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友
小學時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極為關(guān)鍵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學校定期組織歌詠比賽,并能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意義重大。
一、題材多樣,豐富語文詞匯
小學生在熱情洋溢地準備參加歌詠比賽的過程中,必然積極準備各種素材。在摘選最適合自己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閱讀大量的相關(guān)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竭盡所能地去思考并找到自己所需的素材,這無形之中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詞匯量。當好的素材被選擇完成之后,學生的大部分精力就被放在對素材的記憶上了。眾所周知,歌詠比賽是競技性質(zhì)的活動,在競技狀況下,隱藏在學生中的潛力必然在此時迸發(fā),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超級強大,對多樣題材的掌握極為迅速,語文詞匯量因此而更豐富。例如,學生在準備將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燕子》作為歌詠題材時,必然首先將本篇文章的內(nèi)容熟記于心,在熟記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已經(jīng)將一些優(yōu)美詞語牢牢掌握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會逐漸使學生的語文詞匯量漸漸升高,對優(yōu)美句子的總結(jié)使學生的語言鑒賞力一路攀升。
二、重復誦讀,強化母語語感
眾所周知,歌詠比賽對學生素材掌握要求是極其高的,因為歌詠比賽是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由內(nèi)而生的對素材表達內(nèi)容的一種強烈共鳴。經(jīng)過參賽,學生語文語感逐漸形成。語文語感的形成將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種語文學習思維,這種思維的建立如同教會學生如何去捕魚,學生終將受益終身。例如,學生在準備將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火燒云》作為歌詠題材時,在確定把該文作為歌詠比賽的素材后,必然會在對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該文進行反復地誦讀。反復誦讀的過程,小學生的語感同時也在形成。而良好的語文語感則是小學生學好語文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學生在誦讀《火燒云》一文時,文章在描寫到火燒云變化極多時,用到了“紅彤彤的”“金燦燦的”“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等,這一系列對火燒云顏色描寫的詞句集中用到此處,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押韻,又將火燒云的變化多端和絢麗多彩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
通過語文語感的養(yǎng)成,學生的文字應(yīng)用能力就不可與過去同日而語了。許多優(yōu)美的詞句盡在學生腦子里,信手拈來就是一篇好文章。理解這一重要意義后,小學語文老師就更應(yīng)該組織歌詠比賽,并在歌詠比賽中對學生予以恰當?shù)闹笇?,加速小學生語文語感的形成。
三、形式多樣,由衷熱愛語文
天真爛漫,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無數(shù)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讓他們過早承受過重的壓力,長期來看是對學生極為不利的。因此,作為一種具有融娛樂、競技和學習為一身的歌詠比賽,在增加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長學生的知識才干方面就具有了其它活動無語倫比的優(yōu)越性。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王二小》一文時,學生必然對王二小的機智、果敢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而心生敬佩。此時,老師可以適時組織學生開展一場活動,將王二小的英雄事跡通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重新演繹出來。老師可以將《王二小》這首民謠唱給學生們聽,在悲愴凄婉民謠的背景烘托下,在學生悲情的表演中,學生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通過學生的表演,不僅清晰地了解了這段歷史,而且從中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少年能力強大,則這個國家才能夠強大。通過參加老師精心安排的這個活動,小學生也對自己國家曾經(jīng)遭受的屈辱和苦難有了初步的了解,逐步讓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埋下振興祖國的種子。
通過老師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語文課本上的不再是干癟的漢字,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動的故事。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逐漸會對語文產(chǎn)生由衷的熱愛。
四、感情豐富,流露真情實感
歌詠比賽,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想要表達的東西,歌唱出來,誦讀出來。歌詠是最高形式的情感表達,小學生通過參加歌詠比賽,可以增強情感表達能力。歌詠比賽不是背誦,而是小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真實情感的流露靠的不是單純重復素材的原話,而是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待你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作者想歌頌的同樣也是你想歌頌的,你和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最后有感而發(f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歌詠。
歌詠比賽以其多樣的題材,豐富了語文詞匯;以其重復誦讀的特點,強化了母語語感;以其多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由衷熱愛;以其豐富的感情,流露出真情實感。因此,有理由相信,適時在小學組織歌詠比賽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極為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