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慧 黃興運
摘 要:壯族民歌具有語言凝練、對仗工整、韻律優(yōu)美、文化內(nèi)涵豐富等特點。將壯族民歌進行英譯,可有效促進其他民族對壯族民歌、壯族語言與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原則與方法,結(jié)合壯族民歌與英語歌曲的特點,本研究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層面上系統(tǒng)地探討了壯族民歌英譯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指導下,譯者可有效地處理原語與目標語在語言、韻律及文化習俗方面異同,達到交流信息的交際目的,從而促進壯族民歌的傳承保護與對外傳播。
關鍵詞:壯族民歌;韻律特點;適應選擇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7)06-0052-07
Michael Cronin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語種”中指出,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使得地球上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極其脆弱,有些語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如果任其泛濫,本世紀內(nèi)不但多數(shù)小語種面臨滅頂之災,所有語言都難以逃脫變成為小語種的命運。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維護其語言的自我身份,人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預。[1]7在漢語普通話的普及以及英語全球化的推廣下,壯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記錄和保護壯語,讓其得以傳承與傳播顯得極為重要?;诖耍狙芯恳苑g適應選擇論為視角,分析壯族民歌的韻律特點,探討其英譯策略,旨在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促進社會語言多樣化發(fā)展。
壯族民歌是指壯族民間歌曲,是壯族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語言歌唱自己的日常生活及表達其喜怒哀樂等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壯族民歌具有語言簡約、對仗整齊、韻點密集且口語化、方言化、通俗化和土語化等特點。壯族民歌是壯語言的濃縮,也是壯族文化的縮影。記錄壯族民歌,將其翻譯成英語,可有效促進壯族民歌及其所依存的壯族文化與語言的保護、弘揚與對外傳播,使得壯語及其文化能在全球化大潮中有效維護其自我身份,使其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協(xié)調(diào)平衡,進而促進語言一體化與多元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和諧共存。
翻譯是民族間語言文化溝通的橋梁。壯族民歌是壯族人民特有的鄉(xiāng)土文化,如果能把握好其音韻特點并將其翻譯成英語,不僅可以再現(xiàn)壯族民歌英文版的韻律美及語言美,還可以將壯族文化及其音樂文化更好地弘揚與傳播,讓我國乃至世界更多的民族了解壯族的民俗、文化及其音樂文化等,這對提升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具有深遠意義。
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人文科學系系主任兼翻譯與語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語種”中指出,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引發(fā)了地球上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驚人脆弱和一些語言前所未有的消亡速度,如果任其泛濫,本世紀內(nèi)不但多數(shù)小語種面臨滅頂之災,而且所有語言都逃脫不了成為小語種的命運。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維護其自我身份,就必須采取有效策略。[1]7壯語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壯族的母語,在我國漢語普通話普及及英語全球化背景下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正面臨滅頂之災的小語種之一。如不采取有效策略,其消亡速度勢不可擋。壯族民歌是壯族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語言歌唱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喜怒哀樂等。其語言簡約、對仗整齊、韻點密集,具有口語化、方言化、通俗化和土語化等特點。壯族民歌是壯民族詩化的語言,是壯語言的濃縮,是壯語言的精髓,也是壯族文化的縮影。將壯族民歌翻譯成英語,可有效促進壯族民歌及其所依存的壯族文化與語言的保護、弘揚、傳承與對外傳播,使得壯語及其文化在全球化大潮中有效維護其自我身份,使其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協(xié)調(diào)平衡甚或更加完善更加和諧,進而促進語言一體化與多元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和諧共存。翻譯,作為文化與語言的中介,在維護語言與文化多樣化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歌曲翻譯是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jù)壯族民歌音韻特點將其翻譯成英語既可再現(xiàn)壯族民歌英文版的韻律美及語言美,又可將壯族文化及其音樂文化更好地弘揚與傳播,讓中國乃至世界更多的民族了解壯族民俗、文化及其音樂文化等,以更好地保持與傳承壯族語言、音樂與文化,以提升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
