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
【中圖分類號】R92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2
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yī)又稱“經行腹痛”.西醫(yī)認為原發(fā)痛經,是由內在的子宮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傳統(tǒng)醫(yī)學對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防治措施多有研究,本人在臨床醫(yī)療實踐中就此病談一點診療經驗體會與同仁探討。
1.臨床特點
①原發(fā)性痛經在青少年期常見,多在初潮后6~12個月發(fā)病,無排卵性月經一般不發(fā)生痛經;②痛經多于月經第1~2天出現,常為下腹部陣發(fā)性絞痛,有時也放射至肛門、腰部及陰道,疼痛程度也多變異,可表現為輕微痙攣性疼痛,嚴重時患者不能忍受,在疼痛感劇烈時會有頭昏出現、低血壓、面色蒼白及出冷汗,嚴重者甚至會昏厥.也有患者在經前l(fā)~2天即開始下腹部疼痛。月經來潮時加??;膜樣月經患者疼痛劇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減輕;③婦科檢查無異常發(fā)現。
2.鑒別診斷
由于月經期盆腔充血,盆腔及其周圍臟器原有的病變(如膀胱炎、結腸炎、闌尾炎等)癥狀加劇,易與痛經混淆,應注意鑒別。
3.分期辨證
3.1 經前期及月經期:月經病的治療當重視時機和行經的周期變化,依賴于除舊布新的過程,經來內膜脫落干凈,為下次月經打下新的基礎。故經前期及月經期常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行氣、溫陽、化痰的藥物共同達到祛瘀生新、疏通氣血、活血止痛的目的。該階段的用藥是治標止痛、緩解癥狀的關鍵所在,多于經前5~7d開始服用,一般需經過3個月至半年左右痛經可以明顯緩解,直至血塊脫膜呈碎片狀脫落而愈。在臨床上,筆者常將膜樣痛經分為3個證型進行論治。
3.1.1 氣滯血瘀證是臨床最常見的證型,患者常表現為經行腹痛劇烈,子宮內膜呈整塊脫落,經期可前后不定,經前期乳房脹痛、脅肋脹滿、煩急、月經量多、舌質偏紫或淡黯、苔薄白或黃、脈弦滑或弦細,筆者常采用化膜湯進行治療?;怯扇珖现嗅t(yī)朱南孫教授創(chuàng)制,方藥組成:血竭末3g(另吞),生蒲黃15g(包煎),五靈脂10g,三棱9g,莪術9g,青皮6g,生山楂9g,劉寄奴12g,熟軍炭4.5g,炮姜炭4.5g.化膜湯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積定痛為君,活血散瘀止痛之蒲黃、五靈脂為臣,佐以生山楂、劉寄奴散瘀行滯,青皮疏肝破氣、化積增強止痛之效。
3.1.2 陽虛寒凝證患者常平素形寒飲冷,經行腹痛劇烈,伴大血塊及脫膜組織,腹痛喜暖,腰酸手足冰冷,經期便溏、小便頻或清長無力,舌質胖大、淡紅或淡黯,苔薄白,脈沉細或弱。筆者常用金鈴子散合青囊丸加味治療:川楝子6g,延胡索10g,吳茱萸3g,生蒲黃15g(包煎),五靈脂10g,香附12g,烏藥6g,當歸10g,炮姜炭6g,澤蘭15g.方中五靈脂、蒲黃化瘀止痛;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吳茱萸溫補肝腎以調其本;當歸養(yǎng)血活血;炮姜炭溫經止血;辛溫之澤蘭可活血化瘀、助經血下行,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之功。腎陽不足者可配伍二仙湯或炮附子、小茴香、續(xù)斷等溫補腎陽、行氣止痛;脾陽虛者可用六君子湯配合本方治療;偏陰虛者加生地黃、丹皮、川楝子養(yǎng)陰清熱、活血散瘀;濕熱者加扁蓄、車前子、焦山梔清利濕熱;經期少腹冷痛明顯者可配合溫灸療法,用艾條行溫和灸命門與腎俞穴(雙).
3.1.3 痰濕瘀阻證患者往往表現為經行劇烈腹痛,月經量尚可,色暗多伴月經后期夾大塊脫膜組織,疲乏懈怠、脘腹痞悶、納差、舌淡或暗、苔白膩、脈沉滑或細滑,方用當歸芍藥散合失笑散加味: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9g,炒白術10g,茯苓12g,生蒲黃15g(包煎),五靈脂10g,浙貝9g,莪術9g,牡蠣20g.
3.2 經后期治療:經凈后遂取復舊之法,重在補益氣血之品進行調理,此乃固本之舉,以補益脾腎為立足點,重點在于益腎養(yǎng)精。補脾輕證常用山藥、蓮子、芡實、白扁豆、沙參等,重癥用黨參、黃芪、白術、薏苡仁、黃精、茯苓等。氣虛有熱者宜用平和之品,補腎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常用熟地、巴戟天、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杜仲、川斷、女貞子等切忌燥傷陰津,并宜配合健脾之品。無論補脾補腎皆可加入當歸、制首烏、白芍等養(yǎng)血和血之品。
3.3 外治法
3.3.1 采用按摩配合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取穴關元、曲骨、天樞(雙側)、地機(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颊吲趴招”?,仰臥位,用中指和食指按揉關元、曲骨、天樞(雙側)各1分鐘;用拇指指腹點按下肢雙側的地機、三陰交、太沖各分鐘,然后取艾條采用溫和灸法灸關元、曲骨、天樞(雙側)各5分鐘。每于月經來潮前7d開始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即止。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
3.3.2 血瘀寒凝是痛經的主要病理機制。采用足浴方法治療痛經,應用自擬中藥方泡腳(桂枝、益母草、柴胡、當歸、甘草、白芍等)臨床療效明顯。將中藥加水浸泡20分鐘,煮沸后再煮10分鐘,待藥液溫度降至35°到40°時開始泡足,水面至踝關節(jié)10厘米以上,每次浸泡30分鐘到40分鐘,并給予適當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腳、搓腳等。每天1次,經前期連續(xù)3到5天,連續(xù)3個月經周期。
4.飲食調護
患者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注意行經時避免冒雨涉水及久臥濕地,并做好經期保暖,有條件可做經前及經期腹部熱敷。經前期及經期攝取足夠的蛋白及維生素,保障足夠的營養(yǎng),切勿食涼飲冷。在經期不宜劇烈運動,以免加重痛經或出現崩漏,要有足夠的休息及充足的睡眠,這有利于機體的恢復。疼痛嚴重者當臥床休息,還應注意怡情悅性、慎郁思恚怒,防肝郁氣滯,并在經期切勿盆浴,絕對禁止性生活。
5.討論
原發(fā)性痛經有虛實之分,實者多由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溫熱蘊結,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多為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致使精虧血少。沖任失養(yǎng),不榮則通。痛經是以腹痛為主癥,本病治療主要以調理氣血為主,具體實施時應標本兼治,通過緩急止痛以治標,平時辯證求因以治本。經前、經期沖任二脈氣實血虛,易生阻滯,制宜理氣活血、活血以行滯,經后血海暫虛,治宜益氣養(yǎng)血以補虛。痛經在當下生活中已經成為很多女性所面臨的問題,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平時生活及飲食習慣,為身體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