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肖平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感染科是醫(yī)院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科室,一方面,感染科收治了大部分的傳染性疾病患者,易傳播疾病,治療難度大;另一方,護理人員經常需要對病患進行注射、穿刺、插管、采血等操作,時常暴露在傳染源中,不僅威脅到護理人員身體,也給護理人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采取必要的硬件和軟件方面的防護措施,以減少感染科護林人員職業(yè)傷害,對感染科護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1.危險構成
1.1 外在危險因素
病患傳染危害。感染科收治的病患具有傳染性,護理人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感染,如經血液傳播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病原體,可由刺傷傳播和感染護理人員;另外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空洞型肺結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病原體,可由病患的唾液傳染給護理人員;其他的如霍亂、戊肝等由腸道傳播,狂犬病和破傷風可由接觸性傳播。這些情況讓護理人員被感染的機率大大增加。
藥械藥劑傷害。感染科日常工作中,銳器割傷和輸液針頭刺傷在醫(yī)院比較常見,但對于感染科護理人員來說則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些已經被污染的銳器很容易讓乙肝、丙肝等這些通過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傳染給護理人員;另外,感染科日常消毒過程中用到的甲醛、酒精、過氧乙酸等,會使護理人員發(fā)生皮膚紅腫、疼痛等反應;含氯制劑可刺激人的呼吸道、眼睛,由可能引起哮喘、皮炎等反應,對護理人員神經系統(tǒng)和消化道有一定的不良的影響。
其他危害。感染科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還會受到輻射危害、粉塵傷害等。輻射傷害中紫外線可傷害皮膚和眼睛,甚至引起皮膚炎和角膜炎;經常放療病患的護理人員,稍有不慎輕則白細胞下降,免疫降低,重則分泌紊亂和造血功能損害。
1.2 內在危險因素
心理壓力。感染科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一般處于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結構,工作環(huán)境壓抑,經常面臨職業(yè)性危害,親人和患者的誤解,致使感染科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明顯大于其他科室。在感染性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或突發(fā)中東呼吸綜合征、非典型肺炎等特殊傳染病時,護理人員在繁重的工作之外,還需要接受相關知識培訓,以應對相應的傳染性疾病,又無形中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
護患糾紛。隨著醫(yī)學模式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已在臨床實踐中推廣與應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護理人員不能正確運用護理程序服務于病人,尤其在溝通方面缺乏技巧,主動性差,遇到工作繁忙時限于時間和精力,與病人交流溝通少之又少,不能滿足病人的心理需求,造成病人及家屬不理解或誤解,使自己處于被動中。
2.防護措施
2.1 嚴格執(zhí)行操作流程。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醫(yī)療技術操作程序,規(guī)范使用隔離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隔離服等;護理人員對病患抽血化驗或者接觸到病患污染物時,必須戴口罩手套等防護措施,有條件的話可以戴護目鏡和防滲性口罩;護理人員要定期檢查身體,認真落實預防接種工作,如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
2.2 提升自身防護意識。護理人員被傳染性疾病感染,除了一些客觀因素造成外,自身防護意識不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強護理人員的崗前培訓、真實案例講解,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參加職業(yè)性損傷等相關業(yè)務學習,使護理人員認識到提升自身防護意識的重要性。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的提升需要長時間的養(yǎng)成,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是剛參加工作護理人員更需要從一開始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
2.3 加強藥械藥劑管理。感染科日常使用的消毒劑一般具有高刺激性、易揮發(fā)性等特點,護理人員在使用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消毒劑的配制和使用流程。護理人員在使用消毒劑過程中要做好防護,若不慎濺入眼睛里,應使用大量清水沖洗,并做進一步處理。醫(yī)院要建立完備的藥劑使用制度,為護理人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藥械的使用過程中要避免注射器針頭、玻璃碎片刺傷,規(guī)范操作流程,并加強業(yè)務安全培訓。
3.討論
綜上所述,由于感染科護理人員工作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并存,需要多種措施多管齊下,才能保護好護理人員的安全。通過嚴格執(zhí)行操作流程、提升自身防護意識、加強藥械藥劑管理來把職業(yè)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改善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提升生活質量,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減少感染科護理人員職業(yè)傷害,確保職業(yè)安全,并確保護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凌峰 淺談感染科護理工作的風險及對策[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
[2]楊斐,楊小燕 感染科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危害與防范措施[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4.07
[3]陳霞 李正蘭 感染科醫(yī)務人員職業(yè)危害因素分析與安全防護[J].現代醫(yī)院.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