然而,到目前為止,有關壯族民歌譯介的研究并不多。壯族民歌英譯本只有周艷鮮、陸蓮枝于2011年翻譯出版的《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2]還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壯族民歌特點及其英譯的理據(jù)與策略。如周艷鮮探討了壯族嘹歌韻律英譯策略;[3]164-168楊洋、覃祥周從化境角度論述了壯族情歌英譯技巧;[4]215-219蘇慧慧從語言生態(tài)角度探討壯族民歌英譯原則,認為壯族民歌英譯應遵循忠實性、陌生化及可唱性原則。[5]103-108
從以上研究可見,根據(jù)壯族民歌韻律特點,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角度對壯族民歌進行英譯的研究尚不多見。
一、翻譯適應選擇論及其應用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以達爾文“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為指導,以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主體概念為基調(diào),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為核心,對翻譯本體作出新解釋的理論范式。[6]50-55“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翻譯其實是一個翻譯行為主體——譯者在翻譯大環(huán)境下不斷適應各種環(huán)境因子并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多種維度下適應性轉(zhuǎn)換并做出最后選擇的過程。因此,譯本會在翻譯大環(huán)境下經(jīng)受“汰弱強留”、“適者生存”等自然法則的考驗,遵循“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規(guī)則。翻譯理論家羅森娜·沃倫(Rosanna Warren)曾形象地比喻道,“它(翻譯)是一種認知和生存模式。當把文學作品從一種語言移植到另一種語言的時候,就像把植物或動物,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它們必須像個人或民族的‘適應和成長那樣,只有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有所改變才能生存下來?!盵7]6
“翻譯適應選擇論”將翻譯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孤立存在,也并非僅限于語言、文化等文本信息。翻譯猶如一個復雜多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以譯者為中心、各種因子互聯(lián)互動的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該理論對翻譯具有極強的解釋力與廣泛的應用性。如劉艷芳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角度探討新聞報道中隱喻習語的翻譯研究問題。[8]16-19盛俐利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方法,即語言維、文化維及交際維上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分析比較兩個或多個文學譯本的優(yōu)劣或特點,并分析各種譯本的整合適應選擇度。[9]王立松等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對比分析了模因翻譯論和翻譯適應選擇論異同。[10]349-353劉曉靜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角度探討公示語英譯研究。[11]58-62李蒙、王琳娜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探討古典散文《項脊軒志》David Pollard英譯本中的英譯策略。[12]71-76由此可見,翻譯適應選擇論具有很廣的應用性,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體的翻譯及其研究中。
與其他文學文本不同,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族語言和韻律特色,要將其進行翻譯就必須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唯有如此,譯文才能通達準確。“翻譯適應選擇論”能從讀者和譯者角度出發(fā),兼顧源語言、目標語及其文化及相關的翻譯動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在民歌翻譯中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適應,包括對原文的解讀與適應,及對目標語及其文本、讀者群等多方面的了解與適應。譯者在適應原文與目標文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二、壯族民歌與英語歌曲的韻律特點
