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馬云 高凱
摘 要 法律援助制度,作為一種權利救濟的制度,在國內外迅速地發(fā)展著,伴隨著中國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和推進,法律援助的推進更是迫在眉睫。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是保護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保障公民基本的權利能夠實現,法律援助制度在保證公民公平、公正地享有各項權利和履行各項義務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 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 經費保障
作者簡介:張寧、馬云、高凱,四川大學政法干警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19
一、選題的依據和我國法律援助概況
就我們國家來說,法律援助制度不斷向前發(fā)展,取得的成就也讓國內和國際社會嘆服。中國在1994年建成了法律援助制度,從此之后該制度快速得到發(fā)展。全國各地相繼建成眾多法律援助中心。2003年,國家頒布了第一個與法律援助相關的《法律援助條例》。該文件的問世對我國各領域的發(fā)展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的召開,法律援助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并最終作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部分被提了出來,正充分體現法律援助的重要性 。
二、國內法律援助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
進行法律援助需要財政上的支撐,國內的相關救助經費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以及社會的捐贈。據司法部提供的數據,近5年全國法律援助總額達到70.4億元,但各地區(qū)法律援助經費差距較大,尤其是區(qū)縣一級的經費保障很不平衡。國內相關法律援助資金增長速率比較平緩,2014年國內法律援助資金總數是17億元,相較于2013年增長了4.8%。與2104年辦理案件數量同比增長7.3%相比,經費增長速度相對落后。同時,全國仍有9%的區(qū)縣沒有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到同級財政預算。沒有充足的經費保障,對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質量產生了一定制約。
(二)法律援助專業(yè)人員不足
在國內,從事法律援助的人員主要包括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公證員,也包括相關高校及社會上的志愿者?;鶎臃晒ぷ髡咧饕撠煷鎸懛晌臅⒆稍儤I(yè)務等,而律師則主要從事與訴訟相關的相關服務工作,公證員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與公證相關的服務。而高校和社會法律援助志愿者的職責尚不明確。
無論從律師事務所、公證處、高校等來說,還是從政府角度來說,都缺乏對人才的培養(yǎng)機制。就當前各大高校而言,普通院校設立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尚不能發(fā)揮較大作用。究其原因,缺乏法律援助課程的培訓,缺乏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因此使得許多高校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形同虛設。再者,就部分律師事務所而言,雖在法律援助的主體之內,卻也是常年不做多少援助案件,援助律師的能力和素質更是有待于提升 。
(三)法律援助缺乏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度是考核一項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是否高效的有力憑證,只有公眾廣泛參與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才能進行得更加順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從相關援助工作資金獲取方面來說,我國社會上的普通的人士也應該提供相應的幫助。我們國家相關的法律條例中也明確規(guī)定社會上的相關團體和組織應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現實的執(zhí)行過程中,大多數社會公眾認為法律援助活動與己無關,遂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使得本來就不足的法律援助經費更是少之又少。
(四)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不足
司法救助,又稱訴訟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制度是不同的、相互獨立的,他們都在為家庭貧困的公民解決訴訟問題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但是,這兩個制度之間的銜接不能夠滿足要求,原因在于相關貧困的公民在取得法律援助后再次取得司法救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個方面的問題值得相關的立法人員與執(zhí)行人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去深思。
三、完善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我國法律援助資金籌集方式
目前我國法律援助的資金籌集方式主要有政府撥款、社會捐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并且這兩類資金籌集方式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尚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經費公開尚未能落實等。再者,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各地的政府撥款尚不統(tǒng)一、政府對法律援助經費不重視等問題頻現。在學習英國、美國、日本法律援助制度的基礎上,我國應該從多方面完善法律援助資金籌集方式 。
在法律援助資金籌集方式的選擇上,我國同樣可以適用受助人返還制度。也可以建立律師事務所投資考核制度,是指將律師事務所是否為法律援助投資作為考核律師事務所是否合格的標準,投資額度設立下限但不設立上限。
在法律援助經費的數額上,尤其是政府撥款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上。各地市一級政府應當結合各個縣區(qū)的經濟情況,更加明確政府撥款的具體數額,并且定期向社會公開,讓廣大公民進行監(jiān)督。其次要將法律援助政府撥款是否落實到位作為考核政績的標準之一,以此提升政府參與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政府法律援助撥款經費保障機制,確保資金到位,并且用之合理。
(二)加強法律援助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任何一項制度想要得到更好地實行,都離不開人才,培養(yǎng)相關法律援助人才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培養(yǎng)高校法學院人才
