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灶 卓少宏 詹萍萍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新生兒膿毒血癥臨床治療中降鈣素原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60例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 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血液檢測, 兩組采用相同類型方法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兒通過降鈣素原進行血液檢測, 對照組患兒通過血培養(yǎng)進行血液檢測。觀察兩組檢測效果。結果 經(jīng)過不同方法檢測, 治療前觀察組的陽性率為100.0%, 對照組的陽性率為80.0%,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陽性率為26.7%, 對照組的陽性率為6.7%,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降鈣素原檢查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的血液情況, 可以提高檢出率, 方便及時對新生兒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并檢測治療效果,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膿毒血癥;降鈣素原;新生兒;作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4.027
Evaluation on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calcitonin in neonatal pyemia treatment MA Xing-zao, ZHUO Shao-hong, ZHAN Ping-ping. Shantou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Shantou 51507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ocalcitoni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yem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y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same method fo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etected by procalcitonin, and control group was detected by received blood culture. Blood detection were mad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ir detec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dete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ositive rate as 100.0% befor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had positive rate as 80.0%.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positive rate than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ositive rate as 26.7% after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had positive rate as 6.7%.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positive rate than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rocalcitonin detection shows high detective rate in neonatal pyemia. This method is good for timely and convenient treatment and detection for newborn with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so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yemia; Procalcitonin; Neonatal; Impact; Effect
新生兒膿毒血癥是病原微生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新生兒血液導致新生兒所患的一種疾病, 該病嚴重危害著新生兒的生命健康, 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是十分有必要的[1-5]。本文為了研究在新生兒膿毒血癥臨床治療中降鈣素原的作用及效果, 特選取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分析,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收集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60例, 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男16例, 女14例, 日齡5~28 d, 平均日齡(16.3±3.9)d;對照組男12例, 女18例, 日齡5~27 d, 平均日齡(15.6±3.8)d。兩組患兒出生天數(shù)、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選標準 ①出生日期符合臍帶結扎至生后滿28 d, 臨床癥狀符合新生兒膿毒血癥的診斷標準且確診為新生兒膿毒血癥的患兒;②患兒家長熟知本研究, 自愿患兒參與研究且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③患兒家長能流暢和研究人員進行溝通并詳細描述患兒的具體癥狀;④患兒除本病外無其他嚴重組織或器官的嚴重損傷;⑤本研究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進行。
1. 3 檢測方法 治療前所有患兒均未使用任何抗生素, 隨后采用相同類型的治療, 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血液檢測, 觀察組患兒通過降鈣素原進行血液檢測, 對照組患兒通過血培養(yǎng)進行血液檢測, 具體如下。
1. 3. 1 血培養(yǎng) 抽取新生兒新鮮血液2 ml, 將其置于培養(yǎng)基上, 在適宜的溫濕度下通過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進行細菌培養(yǎng)并分離鑒定。
1. 3. 2 降鈣素原檢測 抽取新生兒新鮮血液2 ml, 通過膠體金法進行檢測, 操作過程嚴格遵守說明書進行并由專人進行孵化, 檢測。