押韻是歌曲的重要特點之一。押韻使得歌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娓娓動聽,再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就可使得樂曲蕩氣回腸,余音繞梁,浮想聯(lián)翩,給人以聽覺上無限的享受。雖然由于語言、文字、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壯語民歌和英語歌曲的押韻規(guī)律各具特色,但深入地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兩種歌曲絕大部分都具有前句句尾與后句句中押韻、句尾相押韻的共同特點。以下進行具體的探討。
(一)壯族民歌韻律特點
壯族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韻律獨特。有的悠揚、優(yōu)美,有的高亢嘹亮,有的纏綿婉轉(zhuǎn),有的爽朗明快,音樂形象千變?nèi)f化,風格多樣,極富特色。壯族民歌如按韻律分,有腳腰韻、腳頭韻、腳韻、勒腳韻和自由體等五大類。如按字數(shù)與行數(shù)分,有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七言嵌句及長短句等。如按句數(shù)分,有兩句、四句、八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13]3如按體裁劃分,主要有山歌、小調(diào),風俗歌曲、搖籃歌,而流行最廣的是山歌。本文提及的民歌主要是指山歌。山歌因廣西南部、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嘎、比、倫。[13]5可見壯族民歌雖種類多樣,且稱呼不一,但這些民歌都具有些共同點,韻律都極富特色。
韻律特點之一是韻點密集。壯族民歌中每句頭個字稱“頭”,最后一字稱“腳”,中間幾字稱“腰”。一般詩歌、民歌主要是句尾押韻(亦稱韻腳)。而壯族民歌五言或七言四句里,通常除了第二第三句句尾押韻(腳韻)外,第一句尾字與第二句中間任何一字(或開頭一字)、第三句尾字與第四句中間任何一字(或開頭一字)相押韻,即腳腰韻兼腳腳韻或腳腰韻兼腳頭韻。如廣西巴馬民歌《盼雨》:
例1
壯文[13]108 漢譯文
Mbwn bau hun doek mbouj meiz lumz(A), 天不刮風雨不落,
Haeux vaen loengz gumz(A) nanz hwnj ngad (B); 谷種播下難長芽。
Lengx ciz ndwen nanz cien saem nyap (B), 久旱無雨千心煩,
La gaiq coq bak (B) dwj mbouj meiz. 無米入口難度日。
例1為腳腰韻兼腳腳韻,即lumz與gumz及nyap與bak押腳腰韻,ngad 與nyap押腳腳韻。在這七言四句里就有5個韻點。
再如以下《孝女之歌》:
例2 [14]122-123
壯文 漢譯文
Nuegx bienq gofaeXfanx(A),愿變大范樹,
Youq gyang (A) mbanj (A) ngauz rumz (B). 在村里搖風。
Yunz (B) gwq bae duh (B) vunz (B), 人去我不從,
Gou guh (B) lunz (B) riengz meh. 當?shù)芊钅镉H。
例2為腳腰韻兼腳頭韻及腳腳韻,即fanx與gyang 、mbanj,rumz與duh,vunz 與guh、lunz, 腳腰韻,rumz與 Yunz押腳頭韻,rumz與vunz押腳腳韻。在這五言四句歌詞里就有9個韻點。
壯族民歌特點之二換韻頻繁。一般詩歌、民歌,通常一韻到底,而壯族民歌通常要求兩句一換韻,且韻點之間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緊密相連。以上例1例2中A為一韻,B為一韻,四句歌詞中兩句一換韻就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二)英語歌曲韻律特點
英語歌詞是由英語單詞組成,而英語單詞是多音節(jié)詞,英語歌曲的押韻與字母、發(fā)音、音節(jié)有關。其押韻形式主要有頭韻、腹韻和尾韻等三大類,而行尾押韻一般有“ABAB""AABB""AABCCB”和“ABCABC”等幾種模式:
1.頭韻(alliteration)
在一行詩或一個句子中,由于相鄰的詞的起首字母(元音或輔音)發(fā)音相同而產(chǎn)生的音韻。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反復類音韻修辭格。[15](P4)如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中的一段歌詞:
例 3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A),
Miners (A) Lady stranger (A) to blue water (A).
Dark (B) and dusty (B) painted on the sky (C).
Misty taste of moon shine (C) tear drops in my eyes (C).
例3中第三行中的dark與dusty都以[d]開頭,押頭韻(B)。此外,第一第二行中的her, miner, stranger, water相互押韻(B),第三第四行中sky與shine,eyes也相互押韻(C)。
2.腹韻(或稱“元音迭韻”,assonance):也稱vocalic rhyme, vowel rhyme或half rhyme,也有漢譯為“母韻”、“元音韻”、“準押韻”、“半諧音”、“元音諧音” 或“元音迭韻”,是指重讀音節(jié)中的元音相同,而其后的輔音不同。[15]5如例3中第一、二行的her, miner, stranger, water及第三、四行的sky與shine,eyes押了腹韻。英語民謠Green Fields中也有的押了腹韻,如:
例 4
Once there were green fields (A)
Kissed(A) by the sun (B)
Once there were valleys (A)
Where rivers (B) used to run (B)
Once there were blue skies (A)
With (B) white (A) (B) clouds high (A) above (C)
Once (C) there were part of
An everlasting love (C).
