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華
【中圖分類號】R25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慢性咳嗽是臨床上常見、多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是指咳嗽時間持續(xù)在g周(也有學者認為3周)以上,又無明顯肺部疾病證據(jù)。本人采取中醫(yī)冬病夏治FBP方案治療慢性咳嗽,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60例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13~68歲,平均(58±7)歲,<50歲21例,>50歲39例。隨機分為2組,中藥外敷組(A組)30例,西藥注射組(B組)30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條件齊同,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方法:治療前后觀察咳嗽、咳痰、氣喘、肺部啰音等臨床表現(xiàn),胸部X線片,并作血液流變學檢測。
1.3 治療方法:
1.3.1 A組:自擬白芥子外敷散由白芥子24g,生甘遂15g,元胡24g,細辛15g,白附子18g,丹參30g,洋金花15g,芫花15g,公丁香15g等藥組成,治療時以上藥物共研細末,用鮮姜汁及少許白酒調(diào)為稠糊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6cm大小的牛皮紙上,先按摩華佗夾脊穴、雙側足三里穴及風池穴各5~10分鐘,然后將上述藥膏貼敷于雙側心俞、肺俞、膈俞、腎俞等穴位處,用塑料布覆蓋,膠布固定,時間約1.5~2.0小時。貼敷后5分鐘,患者自覺局部發(fā)熱、瘙癢、脹痛,局部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水泡,均為正?,F(xiàn)象,不需特殊處理,3日后即可恢復正常。較大的水泡常規(guī)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滲水,涂敷紅霉素軟膏。以上治療每年三伏天各進行1次,3年為1個療程。
1.3.2 B組:按摩雙側定喘穴,患者自覺背部發(fā)熱后,6號針頭直刺該穴位,約3.3cm(1寸),有酸脹及麻木感后,注射丙種球蛋白,每側各2ml,并在雙側腋窩皮下注射轉移因子各2ml;肌注核酪注射液2ml,每年三伏天各注射1次,3年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斷標準:臨床控制:咳嗽、咳痰、氣喘等癥及肺部啰音消失,細胞免疫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恢復正常;顯效:咳嗽、咳痰、氣喘等癥明顯好轉,肺部啰音明顯減少,細胞免疫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改善;有效:咳嗽、咳痰、氣喘等癥好轉,肺部啰音減少;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臨床療效比較采用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t檢驗。
2.結果
3.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而多發(fā)的呼吸道疾病,病因和病機復雜,一般認為其病理特點是氣道高反應性和可逆性氣道狹窄或痙攣,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咳嗽、哮喘等。屬祖國醫(yī)學“哮證”、“喘證”、“痰飲”等范疇?!蹲C治匯補》中說:“因內(nèi)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喘”。其病位在肺,發(fā)病與外邪侵襲及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正如《內(nèi)經(jīng)》中所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咳不喘”。支氣管哮喘多為寒痰阻肺,常因六淫七情誘發(fā),使肺氣閉阻,胸陽不振,痰飲內(nèi)伏,正如《脈因證治》所說:“哮喘之因,痰飲內(nèi)伏,結成窠臼”。寒從中生,聚濕生痰,致成哮喘。其特點正如《仁齋指方·咳嗽方論》中指出的“惟夫邪氣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氣喘息”。我們觀察到,支氣管哮喘長年反復發(fā)作,寒痰阻肺,病機演變過程常有二種情況,一為累及脾而致運化失職,二為累及腎,腎陽不足,胸陽不振,氣化無力,營衛(wèi)失調(diào),故我們采用“冬病夏治”法能起到祛除伏邪、消除痰飲的作用。支氣管哮喘長期反復發(fā)作,又可導致機體正氣不足,氣虛則血瘀,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血液粘稠度增加。
支氣管哮喘治療上之所以采用“冬病夏治”法,是針對痰飲者,當以溫和,而上焦氣化,只有靠胸中大陽,《普濟方》中說:“背為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反復哮喘,必傷陽,陽氣不足,無力溫散痰瘀、血瘀,瘀不消必重傷陽氣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我們?nèi)”巢坑嵫?,按摩得氣,再加三伏天藥物貼敷,正是調(diào)和營衛(wèi),疏通經(jīng)脈,調(diào)暢氣機,改善微循環(huán),振奮諸陽,清肅胸中伏邪,因此具有良好療效。
“冬病夏治”中藥外敷方以《張氏醫(yī)通》白芥子涂劑為基礎方,加入洋金花、芫花、丹參、白附子、少許白酒,其作用為扶正祛邪,溫肺降濁,開竅逐飲,行散消痰,解痙定喘,宣肺散寒,通調(diào)水道,活血化瘀,辛開苦降?,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具有抗菌、抗敏、解痙、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我們遵循“治未病”的中醫(yī)治則,采用“冬病夏治”法治療支氣管哮喘60例,結果表明,中藥外敷組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西藥注射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顯著性差異。背部俞穴貼敷后,在壓力及溫度的作用下,藥力隨俞入肺,灌精氣而營陰陽。三伏天人體氣盛,此時用藥,藥物容易隨穴入經(jīng)歸肺而發(fā)揮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分期和療效的評定標準.中華結核和呼吸疾病雜志,1994;7(3):186
[2]譚光新主編.呼吸系疾病現(xiàn)代治療.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48
[3]陳貴廷,楊思澍主編.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259
[4]李傳方,高爾鑫.哮喘病因病機治則探討.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5;4(4):1820
[5]劉增昌,李振華,李瑞軍,等.達肺膏藥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觀察.新中醫(yī),1986;18(1):2224
[6]清·張璐.《張氏醫(yī)通》.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3:177
[7]許仁和.《張氏醫(yī)通》貼敷方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浙江中醫(yī)雜志,198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