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孟澤
(遂寧市安居區(qū)觀音鎮(zhèn)中心小學校 629411)
摘要:生活化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質量的顯著特點之一。圍繞品社生活化這一理念,我們要努力把生活引進品社課教學中,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注重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
關鍵詞:生活化;經驗;行為;升華;提高;回歸
生活化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質量的顯著特點之一?!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中提出:該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目標,以綜合課為課程形態(tài),即在品社課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書的編寫把兒童當做主角,設計了一系列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和煩惱。因此我認為:在教學實際中應努力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并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學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與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下面我就如何從品社課生活化角度提高教學質量談點自己的體會。
一、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tài)生成教學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要回歸兒童生活。
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一課時,考慮到我所在的學校地處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里也基本上都是當地的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們對城市交通法規(guī)缺少了解,在實際的生活中接觸交通標志的機會也相對較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樣很容易發(fā)生危險。借助這節(jié)課,我想從細微之處入手,通過看圖片、視頻,讓學生學會常見的交通標志,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意識,指導他們認識常見的交通手勢,學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所以這堂課的目標不僅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補充更多學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識,更要面向學生的未來生活,讓他們在頭腦中時常緊繃“安全”這根弦,為今后的生活做好鋪墊。
二、選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現在的新課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圖片等課程資源,但不管怎么說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還是一些無聲無息的材料,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還是喜歡使圖中人物、文中的內容變得有血有肉。就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探尋學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點,設計成類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话岩恍┬」适屡某射浵?;一些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做成flash動畫等,供學生探討、解決,以實現激活學生生活、保證活動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和社會性品質的作用。
比如在《平安回家》這課中,我特意選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故事。比如《籃球女孩》,通過聽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女孩為什么會失去雙腿?失去雙腿又意味著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將面臨著什么等等,進一步認識到車禍帶給個人、家庭的傷害,懂得道路交通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我們才能高高興興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我想,這幾個鏡頭,將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也會極力避免這種危險的發(fā)生。
三、品社課堂活動要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平安回家》教學中,我采用視頻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藏有交通標志的漫畫,仔細觀察交通圖標,聯系交通路線說說自己的發(fā)現,將認識交通標志與實際交通狀況聯系在一起進行學習、指引,學生很快明白了這些交通標志的實際含義和應注意事項。
我還請來了住在觀音鎮(zhèn)現已退休的交通警察饒警官到教室,當交通警察站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那種興奮勁兒就別提有多高興了!交警現場演示交通手勢,學生學做并弄清楚這些手勢分別代表的意思。這種手把手的學習,寓教育于活動之中,使學生有了真正實際的收獲。這比老師空口說白話來的具體、實在,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將是非常深刻、終身難忘的。
四、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是怎么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做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比如在教學《有多少人為了我》這一課時,對于“父母外出打工好嗎?”這個話題學生意見不一,在我拋出這個問題后大家就議論紛紛,因為班上好多留守學生對父母離開自己到城里去打工很不理解、甚至埋怨。于是我索性讓他們開展討論,在此基礎上開了個小小辯論會。全班分為正反兩方,大家依次陳述自己的觀點,有些學生還用一些具體事例來鞏固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在聽完大家的觀點后,有些學生也意識到自己觀點的片面性,最后全班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雖然父母離開自己到城里去打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但和他們?yōu)槌鞘小閲宜龅呢暙I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離不開他們。”通過一個小小辯論會,不需要老師的講解,學生對父母離開自己外出打工從內心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解、溝通。
總之,圍繞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這一理念,我們要努力把生活引進品社課教學中,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注重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yǎng)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豐富拓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最終回歸生活,提高品社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