例4第二節(jié)中with, white押頭韻,其他的韻律類似于壯族民歌中的腳腰韻或腳頭韻,即前一行末與后一行開頭或中間的某一單詞押韻。第一節(jié)中fields, kissed, valleys, rivers的元音相同或幾乎相同,第二節(jié)中skies, white, high及above, once元音相同,押了腹韻。此外,行末sun與run, above與love還有押了尾韻(rhyme),遵循英文歌曲行末ABAB的押韻規(guī)律。
3.尾韻(rhyme):英語的rhyme譯為尾韻或者腳韻,其中是指在句子間的相應位置出現(xiàn)十分相似或相同的重音,重讀音節(jié)中的元音與其后的輔音都要一致。在英文歌曲中的壓尾韻就是在一段有四句或者多于四句的詞中,每一行的最后一個單詞的結(jié)尾的音節(jié)具有相同的字母或聲音,主要是元音字母。[15]10如例3中her與water (A),sky與eyes (C),例4中sun與run (B),above與love (C)都押了尾韻。
如按韻點分析,例3例4中韻點也較密集,例3四行歌詞中韻點共9個,例4中第一節(jié)四行中韻點共6個,第二節(jié)共8個,這和壯族民歌韻點密集的特點不謀而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壯族民歌和英語歌曲都具有句末或行末押韻、句末或行末與句頭或行頭押韻、句末或行末與句中或行中押韻及韻點密集等特點,這為壯族民歌的英譯提供了借鑒。
三、適應選擇論視角下壯族民歌英譯
適應選擇論的翻譯方法,可概括為“三維”轉(zhuǎn)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罢Z言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拔幕S”適應性轉(zhuǎn)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在于關注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原語語言轉(zhuǎn)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交際維”適應性轉(zhuǎn)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和文化內(nèi)涵的轉(zhuǎn)遞之外,把選擇轉(zhuǎn)換的側(cè)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16]1-5
壯族民歌翻譯其實是民歌歌詞的翻譯。翻譯離不開語言,而歌詞又有別于其他文本的語言,因為歌詞是一種凝煉的聽覺藝術,語言精煉、旋律優(yōu)美、富于節(jié)奏,其似于詩,卻勝于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中的語言與韻律問題。根據(jù)適應論原理,結(jié)合壯英語歌曲的語言與韻律特點,壯族民歌的英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語言維上進行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兼顧交際維、文化維的適當處理。
(一) 語言維適應性轉(zhuǎn)換
和漢語一樣,壯語是一字一音節(jié),這與英語多音節(jié)詞有較大差異。因此,在英譯這些民歌時就要在音節(jié)數(shù)、韻律等語言層面上進行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使譯文既符合英語歌曲的語言、韻律等特點的同時又保持壯族民歌在語言、韻律方面的特色?;谶m應論原理,結(jié)合壯英歌曲的韻律特點,以下進行壯族民歌翻譯探討。
1.腳頭韻
腳頭韻即前句句尾與后句句頭相押韻,如:
例5
壯文[17]51-52漢譯文英譯文
Haemh neix cibhaemh ndae今宵好良辰, Tonights a good night.
Gae mbw raen ndau rongh 星光閃閃亮。Bright stars shine in sky.
Beix biek nuengx bae ma哥別妹歸家,I depart love and home.
Ga Gen unq baenz mungz 手腳軟似萌。Soft I feel for fatigue.
如上所示,壯文歌詞中押腳頭韻,即ndae與Gae,ma與Ga押韻,在語言維適應性轉(zhuǎn)換指導下,英譯時處理為night與bright,home與soft相押韻,這樣就很好地保持了原歌腳頭韻的特點。同時,英譯文中第二句句末sky與第三句句頭I也押韻。按英歌的韻律看,英譯文中tonight, night與bright押了尾韻(rhyme),第二行中的bright, shine, sky押腹韻(assonance),使得英譯文韻律優(yōu)美,悅耳動聽。此外,原壯文用詞簡潔,英譯文每行音節(jié)數(shù)最多不超過6個,這也較好地保持了原歌簡潔凝煉的語言特點。
2.腳腰韻兼腳腳韻
腳腰韻即前句末一字與后句中間其中一字相押韻,這是壯族民歌所特有的。腳腳韻(或稱腳韻)亦稱尾韻,即前后兩句句尾相押韻。許多壯族民歌押腰腳韻兼腳韻,如上文所說的韻點密集。如以下五言四句歌《夜鶯聲聲動我心》。
例6
壯文[13]68漢譯文英譯文
Sau loxnyi loeggeu gangj, 日聽畫眉鳴, Throttles sing in the daylight,
Sau loxnyi guhvangjgveh. 夜聞夜鶯吟。 Nightingales whisper at night.
