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 劉樂珍
觀察理解尊重
——研讀《幼兒園大班學習故事:紅黃套筒》引發(fā)的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 劉樂珍
“學習故事”以幼兒自發(fā)活動為切入點,是對幼兒自發(fā)活動的敘事性觀察記錄。一個學習故事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注意”“識別”和“回應”?!皩W習故事”是一種評價兒童的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方法,最先由新西蘭學前教育學者提出。
在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引領下,我們也掀起深入研讀“學習故事”的教研熱潮,旨在引發(fā)教師對兒童觀的再度思考,對幼兒園大量存在的幼兒自發(fā)活動(包括自發(fā)游戲)高度重視,改變實踐中教師依然存在的急于讓幼兒按自己的“期望”做事的思維慣性。通過研讀,教師們聯(lián)系實際進行案例分析,對“學習故事”教育理念精髓深入理解,深受啟發(fā)。下面我將以研讀《幼兒園大班學習故事:紅黃套筒》(刊登于《幼兒教育》2016年第5期,附有視頻資源)為例,與大家共同走進幼兒自發(fā)活動之中,品味“學習故事”的魅力。先對“紅黃套筒”游戲做一簡單介紹。
游戲材料:九宮格底板一張,5個不同粗細的紅、黃套筒各一套。
游戲玩法:兩名幼兒分別代表紅方、黃方,輪流在九宮格的空格上擺放自己的套筒,誰先將同種顏色的3個套筒連成一線(橫線、豎線、斜線均可),即獲勝,并在記錄紙上記錄,贏滿6局者為最終勝利者。
圖中兩位大班小朋友大黃(身穿黃色豎條襯衫)和小郭(身穿彩色橫條T恤)正興致盎然地玩著“紅黃套筒”游戲,他們共玩了10局,前兩局都是小郭贏了。下文中“一、發(fā)生了什么”摘錄了《幼兒園大班學習故事:紅黃套筒》一文中教師對幼兒自發(fā)游戲的觀察記錄,以及本人透過視頻實錄對幼兒自發(fā)活動行為的分析與感悟。
第三局觀察摘錄(教師的觀察記錄從第三局開始):大黃先擺出最粗的套筒,小郭則擺出最細的套筒。大黃隨即將第二粗的套筒套在小郭最細的套筒上,小郭見狀也試圖將最粗的套筒套在大黃最粗的套筒上,但未成功,自言自語地說:“哦,是一樣的,只能用大的。”
分析與感悟:透過教師的觀察,我們可以捕捉到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學習。如文中所述,小郭試圖用大黃的策略,把最粗的套筒套住大黃最粗的套筒,雖然不成功,卻讓他獲取了對粗細的感知經驗:“哦,是一樣的。只能用大的。”
第四局觀察摘錄:大黃在斜線上取得了獲勝的機會,就在大黃做記錄時,小郭突然說道:“怎么每次都是你先擺呀?剛才那次是我贏了,誰贏了誰先擺。給我補上剛才那次贏的?!贝簏S一邊整理材料一邊回應:“現(xiàn)在補不上了,只能下次了?!?/p>
分析與感悟:透過孩子的對話“誰贏了誰先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班幼兒能在游戲過程中自主建立規(guī)則。
第五局觀察摘錄:大黃先擺出最粗的套筒,小郭將第二粗的套筒擺在中間的格子上,并且不服氣地說:“看你怎么來!”接著,兩入又各自在空格處擺放了一個套筒,小郭在斜線上取得了獲勝的機會。……“嘿,我贏了?!笨粗」氖謩荩簏S恍然大晤,說:“你怎么又贏了?太帥了!”在小郭做記錄時,大黃還幫助小郭整理材料。
分析與感悟:透過孩子們的行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公平的游戲競賽中,幼兒學會內省,學會認可同伴。大黃對小郭夸贊:“你怎么又贏了?你太帥了!”幼兒良好的社會品質著實讓我們感到欣慰。
第六局觀察摘錄:小郭將最細的套筒擺在中間的格子上,大黃立即用最粗的套筒套在小郭的套筒上。四個來回后,大黃在斜線上取得了獲勝的機會。大黃在獲勝的同時還得意地說:“你想清楚了吧?”小郭著急地拍著桌子,嘆了口氣。
分析與感悟:透過孩子的情緒反應,我們能感受到大黃取勝后的得意以及小郭的氣餒。這是自發(fā)游戲帶給孩子們的真實情感體驗。
第七局觀察摘錄:小郭在直線上取得了獲勝的機會,大黃沒有發(fā)現(xiàn),仍按原計劃擺放。小郭成功后立刻轉身去記錄。這時,大黃還在擺放著套筒并高興地說:“我贏了?!彼f完才發(fā)現(xiàn)小郭已經贏了,他遺憾地敲著桌子。
分析與感悟:透過大黃“遺憾地敲著桌子”的舉動,我們可以判斷大黃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是站位影響了他對套筒方位的空間判斷。這是孩子的內省行為。
第八局觀察摘錄:大黃在斜線上取得了獲勝的機會。做完記錄,大黃對小郭說:“別忘了,是贏的人先擺?!币娦」凑諒拇值郊毰帕刑淄驳姆椒ê芴貏e,大黃愉快地說:“我也要像你這樣放?!薄?/p>
分析與感悟:透過大黃“我也要像你這樣放”,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同伴間的相互學習。
第九局觀察摘錄:大黃發(fā)現(xiàn)了斜線上的機會而獲勝。此時的比分為5:4,大黃只要再贏一局就能勝出。
