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青
【中圖分類號】R2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1
目前臨床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多采用經橈動脈穿刺或者股動脈穿刺,其中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是臨床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與常規(guī)手術相比具有微創(chuàng)、不良反應小的優(yōu)點,對于橈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止血效果的好壞對術后患者恢復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本次實驗對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年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的88例患者分別給予常規(guī)橈動脈壓力止血器壓迫止血以及個體化調節(jié)氣囊壓力止血法進行壓迫止血,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止血部位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探究個體化調節(jié)氣囊壓力對橈動脈壓介入術后壓迫止血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44例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為23:21,患者年齡在35以上,在85歲以下,平均年齡在(67.2±3.5)歲。對照組44例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為12:10,患者年齡在38以上,在85歲以下,平均年齡在(68.5±3.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任何明顯的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病例選擇標準
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年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的88例患者均符合經橈動脈介入術治療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排除患有全身炎癥、感染或者胸部心前區(qū)炎癥、感染的患者[2]。(2)排除合并肝炎、肺衰、腎衰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3)排除有凝血障礙或者出血傾向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相關知情協(xié)議。
1.3 方法
1.3.1 對照組44例患者經橈動脈介入術后采用橈動脈壓力止血器進行壓迫止血,在介入治療完成后先將動脈鞘管退出2至3厘米后將壓迫墊及壓迫硅膠的中心點對準橈動脈穿刺點并進行固定,拔出鞘管后調節(jié)壓迫墊及壓迫硅膠的厚度以及高度,以不出現滲血且能摸到術側肢體遠端橈動脈搏動為衡量標準。
1.3.2 實驗組44例患者經橈動脈介入術后每2小時根據患者穿刺點出血量,患側肢體血腫情況、橈動脈搏動情況為衡量標準進行個體化刁姐氣囊壓力。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止血部位出血、血腫、肢體麻木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3]。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止血部位出血、血腫、肢體麻木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6%,對照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
3.討論
經橈動脈介入術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腫以及肢體麻木與手術時間的長短、肝素用量等均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對手術時間越長、肝素用量越大,患者術后出現血腫、穿刺部位青紫、疼痛的發(fā)生率越高。與常規(guī)術后使用橈動脈壓力止血器進行一次性固定相比,個體化調整氣囊壓力能充分根據患者個體穿刺部位皮溫、皮色、血腫情況、患者局部感覺進行適當減壓。一方面有利于醫(yī)師對患者病情的及時把握,防止穿刺部位血流不暢,造成血腫增加、肢劇烈疼痛、水泡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4]。本次實驗顯示實驗組患者有6例患者出現皮膚青紫、麻木等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有11例患者出現皮膚青紫、麻木等不良反應,實驗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3.6%vs23.0%)。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采用個體化調節(jié)氣囊壓力壓迫止血能有效減少患者穿刺介入部位出血、血腫、麻木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的恢復。
參考資料:
[1] 易小紅,顏瓊,魏嬋娟等.冠心病經橈動脈介入診療術后個體化調節(jié)動脈壓迫止血帶的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9):50-52.
[2]童成枝,胡松,張海艷等.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診療術后TR-Band氣囊壓迫止血的不同策略[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12(5):100-101.
[3]劉興剛,呂金艷.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診療術后ΤR- Band氣囊壓迫止血的不同策略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6,4(2):48-49.
[4]梁榕,阮芳,玉琴等.股動脈止血氣囊對心臟介入術后壓迫止血的效果評價[J].蛇志,2015,17(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