guhvangj gveh linz linz, 夜鶯吟嚶嚶,Nightingales keep whispering,
Ging daengz saem biz luenh. 攪哥心不寧。Which makes me miss my darling.
例6原歌為五言四句,押腳腰韻兼腳腳韻,劃線部分的詞相互押韻,即gangj與vangj,gveh與gveh,linz與 biz押腳腰韻,gveh與luenh押腳韻。漢譯文保留原歌五言四句的語言形式,也保留了原歌的韻律特點,押腳腰韻兼腳韻,符合漢語歌曲的押尾韻的特點。英譯文中四句都為七個音節(jié)。對仗工整,也保留了原歌腳腰韻兼腳韻的特點,即daylight與nightingales,night與nightingales,whispering與miss押腳腰韻,daylight與night,whispering與darling押腳韻。同時英譯文也符合英歌韻律特點,即第一行sing, in,第二行nightingales與night,第三行nightingales與whispering,第四行which, miss與 darling都押腹韻,第一、二行daylight與night,第三、四行whispering與darling相押尾韻。第四行makes, me, miss, my還押了頭韻。
再如以下以上例5《盼雨》,原歌是七言四句,押腳腰韻兼腳腳韻,英譯文也保留了此韻律特點,具體如下:
例5 英譯文
There is no wind and no rain.
Its hard for grain seeds to bud.
The long drought makes all upset.
Lifes hard for nothing to eat.
英譯文保持一行七個音節(jié),保留了原歌對仗工整的語言特點,也保留原歌的韻律特點,即rain與grain,upset與nothing按腳腰韻規(guī)則分別押了尾韻和腹韻,bud與upset按腳腳韻規(guī)則押了腹韻。而從英文歌曲的角度看,此英譯文也符合了英文歌曲的第二、三行末押韻的韻律特點(bud與upset押腹韻)。
3.腳腰韻兼腳頭韻及腳腳韻
有些壯族民歌韻點較密集,押腳腰韻的同時還押腳頭韻和腳腳韻。如以上例2。英譯文基本保持了原歌的押韻規(guī)則,即在原歌押韻的相應位置按英語的押韻規(guī)則押韻,具體如下:
例2 英譯文
I wanna be a big tree.
And wield the wind in village.
Leave the girls and marry,
I stay withmummy as a son.
其中在原歌腳腰韻位置英譯文中tree與wield, wind及marry與with, mummy押腹韻,腳頭韻位置village與Leave押腹韻,腳腳韻位置village與 marry押腹韻。英譯文也符合英語歌曲行末押韻的韻律特點,即tree, village, marry押了腹韻。
4.勒腳韻
“勒腳”二字譯成漢語,意即反復迥唱。有的地方叫馬蹄勒,有的地方叫歡三腳。壯“歡”中的“勒腳體”結(jié)構比較特別,這種歌體的韻律在我國民間音樂中是獨一無二的。[13]3勒腳歌有五言、七言、五三五言,七三七言之分。勒腳歌分有單勒腳和全勒腳歌,勒腳韻更加靈活多樣。五言“單勒腳”是在五言四句的基礎上增加兩句,這兩句又跳回頭與第一、第二句結(jié)合成第二節(jié)歌。如果按行數(shù)分類,單勒腳歌也稱八行勒腳歌。七言六句也是單勒腳,但人們不稱“單勒腳”,在廣西東蘭縣稱“挾墻歡”。單勒腳歌形式為①②③④,⑤⑥①②。全勒腳歌習慣稱“勒腳歡”,每首包含三節(jié)歌,整首歌的韻律由第一、第二兩句的腳韻來決定;因此,第二節(jié)歌的上聯(lián)(第六句)必須與第一節(jié)歌的第一句同腳韻,第三節(jié)歌的上聯(lián)(第八句)又必須與第一節(jié)歌的第二句同腳韻,只有如此嚴格的反復相扣的押韻、才成為韻味無窮的勒腳歌。[18]七言八句勒腳歌也是每首包含三節(jié)歌,平鋪寫出為十二行,但習慣寫成八行。全勒腳形式為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首先來看以下五言“單勒腳”:
例7
壯文[18]52 漢譯文[18]52 英譯文:
Gwnz mbwn duenh ndaundeiq, 天上斷星斗, If no more stars in the sky,
Cingzngeih raeuz mbouj duenh. 我倆情不斷, In love Thou and I still keep.
