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祁陵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增強思想政治課對話實效性的行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CJYB150900032]
“對話教學”是一種由問題引發(fā)思考、促成對話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推進課堂對話,也并不是每一次課堂對話都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政治課堂對話無效或低效與教師在課堂對話中的參與度緊密相關。具體而言,學生對課堂問題不感興趣、不愿意動腦思考、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等現(xiàn)象的形成與教師在課堂對話中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參與度不高或機械性操作有關:一是教師使用的對問題的陳述或解釋的指導語不準確;二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給予的評價語單調(diào)或評價語缺失。本文僅就教師在思想政治課課堂對話中問題指導語的使用作一簡單評析。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結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學語言影響教學效果,對話教學中教師“如何表達和陳述問題”“如何進一步解釋問題”則影響課堂對話的效果。問題指導語就是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點撥并引導學生思考的言辭語句,問題指導語的正確使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思想政治課課堂對話中使用問題指導語常常存在以下誤區(qū):問題指導語簡單、機械,常用“對不對”“是不是”“有沒有”發(fā)問;面對學生無法回答或回答不正確、不全面的問題時,有的教師機械重復原來的問題,不對原有問題的設問方式、語言組織進行調(diào)整;有的教師簡單重復學生的回答或者直接給出標準答案,出現(xiàn)問題指導語缺失現(xiàn)象;有的教師雖然有問題指導語,但指導方向偏離教學目標或指導語存在知識性錯誤等問題。
為了破解政治課課堂對話問題指導語使用不規(guī)范、課堂對話效果不佳的難題,筆者采用以下技巧,使課堂對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技巧一:因勢利導,明確學生存在的問題
問題指導語用于學生有解答問題的需要的時候,因此教師應該明確不同問題指導語的使用時機。例如: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回答激情,說明問題設置單調(diào)枯燥,應剔除問題指導語中“對不對”“是不是”等反問詞;學生不明白、不會回答、一臉茫然,說明教師陳述問題的指導語不清晰,應該用通俗的語言陳述問題,重置指導語讓學生理解題意;學生回答問題含糊不清、表述不清楚,說明學生沒有完全理解問題中的關鍵信息,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明確問題中的“關鍵詞”并進一步整理出答案;學生的回答有對有錯,教師應提示并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探討,查找正確答案并明確錯誤答案之所以錯誤的原因,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技巧二: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興趣
提高對話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師精心預設能攝人心魄的案例情境。在教學《經(jīng)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一課時正逢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他上任后提出要給美國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并強烈要求蘋果等制造業(yè)搬回美國。利用這則新聞,本堂課設計了一次“非首腦會談”,其議題是“蘋果該不該將產(chǎn)品組裝工廠遷出河南、遷回美國”。一石激起千層浪,“河南代表”“富士康代表”“美國代表”等紛紛發(fā)言,討論如火如荼,各方論證觀點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在激烈的唇槍舌劍中,學生們總結出六個關鍵詞,即“經(jīng)濟效益”“生產(chǎn)要素”“貿(mào)易往來”“風險增大”“技術失衡”“利益不均”。老師稍作引導,學生便挖掘出本課難點“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水到渠成,效果顯著。
技巧三:分層設問,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
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較為抽象,令人費解,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并深入剖析,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在講授《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一課時,教師首先列舉自然界、社會生活和思維領域中的一些現(xiàn)象,如吸引與排斥、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正確與錯誤等,進而與學生展開對話:“這些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特點?”分析后學生明白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學生理解了矛盾的基本內(nèi)涵后,教師展示漫畫《他敢剪嗎?》并提出第二個問題:“他敢剪嗎?為什么?”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而又問:“哲學中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怎么理解呢?”學生總結出矛盾兩屬性各自的表現(xiàn)。難點問題在正確的對話指導語點撥下迎刃而解。
技巧四:拋磚引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對話的參與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摒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會更加凸顯。在講授《企業(yè)經(jīng)營者的素質(zhì)》一課時,教師以“我們身邊有出色的企業(yè)家嗎?”一問開始,引導學生將課本資源與社會資源相結合。隨后教師先后提出三個問題:能不能給大伙兒介紹一下(企業(yè)家石聚彬)?是不是因為他成功了,有錢了,家鄉(xiāng)人才愛戴他?我們怎樣做才能讓“這位好人”更開心?學生在對話中相互合作、相互辯駁、相互激發(fā),由學生自主認知、體驗、感悟,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僅靠教師講解永遠難以實現(xiàn)的效果。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當改變機械參與課堂對話的“木偶人”模式,正確使用問題指導語,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對話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