第十局觀察摘錄:小郭建議:“現(xiàn)在我們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看誰贏了,就誰先擺?!毙」斐鍪譁蕚洳氯?,而大黃則淡定地回應道:“贏的人先擺?!闭f完便開始游戲,將最細的套筒擺在一角落的格子上,小郭用第二細的套筒套在大黃最細的套筒上。大黃獲得最終的勝利。
分析與感悟:透過小郭改變游戲規(guī)則建議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以及大黃“贏的人先擺”的淡定否決,我們可以再次解讀大班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
解讀了孩子們自發(fā)游戲中的行為,我被他們的自然智慧與能力感動,對幼兒的“與生俱來的潛能”有了深刻的認識,更加堅信是孩子們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偨Y在自發(fā)游戲“紅黃套筒”中孩子的學習,兩位幼兒在數(shù)學經驗、心智傾向等方面都頗有收獲。
(一)數(shù)學經驗方面
1.感知空間方位。
九宮格的底板蘊含著多個方位,除了上中下、左中右,還含有四個不同方位的角。通過反復交鋒,幼兒逐漸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空間,實現(xiàn)在橫線、豎線、斜線“三連通”,從而提高空間感知能力。
另外,幼兒的站位也會影響觀察“三連通”的結果,尤其是對斜線的觀察。如小郭時常能在斜線上獲勝,卻容易忽略對方在斜線上對自己形成的威脅。在失敗中,他們學會調整觀察角度,從而積累了對空間方位的敏感性。
2.比較粗細。
游戲中,兩位幼兒利用目測、重疊、排序的方式比較五種粗細不同的套筒,并逐漸學會運用“粗套細”的策略改變戰(zhàn)術。
(二)心智傾向方面
1.表現(xiàn)出良好的社會性品質。
游戲中,幼兒學會合作、溝通、協(xié)商、妥協(xié)。如,在誰先擺套筒的問題上,兩位幼兒協(xié)商“誰贏誰先擺”的規(guī)則,最后一局小郭希望通過協(xié)商來改變規(guī)則,增加自己獲勝的機會。在十局對戰(zhàn)中,兩位幼兒能始終遵守游戲規(guī)則。
游戲中,幼兒不僅會自己協(xié)商、制定并遵守規(guī)則,還能在對手獲勝后,還能表現(xiàn)出大氣豁達的心理品質,如真誠地肯定和贊美對方贏得“太帥了”,并友好地為對方整理材料……
2.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習品質。
仔細觀察,在游戲中兩位幼兒始終處于互相學習中,他們在不斷調整中積累經驗、完善經驗。如,大黃發(fā)現(xiàn)運用小郭的“對角線”策略,獲得了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小郭也嘗試采取大黃“套”的方式來實現(xiàn)阻止對方的目的。細細品味,我們不難感受到大黃和小郭在游戲中輕松愉悅的情緒和陽光的心態(tài),無論是輸了還是贏了對方,都表現(xiàn)得那么友好和淡定。他們所處的心理環(huán)境是安全溫馨的,表現(xiàn)出的學習品質是積極主動的、敢勇于探究的、樂于創(chuàng)造的。
“學習故事”記錄的是幼兒自發(fā)的積極行為,是他們天性充分綻放的時刻。作為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依序處理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身份,給幼兒提供更加廣闊的自我發(fā)展空間。
以下三點是教師對幼兒自發(fā)游戲行為觀察分析后的回應,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首先,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分享交流的機會,讓幼兒將內化的經驗轉化為數(shù)學語言,嘗試將思維過程外顯,如說說粗細不同的套筒在使用的先后順序上有什么技巧。
其次,可以針對兩個幼兒的個性特點給予后續(xù)的指導。大黃比較活潑,較容易興奮,教師可以引導他更仔細、安靜地參與游戲。小郭比較仔細,但不夠大膽,教師可以鼓勵他果斷地放上套筒,增強自信心。
再次,可讓幼兒有機會與更多的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同伴互動,在爭論和交流中不斷積累經驗,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逐漸學習從多個維度考慮問題,提高游戲的目的性。
“學習故事”引發(fā)我思考更多的是兒童觀問題,幼兒園的課程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以兒童為本”,還需要教師對兒童的正確認識。“觀察”——“理解”——“尊重”需要一個過程,它是教師踐行科學兒童觀和教育觀的過程,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愿我們永駐童心,與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