Biengz vuengzdaeq doemq luenh, 皇帝江山亂, If whole worlds not in peace,
Raeuz goj mbouj duenh sinq. 我倆信不斷。 Well still keep in touch.
Lingz mieng mbouj gwn mak, 猴誓不吃果,If monkeys eat fruits no more,
Nag mieng bya mbouj ngeix, 水獺斷魚膻,Otters no fishes either,
Gwnz mbwn duenh ndaundeiq, 天上斷星斗, If no more stars in the sky,
Cingzngeiz raeuz mbouj duenh. 我倆情不斷!
In love Thou and I still keep.
例7中第二節(jié)由第五、六句加第一節(jié)的第一、二句構成,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韻律一樣,都是腳腰韻兼腳韻,英譯文很好地保留了這一韻律特點,即sky與I、 keep與peace相押韻。第二節(jié)也按同一規(guī)律押韻,劃線部分相互押韻。
再來看以下五言全勒腳歌。全勒腳歌如按行數(shù)分類,也稱十二行勒腳歌。如:
例8
壯文[18]55 漢譯文 英譯文
Nuengx dwg go maklangz, 妹是棵檳榔, Thou are an arca tree,
Youq naj dangz hakyuenb, 長于縣廳前, At county government yard.
Hoz siengj gwn saekmbiengq, 哥想吃檳榔, I wanna have an arca,
Nyaz fwngz yuengq mbouj daengz.恨手短難攀!But arms too short to pick.
Doengxhaet dawz daeuj nyaemq, 檳榔早上舔,At dawn an arca if licking,
Doengxhaemh goj lij van, 至夜嘴仍甜,Sweetness lasts tillmidnight.
Nuengx dwg go maklangz, 妹是棵檳榔, Thou are an arca tree,
Youq naj dangz hakyuenh. 長于縣廳前。At county government yard.
Din caij rum cix roz, 腳踩青草枯, Though the weed stamped wither,
Bae laj go gwq cuenh, 樹下團團轉(zhuǎn), Under the tree I wander.
Hoz siengj gwn saekmbiengq, 哥想吃檳榔,I wanna have an arca,
Nyaz fwngz yuengq mbouj daengz. 恨手短難攀!But arms too short to pick.
