臺詞:“我和我的祖國”,便可因為斷句和留白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意思?!拔?和我的祖國”與“我和我的/祖國”兩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就會帶來不同的意義和效果;第二,從宏觀層面來看,聲音留白也是給演播者在演播過程中的一種內在語的醞釀和準備。這一層含義上,在播音技巧中又被稱之為“起勢”。適當?shù)穆曇袅舭卓梢宰屟莶フ哂凶銐虻男睦沓恋砗蜏蕚?,再從狀態(tài)內進行作品的演播創(chuàng)作。
這樣一來,播音員在對作品進行演繹時,便可以從感情狀態(tài)和播音技巧兩個層面去把握好內在情緒和作品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聲音的留白,將語言的情緒表達出來。
3.留白與節(jié)奏情感的抒發(fā)
聲音的停頓是構成作品演播節(jié)奏的技巧方法,播音員通過停頓來實現(xiàn)作品的內外部節(jié)奏的協(xié)調。作品的內部節(jié)奏是演播者在感受到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而產生的對于角色的情感節(jié)奏,而留白正是這一情感節(jié)奏的外在表達形式。通過對聲音留白的處理,可以有力地表現(xiàn)作品的內部節(jié)奏。
以瞿萬臣的現(xiàn)代詩詩朗誦作品《廢墟上的祖國》為例。這部表現(xiàn)汶川地震后祖國堅強不屈精神的作品,就是一個以節(jié)奏來表達情感的作品。作品的前半部分,是描寫震后一篇廢墟,滿腹瘡痍的祖國大地,對于這一段朗誦者瞿萬臣以一種舒緩沉重的節(jié)奏來詮釋作品,以表現(xiàn)全國人民對于祖國母親深受創(chuàng)傷的愛與疼惜。而作品的后半段則描寫抗震救災的決心和成效,是一種必勝心態(tài)的表達。因此,瞿萬臣老師加快聲音的速度,減少了留白,以急促和重語氣來表現(xiàn)此刻人物特征。特別是結尾的那一句“祖國,我來救你了”,更是充斥著一種亢奮和豪邁,以表現(xiàn)抗震救災的刻不容緩與眾志成城。
不難看出,通過對于聲音留白的設計,可以將作品的情感節(jié)奏有力地表現(xiàn)出來,增強作品的可聽性和律動感。
三、聲音留白在運用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白而不白”
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講到,時間會說話,而且說得比言語更加明白。由于它不大受人有意的操控,所以它不像有聲語言那樣受到扭曲。在語詞撒謊的地方,它能高聲宣示真相[3]。
按照愛德華的說法,無聲的語言比有聲語言更能夠表達人類內心深處的用意。因此,在播音藝術這項有聲語言藝術的表達過程中,如果播音員能夠合理運用無聲語言的表現(xiàn)力,巧妙運用停頓的技法,將作品的有意表現(xiàn)于停頓的無形之中,那么就能是播音這項有聲語言藝術也兼具無聲語言的力量與真實。
要實現(xiàn)這樣的一種表現(xiàn)力,需要播音員遵行播音過程中停連的基本原則:白而不白。這一看似矛盾的提法,則正是應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雅中庸之道。要能通過停連做到合理的聲音留白,將無聲語言的力量穿插進入有聲語言的表達之中。恰如其分的停頓,應該是播音員們不受語法規(guī)則的支配,而受情感指揮的留白。
下面,以《英雄無淚》這一作品為例,探討在作品演播過程中聲音留白的“白而不白”。
首先,播音員在進行作品演播的過程中,要在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之上,進行角色的把握。當播音員拿到稿件之后,首先應該拋開有聲語言工具,回到作品本身,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對作品作者原本要表達的意思進行解讀?!队⑿蹮o淚》是一個描述秦末起義軍領袖項羽戰(zhàn)敗劉邦的作品。一代霸王負于昔日步足劉邦,四面楚歌的他卻又痛失愛妃,看著虞姬冰冷的尸體,還有一去不復的江上,霸王項羽卻欲哭無淚的心境,是演播者首先要把握的基本情緒。理解一個作品的內涵和基本情感,是做到“不白”的基礎。因此,在演播的過程中,只要演播者做到心中有人物,他的留白才不會空乏。只有當他在留白中植入角色人物的情感,其聲音留白才會擲地有聲。
在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演播者在對作品的演播過程中,要敢于停,也要學會停。在這里,筆者所指的“?!保皇菃渭兊刂刚Z法規(guī)則上的停頓。有許多的播音員,特別是有豐富播音經驗的播音員往往會在演播一個作品時陷入一個誤區(qū),即拿到稿件就條件反射地進行詞句劃分,各種標記與符號便成了其起承轉合的唯一依據(jù)。殊不知,這樣的職業(yè)習慣往往會影響到其對作品演播過程中對于停連的把握。要正確把握作品演播過程中的“白”,就應該從邏輯停頓點出發(fā),而非語法停頓。這就要求播音員在備稿的過程中,在劃分文章停連的時候應該將重點放在因著作者意圖而產生的情感停頓上。以《英雄無淚》為例,文章一共分為三個意義段,第一是項目面對四面楚歌的困境時內心的反思,第二是他決意不過江,拿出勇氣奮戰(zhàn)到底的思考過程,最后是后人對于這一歷史人物的評點。那么,播音員在對這一作品進行把握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三個段落層次不同的含義和基調,特別是在處理第一和第二個段落層次時應該有明顯的聲音留白的不同處理方式。對第一個段落層次的把握應該是較多的白,來營造一種凄涼與無奈,而對第二段落層次則應該用較少的白,來凸顯一世英豪的壯烈和凄美。
“白而不白”,是播音技巧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技巧。只有合理把握停連技巧,在對于作品聲音詮釋中勇敢地給予留白,并且將情感意義建構于留白之中,才能做到“白而不白”。畢竟,發(fā)音只是一個技巧習慣,情感才是打動聽眾的不二法寶。一切脫離了情感意義的技巧性停頓,都只有華麗的架子,缺乏動人的情愫。只有當聲音的留白不受語法規(guī)則的支配,而受到內在情感的指揮時,播音作品才能更為深刻地打動聽眾。
參考文獻:
[1] 嚴光文.朗讀中的停連與語法和語感[J].成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4(2).
[2] 付程編.實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3] (美)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