目前我國在法律援助制度上,在一些高校法學院設立法律援助中心聯絡站,但發(fā)揮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我國可以模仿美國的高校法學院“診所”模式,通過立法規(guī)范高校法學院參與法律援助的事項,使之更加規(guī)則化。我國的高校法學院也要和美國一樣進行法律援助工作,讓高校法律援助成為法律援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法學院必須重視對法律援助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教育。為了讓高校法律援助人才自主參與到法律援助的活動中,必須采用一些具體舉措,例如將此項活動作為高校教育活動的一部分,高校的學生如果完成一次法律援助活動就可以獲得一個學分的追加獎勵。
2.完善法律援助律師隊伍建設
在我國,從事法律援助業(yè)務的專職律師并不多,而且處理相關案件的效率也不高。因此加強對法律援助律師團隊的管理和規(guī)范勢在必行。
必須加大對相關活動的投資力度,一定要重視法律援助補貼。相比于美國英國日本來說,我國法律援助活動的補貼力度的確有些欠缺,因此有必要對相關人員的補貼標準進行提升,通過這種方式來保持專業(yè)律師的工作積極性。通過我國剛剛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文件也可以看出,國家將會針對法律援助律師實行差別補貼制度,這就有助于激發(fā)專業(yè)律師從事相關業(yè)務的積極性。
3.完善公檢法系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
目前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尚且存在司法行政部門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檢法和司法行政部門配合不足等問題。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公檢法系統(tǒng)內法律援助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系統(tǒng)內部員配合法律援助辦案律師工作的意識和積極性。具體可以通過加強系統(tǒng)內部人員法律援助培訓和辦案補助等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
(三)探索多種法律援助模式
法律援助模式和法律援助制度的發(fā)達程度是呈線性關系的。就全球范圍內來講,英國、美國和日法律援助相關制度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而這些國家也都具有各種多樣的法律援助模式。而我國目前的法律援助制度模式相對來說較為簡單。
1.推行值班律師制度
《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中提及,我國法律援助工作中將實行值班律師制度。英國早在1424年就建立了值班律師制度,日本則進一步發(fā)展了值班律師制度,日本的值班律師制度可以分為“待機制”和“名簿制”。加拿大的值班律師制度很發(fā)達,服務范圍也很廣泛,主要包括刑事電話咨詢值班律師、法院值班律師、提供其他延伸服務的值班律師 。我國實行值班律師制度是必要的,但我國實行值班律師制度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國外模式,而應該是在我國的具體國情基礎上的值班律師制度。
2.設立公設辯護人機構
同國外的公設辯護人制度、國選辯護律師一樣,我國相應的可以設立公設辯護人機構,由司法行政部門統(tǒng)一指導,公設辯護人機構由一定數量的律師組成,機構內的律師可以享受特殊津貼補助,政府為此類律師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提高辦案律師的辦案積極性 。實行這一制度有利于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在刑事案件中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更好地實現公民個人的獲得辯護權。同時可以實現國家進行法律援助的義務,實現《關于完善法律援助案件的意見》的要求。
3.建立法律援助“O2O”模式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fā)展,“O2O”模式快速發(fā)展,我國法律援助若從方便群眾的角度出發(fā),也可以嘗試著在法律援助領域建立“O2O”模式。就是利用網絡這一個媒介,將最新推出的法律咨詢推送給客戶,達到宣傳法律的最終目的,同時也能夠以最快速度處理所承辦的法律援助案件。提高法律援助相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責任心,爭取達到令人民滿意的水平。建立多個法律援助個工作站,覆蓋當地各街道,方便群眾辦理業(yè)務。
(四)完善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的制度的銜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統(tǒng)一立法
為了解決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在并行方面產生的矛盾,建議制定一部統(tǒng)一的法律,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明確法律援助的主體和各個部門的責任。在立法應當擴大法律援助的內容,將司法救助中關于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納入法律援助的范圍內 。
在立法中 應當統(tǒng)一受理標準。首先應當將兩種制度的受理范圍進行統(tǒng)一,即在民事、刑事、行政領域進行法律援助統(tǒng)一到一部法律中,不再由兩種制度獨立進行受理。使得更加明確受理的范圍和對象。其次要明確經濟困難標準,即要嚴格參照省級政府關于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執(zhí)行。
2.推動法院建立對等工作機制
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相結合。司法行政部門,要加強同法院的溝通協(xié)調,落實司法部與最高法院相關規(guī)定,建立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銜接機制 。對法律援助訴訟案件來講,凡法院給予申請人司法救助的,法律援助機構就不再審查其經濟狀況,直接視為符合經濟困難標準。同時,也要推動法院建立對等工作機制,即凡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法院直接予以司法救助。通過建立銜接機制,確保困難群眾在受援后,案件能夠順利進入訴訟程序。除此,增進政府和檢法系統(tǒng)、法律援助機構的配合和銜接,讓政府真正履行職責,鼓勵廣大社會力量參與法律援助。
注釋:
楊宇冠、陳子楠.完善我國法律援助制度若干問題研究.理論學刊.2015(1).102-107.
李東駿.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有關問題思考.中國司法.2014(1).66-68.
梁桂芝.論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一體化.理論前沿.2007(14).21-23.
徐張玲.國外法律援助制度比較研究.江西農業(yè)大學.2011.
杜桂蘭.淺析法律援助制度及其完善.華僑大學.2013.
參考文獻:
[1]羅菡.我國法律援助經費法律保障機制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3.
[2]王玲.法律援助制度的法理分析.遼寧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