例8壯文歌詞每一節(jié)韻律都符合壯歌的腳腰韻兼腳韻。壯文中劃線部分相互押韻。英譯文中每行音節(jié)數(shù)保持在6至7個,基本對仗工整,韻律符合壯歌腳腰韻兼腳韻,同時,也符合英歌押腹韻、尾韻的特點。劃線部分相互押韻。
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角度看,以上歌例中英譯文在語言形式、韻律特點等方面都適應了原歌詞,也適應了英文歌詞的語言與韻律特點,在整體效果上與原歌基本等值,在語言維順利進行了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二)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文化因素積淀在語言系統(tǒng),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心理的特征,諸如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心理狀態(tài)以及文化背景知識等。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容器,具有極大的文化滲透力和文化涵蓋力,它在整個翻譯活動,也深刻地受到文化的制約。[19]104-111
壯族文化與英民族文化有些差異,如果只按字面翻譯,可能會使英語讀者不理解或曲解原文的意思。所以有時翻譯時需要將文化因素考慮進去,以使目標讀者理解。即在文化維上英譯文做了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如以上例5中第四句英譯文與原歌出入較大。原歌中“手腳軟似萌(芋苗)”對于英語讀者來說應該很陌生,他們通常不會形容累得手腳軟如萌(芋苗)。萌是壯族百姓用特殊方法處理后用來當菜煮吃,長似芋苗,軟如芋苗。英語民族很少食用此菜,因此對其并不熟悉。如果直譯此句,就會讓英語讀者不解其意。因此,將其意譯為“Soft I feel for fatigue”能更好地表達其意象。
再如例6中最后一句“攪哥心不寧”,如果直譯為”which disturb brothers heart”恐怕令英語讀者難以理解。因為英語文化中不僅很少有情侶以兄妹相稱或自稱,更不會用“心亂”來表達思念之情的,因此,為順應英語讀者的文化習俗與表達習慣,將原句意譯為 “Which makes me miss my darling”能更好地“文達其意”。
例7中“皇帝江山亂”,如果直譯“江山亂”,英語讀者不一定清楚是何意,所以筆者將其譯為 “even whole worlds not in peace”,也是基于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的考慮。
類似的例子在壯族民歌中極為普遍,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加以重視。
(三)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尤金-奈達認為,翻譯是一種交流活動,是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一種方式。簡言之,翻譯即交際(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19]104-111因此,如何讓譯文既能忠實原文又能交流思想或信息是翻譯的首要目的之一。如例4“日聽畫眉鳴,夜聞夜鶯吟” 原歌中的“日聽”與“夜聞”在英譯文中沒體現(xiàn)出來,但譯為“Throttles sing in the daylight, Nightingales whisper at night.”已達到了傳達“畫眉鳴、夜鶯吟”引起“歌思妹”的信息目的,這就是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的有效處理。再如,例8中表達了哥鐘情于妹,而妹出身富貴,難以高攀的憧憬而又矛盾的復雜心情,基于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英譯時也基本用直譯方法,這樣就能保留并傳達了這一信息。
四、結(jié)語
壯族民歌具有語言凝練、韻律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等特點,是壯族人民語言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壯族民歌這一寶庫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原則與方法,本文試圖通過對比壯族民歌與英語歌曲的特點,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層面探討與歸納壯族民歌英譯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指導下,譯者可有效地處理原語與目標語在語言、韻律及文化習俗方面異同,達到交流信息的交際目的,便于壯族民歌的傳承保護與對外傳播,促進世界語言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注 釋:
[1] 許建忠:《翻譯生態(tài)學》,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2009年。
[2] 周艷鮮、陸蓮枝:《平果壯族嘹歌·三月歌篇》(英文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周艷鮮:《廣西壯族嘹歌壯語英譯策略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4卷第3期。
[4] 楊洋、覃祥周:《壯族情歌英譯化境發(fā)微》,《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8卷第2期。
[5] 蘇慧慧:《語言生態(tài)視域下廣西壯族民歌英譯探討》,《四川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6] 胡庚申:《從譯文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應用例析》,《外語教學》,2006年第4期。
[7] Warren, R.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from the Fiel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劉艷芳:《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看新聞報道中隱喻習語的翻譯》,《上海翻譯》,2009年第4期。
[9] 盛俐:《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的文學翻譯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10] 王立松、葛莉瑩、趙 焃、呂宛辰:《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對比模因翻譯論和翻譯適應選擇論》,《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6卷第4期。
[11] 劉曉靜:《翻譯適應選擇論視域下公示語英譯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1卷第4期。
[12] 李蒙、王琳娜:《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譯策略——以David Pollard〈項脊軒志〉英譯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8卷第5期。
[13] 范西姆:《壯族民歌100首》,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
[14] 韋日高:《試談柳江壯族民歌的押韻規(guī)則》,《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15] 李亞丹、李定坤:《漢英辭格對比研究簡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16] 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上海翻譯》,2008年第2期。
[17] 盧志良:《壯族民歌韻律旋法及音韻簡述》,《歌海》,2012年第2期。
[18] 黃勇剎:《壯族歌謠概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
[19]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異”和“新”——不同翻譯研究途徑的比較研究并兼答相關疑問》,《中國外語》,2014年第11卷第5期。
責任編輯:楊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