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維策
從不足的方面看,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目標錯亂,學科知識意識淡薄,課文與寫作指導脫節(jié)。下面,筆者按單元結構具體分析。
一、單元導語
“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寫組”介紹該套教科書時說:“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fā)揮語言的育人功能,著眼學生的精神發(fā)育,以人文話題為統(tǒng)領。”這一原則落實到單元導語,單元導語則是對人文主題的解釋說明。單元導語體現(xiàn)了人文性的理念,較具體地設定了單元目標。
目標是一種理念,是從將來的結果對當前的規(guī)定,是未實現(xiàn)的結果。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全部的手段、材料等都為著目標服務,就譬如,小麥的根、莖、葉、花以及陽光、水分、肥料等最終都是為了長出麥粒。把人文性作為目標,那么,實現(xiàn)出來的結果就是人文性。
從性質與實體的關系來看,人文性不能獨立地作為教學目標。打個比方來說,甘蔗是實體性的,甜是甘蔗的屬性之一,甜菜、玉米桿、高粱桿等,這些實體性對象都具有甜的性質,如果單純地追求甜,也可以在甘蔗之外的其他的實體中獲得。這個比方說明語言與人文性的關系:語言是實體性的,是個別的;人文性是屬性,是普遍的;語言是獨立的,不依賴于歷史、物理而存在;人文性是非獨立的,必須依賴于語言、音樂、美術等實體對象而存在。離開了實體,人文性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
如果說語言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也不可以把人文性作為語言教育的目標。我們認識到甘蔗的甜味濃,專門從甘蔗中獲得甜,那么,就必須一心一意地種植甘蔗,把甘蔗種植好了,才可能得到純正的甜味。倘若不把種植甘蔗作為目標,而是把甜作為目標來追求,哪里有離開甘蔗、甜菜之外的甜呢?把語言這個實體性對象棄置一邊,而把人文性作為教學目標,這是舍本逐末。黑格爾說:“實體性的東西,堅定不移的東西,才是特殊目的的負荷者,并可以促進實現(xiàn)這些特殊目的?!闭Z言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在培養(yǎng)理解和表達的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潛在地實現(xiàn)的。
“著眼于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培養(yǎng)具有人類優(yōu)秀品質和完滿個性的人,是教育的總目標。歷史、美術、物理,等等,各個學科無不具有促進學生精神發(fā)育、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每一學科從自己的一個方面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每一個學科都“著眼于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各是一條通向教育總目標的實在的道路,各自承擔著自己學科的責任,共同地構建學生的精神大廈?,F(xiàn)代教育的合作,其前提是分工,“語文”認不清自己,不能堅定地守護在“語言”的位置,而是常常越位,總想著耕種他人的田,卻荒蕪了自己的地。
單元導語確定的人文性目標,偏離了語言教育的大方向,對一線教師來說是一種誤導。
二、文本選擇
單元導語確立了單元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成為選擇文本的原則,所選文本的內容就必須符合人文主題。必修三的第二個單元的題目是“號角,為你長鳴”,單元導語強調學習偉大的人格,《教學參考書》解釋專題內涵說:“懂得人的尊嚴和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品格,樹立進步的人生追求,是語文學習的任務之一。”這個單元所選的《指南錄后序》《五人墓碑記》《品質》《老王》等4篇文章,其內容都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良好的個人品格”的主題。
根據單元主題選編課文,編寫意圖指向文章的內容。語言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凡人類活動,無不可用語言表達出來。物理、化學、生物、經濟、政治、法律,等等,都現(xiàn)實地成為了語言的內容,有些經濟、政治、法律、哲學的專著都不屬于“語文”,其人文色彩并不比詩歌或小說遜色。專注于文章內容,那么,“語文”課就可能變成經濟課、政治課、法律課、哲學課,“泛語文”“偽語文”等正是片面重視語言的內容而產生的。王尚文先生說:“語文之外的其他課程誠然不能越過形式而把握內容,但它們往往把形式當作掌握內容的跳板,可以得魚而忘筌,即便關注它的形式,目的也僅僅在于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容;語文就不同了,雖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時也在理解內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內容,而是學習特定的形式,如何表達特定的內容。”“語文之外的其他課程”須要掌握語言的特殊內容,語文課程不是以掌握語言內容為目的,在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語言內容反倒是揚棄的對象。
以人文主題選編文章,文體混雜。必修二的第一個單元的主題是“珍愛生命”,《我與地壇》《鳥啼》屬于散文,《最后的常春藤葉》屬于小說。第二個單元的主題是“和平的祈禱”,其中《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屬于小說,《落日》則屬于通訊,《圖片兩組》則是圖片加說明。必修五第二個單元《陳情表》屬于說理文,《項脊軒志》屬于記敘文,《長亭送別》屬于元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屬于戲曲。這樣編排,把教學內容統(tǒng)一在單元主題之下,但是作為一線教師,筆者必須讓學生掌握文體特征,教學生學習寫作,讓學生借鑒選文的寫作技法,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筆者無法從不同的文體找到同一種寫作技法。
即便有的單元文體相近,我也難以尋到同一的寫作技法。《咬文嚼字》是 “一篇文學論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篇文藝隨筆”;《簡筆與繁筆》是“一篇文藝隨筆”;《拿來主義》屬于雜文;《東方與西方的科學》是“一篇有關科學史的文化隨筆”;《美美與共》是“學術論壇的書面發(fā)言,兼具學術論文和演講詞的雙重特點”;《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是“一篇人類學的田野筆記,或者說是文化隨筆”。這些文章有很大的差異性,我沒有能力篩選一項文體知識,在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持續(xù)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有效地學習一種文體的寫作。
以人文主題選編文章,文白混雜。為了表現(xiàn)同一人文主題,不少的單元把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編在一起。我們知道,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目標大不相同。就文言文而言,實詞具有離散性特點,可以隨文而教,虛詞、活用詞、句式等則有章可循,在一個單元里,如果編選的文章都具有相同的知識點,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文白混雜不利于普遍性知識的教學。