1. 4 觀察指標 血培養(yǎng)結果依據(jù)所培養(yǎng)出的致病菌陽性率, 降鈣素原檢測陽性指標:降鈣素原水平≥0.5 μg/ml[2]。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前檢測陽性率比較 經(jīng)過不同方法檢測, 觀察組的陽性率為100.0%, 對照組的陽性率為80.0%,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比結束后, 對對照組患兒使用降鈣素原重新進行檢查, 陽性率為93.3%。
2. 2 兩組患兒治療后檢測陽性率比較 經(jīng)檢測, 觀察組的陽性率為26.7%, 對照組的陽性率為6.7%,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脫離母體后, 因為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不適應以及機體各方面機能的不成熟, 以至于其抵抗力極其低下, 接觸微生物后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較成年人高出許多倍, 新生兒膿毒血癥就是因為各種微生物侵犯新生兒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新生兒出現(xiàn)各種不適的臨床癥狀甚至致其死亡[6-10]?;純涸诨寄摱狙Y的早期多無特異性癥狀, 初期多數(shù)患兒表現(xiàn)為體溫升高, 少數(shù)早產兒可能表現(xiàn)為體溫不升, 極少數(shù)表現(xiàn)為體溫下降, 此外還會出現(xiàn)病理性黃疸、肝脾腫大、激惹與四肢肌張力改變等癥狀。引起該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 在患兒未出生時可通過胎盤傳播, 生產時可因陰道細菌發(fā)生感染?;純夯疾『笕绮患皶r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容易并發(fā)化膿性腦膜炎、肺炎或肺膿腫、遷移性病灶、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11-14]。
因該病對新生兒的危害極大, 故早期進行檢查確診疾病并積極治療是十分有必要的。降鈣素原是機體內一種敏感性極高的蛋白質, 當機體受到微生物感染時降鈣素原的含量升高, 但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反應不會引起降鈣素原的含量上升, 即該蛋白質對細菌有特異性的診斷[15-17]。目前實驗室檢查降鈣素原的方法有放射免疫學分析法、雙抗夾心免疫化學發(fā)光法、膠體金比色法、透射免疫濁度法。對比血培養(yǎng)等檢查手段, 該檢查方法特異性高且檢出率高, 對于已經(jīng)進行了治療的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 通過該方法再次檢查可以有效避免因為殺菌不徹底疾病再次發(fā)作給患兒帶來的二次傷害[3]。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治療前后的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得出:通過降鈣素原檢查新生兒膿毒血癥患兒的血液情況, 可以提高檢出率, 方便及時對新生兒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并檢測治療效果,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煥輝. 血清降鈣素原(PCT)檢測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5(85):
133, 135.
[2] 葛小麗, 孫海斌, 陳洪敏, 等. 血清降鈣素原對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預測價值. 臨床兒科雜志, 2012, 30(10):953-956.
[3] 李艷艷, 焦燕. 血清降鈣素原 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在新生兒膿毒血癥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5(19):
2283-2284.
[4] 趙永強, 蘇艷琦. 降鈣素原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新生兒膿毒血癥診斷治療中的意義.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1):
1-2.
[5] 王月齊. 血清降鈣素原對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臨床效果. 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4(3):105-106.
[6] 黃海波, 蘇增玲. 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在新生兒膿毒血癥診斷及預后的反應價值. 吉林醫(yī)學, 2014(20):4407-4409.
[7] 程智宏. 血清降鈣素原對預測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臨床價值.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3, 51(8):10-11.
[8] 胡登琴. 血清降鈣素原對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預測價值. 特別健康(下), 2014(10):73.
[9] 陳浩, 梁曉虹, 韋金苗. 血清降鈣素原對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應用價值. 右江醫(yī)學, 2015, 43(6):719-722.
[10] 高樹輝. 血必凈對新生兒膿毒血癥的療效及對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的影響. 廣東醫(yī)學, 2015(16):2579-2581.
[11] 張鳳. 血清降鈣素原與高敏C反應蛋白早期診斷新生兒膿毒血癥價值.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4, 28(1):85-86.
[12] 金志彪, 柳錫永. 降鈣素原水平檢測與膿毒血癥新生兒預后的相關性.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6, 27(1):91-93.
[13] 伍尚劍, 雷國大, 譚宗憲, 等. 血清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早期診斷新生兒膿毒血癥價值. 醫(yī)學檢驗與臨床, 2016, 27(3):
35-36.
[14] 張軍建, 劉艷霞.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于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評估價值. 中國醫(yī)療前沿, 2013(24):58-59.
[15] 劉亞娟, 郝水晶. 降鈣素原在膿毒血癥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6):248.
[16] 彭陵, 依帕古力·斯米江, 王曉雯, 等. PCT對新生兒膿毒血癥預后的預測價值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31):5096-5098.
[17] 鐘學良, 榮幸. 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在膿毒血癥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4(10):45-46.
[收稿日期: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