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錟
摘 要:“會走路的杯子”屬于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中的一項實驗,其用簡答的實驗過程驗證了復雜的理論原理,有助于高中生發(fā)現(xiàn)理科的內在魅力,提高對理科的客觀認識。本文基于“會走路的杯子”這一實驗,圍繞物理與化學兩門學科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行了設計與思考。
關鍵詞:物理;化學;實驗;理論;實踐
化學和物理兩門課程是現(xiàn)代科技的核心,自十七世紀乃至近現(xiàn)代以來,世界上出現(xiàn)了眾多著名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居里夫人、盧瑟福等等,他們都是通過化學和物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推動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更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為現(xiàn)代科技文明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近代中國飽經戰(zhàn)爭的蹂躪,使得科學技術研究停滯不前,導致了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領域超前而科學技術落后,并直接造成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局面。當前的中國亟需更多屬于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我國科學家的進一步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作為學生的我們從小的方面做起,培養(yǎng)自己的發(fā)明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那么,應當怎樣提高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呢?我認為,高中生應當充分利用自己學到的化學和物理知識,并以其它課程知識作輔助,先從設計小的實驗開始,通過自主實驗來驗證知識,并借此積累經驗,鞏固學到的知識。當具備了一定的實驗經驗后,一方面不斷提高實驗的難度,另一方面逐漸的將實驗轉化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用新的實驗來檢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可行性,最后再付諸行動,準備材料著手開始發(fā)明。針對這種想法和構思,下面我以“會走路的杯子”這一實驗為例,談一談自己從設計實驗再到通過實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經驗。
一、“會走路的杯子”實驗的設計
“會走路的杯子”是一個很簡單的小實驗,然而,雖然實驗的步驟簡單,如果操作不當,也會導致實驗失敗。首先是準備實驗材料。我在找來了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玻璃,準備了21本厚度約1厘米的書、一根粗蠟燭、一個玻璃杯和一碗水。其次是實驗準備。我將22本書分成兩摞,一摞10本,一摞12本,兩摞書之間的距離約30厘米,高度約10厘米。隨即將玻璃放在書上,測量發(fā)現(xiàn)玻璃的傾斜角度約160°左右。最后是實驗的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我先將玻璃杯放在玻璃上,觀察杯子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杯子在玻璃傾斜度為160°鈍角的狀態(tài)下根本不可能向下方滑落。這是實驗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在第二個階段,我將杯子取下來,在玻璃表面上倒入一些水,再將杯子放在玻璃上,觀察杯子的狀態(tài)。雖然水在杯子和玻璃之間起到了一定的滑潤作用,但水卻將杯子邊緣與玻璃的接觸部分密封起來,此時不僅杯子不會向玻璃下方滑落,就連將它從玻璃上取下來都很困難,需要一只手按住玻璃,另一只手稍微用力,才能從玻璃上拿下杯子,這是實驗得出的第二個結論。在第三個階段,我再次將杯子放在有水的玻璃表面,隨即點燃蠟燭,將燭火置于玻璃上杯子口的正下方,約5分鐘后,奇跡出現(xiàn)了,剛才連從玻璃上取下來都很困難的水杯,此時竟然擺脫了水對杯口的密封,緩緩的向玻璃下方移動,這是實驗得出的第三個結論。
二、“會走路的杯子”實驗的分析
針對上述通過實驗得出的三個結論,我對它們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首先,對于第一個實驗結論,顯而易見,它屬于物理學中摩擦力與重力的描述范圍。當兩個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大于它們的重力,如將A置于B之上,AB之間的摩擦力大于A的重力,那么無論B怎樣傾斜甚至翻轉,A都會緊緊依附在B的表面,也可以說是B依附在A的表面。這就說明了在剛才的實驗中,為什么水杯在玻璃呈160°傾斜的條件下不會滑落,因為玻璃承載了水杯的重量,它的傾斜角度達不到萬有引力導致水杯滑落的要求,而用物理語言來描述,即是玻璃與水杯的摩擦力大于萬有引力對水杯的控制。
其次,對于第二個實驗結論,它的原理既可以用物理語言來描述,又可以用化學語言來描述。在物理學中,當物體A以真空狀態(tài)依附于物體B的表面,并且接觸的部位密封,則物體A與物體B融為一體,其中,真空部分就如同一塊巖石中的空洞,雖然占據(jù)了一定的空間,但不影響巖石的整體性,因為巖石的其它部分還是相連的。然而,在剛才的實驗中,當杯子依附于玻璃表面,杯子的內部并不是真空狀態(tài),它與玻璃的連接僅靠水對杯口的密封,那么,為什么從玻璃上取下杯子需要更大的力氣?事實上,這就如同巖石,巖石中的空洞也不是真空的,但巖石的其它部分相連,而水作為杯子與玻璃相連的媒介,一方面加大了兩者之間的摩擦力,另一方面也對兩者起到了相互的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即是物理學中范德華力,在化學領域,也可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分子間作用力。
最后,對于第三個實驗結論,這涉及到了物理學中的氣壓問題。水將杯口密封加大了杯子與玻璃的粘合性,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如果想讓杯子向著玻璃下方移動,只能采取兩種措施。其一是通過外力作用移動杯子,如用手握住杯子向玻璃下方推移;其二是通過內力作用,顯而易見,能讓杯子移動的內力作用唯有杯子內部的空氣,那么,如何才能讓空氣推動杯子移動呢?這就需要利用物理學中的氣壓原理。眾所周知,在固定空間內,氣體會隨著熱量增加而逐漸膨脹,這即是物理中的熱力學原理。而當用燭火烘烤扣壓在玻璃上的杯口,杯子里的氣體膨脹,則會產生壓強,繼而,壓強會降低杯子與玻璃之間的密封度,換言之,即降低了兩者之間的摩擦力。通過第一個實驗結論已經說明,在玻璃傾斜160°的條件下,兩者的摩擦力大于杯子的重力,杯子則不會移動;而當杯子與玻璃之間有了水這一媒介,杯子內的氣體在燭火的作用下不斷膨脹,降低了摩擦力,加上水的滑潤作用,此時杯子和玻璃的摩擦力小于不加水狀態(tài)下杯子與玻璃的摩擦力,如此,則杯子又受到了萬有引力的控制,從而使杯子在玻璃表面滑動。
如此,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但其中卻蘊含了很多的物理和化學知識原理。然而,如何才能通過這一實驗來實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呢?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將杯子換成一架列車,將玻璃換成新型耐熱材料,將燭火換成更為強大的熱源,如太陽能,則我們可以利用我國地勢上西高東低的地形,架設由我國西部至東部的單向無動力列車。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需要我們加大實驗的難度,通過反復的實驗和論證,來提高我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 何善亮.高中物理電學實驗設計的思想、原則和方法[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2,19(Z1):35-37.
[2] 羅瑜.淺談高中物理實驗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4(18):215-216.
[3] 楊云雄.對高中物理演示實驗設計的探討[J].物理教學,2013(12):19-20.
[4] 蔣敏艷.例談美國高中物理實驗設計中滲透的科學方法[J].物理教學,201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