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蕓
“侘寂”一詞,最初來源于中國禪宗思想,后成為日本傳統(tǒng)美學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皝鳌敝腹录?、清瘦或者凋零;“寂”指幽靜、刻苦簡樸地與自然獨居。侘寂的美學觀認為老舊的物體或人在粗糙殘缺的外表下,會顯露一種自然樸拙充滿歲月感的美。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將這種侘寂的美學運用得恰到好處又帶有濃烈的個性化色彩。按照孫紹振的觀點,中國古詩詞中寫秋天往往流露出歲暮將至無可奈何的悲嘆與惋惜之情,但郁達夫卻以愁緒為美,將這種愁苦的重壓當做可欣賞的對象。傳統(tǒng)的悲秋主題在他的筆下少了幾許沉重與傷感,秋天固有的悲涼意味、秋天所引起的生命的衰竭與死亡在作者看來就帶有某種美好的意味。詩人沉浸于這北平的秋季,不僅覺察不出其悲苦感,而且將它當成一種人生的享受,這是一種高雅而唯美的境界。
懷著對北平之秋的熱愛與眷念之情,郁達夫不遠千里,幾經輾轉,要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清”“靜”“悲涼”是他心中對故都之秋景的定位?!扒濉薄办o”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也寫得出的,悲秋之意在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也屢見不鮮,但別人愛秋是為悲秋,秋只是抒情遣懷的借口,郁達夫的愛秋,卻是真的留戀那秋之衰竭、殘破與空寂之美。
你看,他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靜對著“破壁腰中”的牽?;?,就一定要是這樣破敗不堪的老屋子,還需是租住來的,方能合他的口味。清晨,“泡一碗濃茶”“向院里一坐”,眼前看到的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耳邊聽見的是“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葉片堆積的苦茶,高遠澄澈的天空、寂靜到無聲的環(huán)境構成侘寂美學中追求的樸素安靜的境界。在清冷的秋晨,經過一夜的消耗,腹中空空去消受那杯極濃的苦茶,那茶的苦味對于他,卻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美的哲學。摒棄物質與艷麗,繁瑣與豐滿,所以郁達夫所欣賞的美好的生活畫面是:“細數”“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 靜對“破壁腰中”“喇叭似的藍朵牽?;ǎǔ瘶s)”,秋意就自然而然地涌現(xiàn)出十分。對于牽?;?,他亦有著自己的偏愛:藍白這種冷色調最佳,清淡素樸,紫黑色帶有某種幽深隱秘的意味,次之;紅色,哪怕是淡紅色也是與那侘寂之美極不相融的。在牽牛花底,作者還要有意選擇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那瘦弱單薄的花朵,是在破壁腰中孤單的存在,枯瘦衰敗的秋草作為陪襯,為著使那悲涼的秋意或難以言說的禪意更進一層。
郁達夫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景觀,也不描繪城市內外眾多優(yōu)美的風光、絢麗的色彩,那些景觀和色彩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都沒有他心目中所追求的美學內涵,與他的性格氣質不符。破舊的屋子、濃厚的苦茶、低矮坍塌的圍墻、藍白朵的牽?;?、衰敗的枯草等一系列尋常的景象,經平日里的細心觀察,早就深得其味,所以他信手拈來又行云流水的文字看似樸素寡淡到了極點,正暗合了以少見多、重簡素輕繁瑣的禪宗精神,飽含了深沉悠遠的意味。
北國的“落蕊”寫得極妙。它“像花而又不是花”,經過一夜風雨洗禮,清晨會鋪滿地面。用腳踏上去,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只能敏感地捕捉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體驗。若非是心中全然空寂,又怎能感知這渺小如塵的生命。那灰土的上面經掃帚帶過留下來的條條絲紋,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但作者卻賦予它太多的情感,比如細膩、清閑,潛意識里還覺得它帶有點落寞。面對象征生命的衰敗與死亡的“落蕊”,為什么作者既沒有顯示憐憫的情緒,也沒有流露出因其消逝而引起的不安與不舍,反倒是安然從容地用腳踏上去呢?孫紹振引用了日本的“幽玄美”“物哀美”理論來闡釋,認為作者“并非把植物的死亡當做痛苦的事,反而把文章帶進優(yōu)美的、雅趣的極致”。
郁達夫認為,對秋的歌頌與悲啼乃是人類共通的情緒。他體驗的秋之味是那般與眾不同,深沉又嚴厲,蕭索又幽遠。他沉醉于北平的秋天,從秋天帶來的衰敗與死亡感知頹廢之趣,喚醒內心對美的感知,享受這獨屬于他的有滋味的秋天。為了挽留這秋,他甚至說不惜折去壽命的三分之二,來換得一個零頭。將這份秋味看得比生命還要貴重,這該是怎樣一種熱愛??!
侘寂美學觀念從生發(fā)之初,追隨禪宗精神之始,就擺脫了對萬物外在形式的關注,強調從內在去理解生命形式。這種侘寂的美學觀念表現(xiàn)在郁達夫的身上并不是偶然,郁達夫的一生,可以用多災多難來形容。三歲時父親早逝,家境貧窮,母親為家人的生計奔波無暇給他關愛,童年的郁達夫在孤獨而寂寞中度過,以至于后來他在《自傳》的第一章將自己的降世稱作“悲劇的出生”;長大后,他靠其兄長資助上學,并留學日本,但在異鄉(xiāng)求學期間備受歧視,這在他的心湖里又投射進悲傷的陰影;他的一生有過三位妻子,可惜得到的卻是失落與傷害。郁達夫孤寂而悲涼的一生,正契合了侘寂美學中“殘缺不全”“寒酸貧窮”“冷瘦枯萎”“寂寞幽暗”等特征。
作為一個具有士大夫傾向的讀書人,這種有太多缺憾的人生經歷,使得郁達夫筆下的文字明顯帶有侘寂美學的特征。翻看郁達夫的散文,會發(fā)現(xiàn)“病”“死”“中年”以及“秋”這些意象頻頻出現(xiàn),流通串聯(lián)在文字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浪漫主義傾向。他的作品側重于表現(xiàn)自我感受:既有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激憤之情,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tài)的心理流露以及悒郁感傷的心靈傾訴。殘缺但并不突兀,于衰老悲嘆中滲透出濃郁的美感,這都是侘寂美學的體現(xiàn)。
因此,不論是先天的氣質稟性,還是后天的浸淫潤染,郁達夫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對侘寂美學觀念的追求,《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也不例外。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安慶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