文體混雜,文白混雜,重視了語言內容,輕視了語言知識。
三、問題設計
蘇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語言,存在的家園”,圍繞這一主題,教材有三篇教讀課文,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的練習題分為文本研習和積累與運用兩個板塊,共有11個題目。這11個題目中,有3個是理解課文的;有5個題目沒有直接與人文性相關聯(lián),涉及文章表達技巧,計有舉例子、用典故、辯證思維等;有3個題目從課文的內容引向課文之外。
設置課后思考題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思考題不止于理解課文,不以掌握課文內容為目的,正如飲食的目的不是保存食物,恰好是要消滅食物。
培養(yǎng)理解語言的能力,必須培養(yǎng)思維能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應當借助思維科學的成果。思維科學已經十分發(fā)達了,思維科學的成果純粹、專業(yè),完全可以為語言教育所用。在思維科學中,哪些最基礎的思維形式,哪些思維形式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能力的形成,這是語言教育研究亟需解決的問題。不同的思維形式,提問方式也有所不同,語言教育研究不能粗放,應當研究不同思維形式的不同的提問方式。
培養(yǎng)語言能力,離不開語言知識。知識不等于能力,但是,知識是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能力的發(fā)展依賴于知識的獲得。知識具有辨別功能,人可以基于有關知識對感受到的事物進行辨認和歸類。小孩子不學習語言知識能學會語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必須把自然學習與學校教育區(qū)別開。學科知識是課程的核心,是課程的主體,這是課程論和教材論的共識。語言知識不局限于語法,詩歌、小說的知識同樣屬于語言知識。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教授全部的語言知識,但可以選擇最容易形成語言能力的知識納入到課程中來,有序地、梯度地編入教材。
蘇教版“語文”教科書的課后思考題還比較粗放,距離“教材教學化”還有一段路。
四、寫作指導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共5冊,每冊的第一個專題的“寫作指導”前面闡述一種“寫作觀”,必修一是“你的生活很重要”;必修二是“獨立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必修三是“寫作,也是對話”;必修四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必修五是“人文情懷與公民意識”。
從概念來看,寫作觀應當是對寫作的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寫作是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交流信息的行為,包括寫作者和語言兩個方面,對這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的認識才可能是全面的、準確的寫作觀?!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這一觀念是對語言的要求,也是對寫作者的要求,這一觀念結合了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澳愕纳睢碑斎缓苤匾顚懽鞴倘恢匾?,但是,畢竟不等于寫作。即使是作家,寫作也僅僅是他生活的一個部分。有的寫作不需要有生活體驗,因而說,“你的生活很重要”不是直接的、普遍的寫作觀?!叭宋那閼雅c公民意識”顯然是為了反映人文主題而提出的觀點,但是,公民權利屬于現(xiàn)代政治的范疇,寫作只是公民權利之一。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5冊計有19個專題設計了“寫作指導”。從1—5冊的“寫作指導”序列看,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主題是“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說理的風度”,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必修四第一個單元的主題是“讓說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個單元的主題是“學會分析”。有關議論文寫作的這6個單元,其間缺乏必要的邏輯聯(lián)系,有的單元主題重復。必修五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說明要說得清楚明白”,把說明文寫作放在議論文后面,這不符合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
“寫作指導”與“單元導語”的人文性沒有直接聯(lián)系,其內容涉及了寫作理念(說理的風度)、寫作技巧(夾敘夾議、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文體知識(敘述角度、說明要說的清楚明白)等。闡述觀點的例子大多選自教材,有的單元舉2篇課文,有的舉5篇,最多的舉了10篇。有6個單元的例子來自本單元,有2個單元的例子在其他單元,有1個單元的例子在后一冊書中,有1個單元的例文5冊教科書都沒有。
介紹寫作技巧或文體知識的“作文指導”,給了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抓手。即使如抽象思想,也可以通過“概念分析”“比較分析”“因果分析”等知識,進行有效的作文教學。像“說理的風度”“寫出你的真情實感”一類的主題,教學很難落實。從“寫作指導”引用的例子看,編者也沒有決意要把本單元的課文作為作文教學的例子,課文是用來進行人文教育的,當作作文范例則成為副產品。
“作文實踐”與單元導語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都能夠體現(xiàn)單元導語的思想,或者說,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單元導語思想而設計的?!白魑膶嵺`”與單元課文的聯(lián)系不甚緊密,甚至南轅北轍。有的單元課文屬于議論文,作文題目則屬于記敘類;單元課文屬于寫景文,作文題目則屬于議論文;有的單元課文屬于記敘文,作文題目則要求寫議論文。“作文指導”闡述的主題是“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作文題目則要求寫議論文;“作文指導”的主題是“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作文題目卻是“我的讀書故事”。
語言的運動形式分為理解和表達,理解與表達既有區(qū)別,又內在地緊密聯(lián)系著。理解同時就在表達,表達則是理解了的表達。在語言教育中,理解的對象主要是文本,寫作同樣應當是基于文本理解的寫作,從文本中學習寫作技法,把理解了的寫作技法運用到寫作實踐中,以理解引導寫作,以寫作加深理解。蘇教版的寫作指導與閱讀脫節(jié),不能切實地指導寫作實踐。
脫離實體,性質先行,把人文性作為編寫語文教科書的原則,“語文”淪為人文思想教育的附庸。正像文革中宣傳政治思想的“革命樣板戲”不是純正的戲曲那樣,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不是純正的語言教科書。
[作者通聯(lián):浙江臺州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