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多++胡那蘇圖
【摘 要】改革開放的近幾十年來,大規(guī)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由鄉(xiāng)村向城市流動,成為中國突出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由于中國長期施行城市與鄉(xiāng)村二元結構下的分割管理的戶籍制度,使農村家庭在向城市的流動過程中面臨障礙,這就造成了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意識薄弱和學校素質教育的不力使留守兒童道德失范與輟學的現(xiàn)象頻發(fā)。本文通過運用社會工作理論來探討環(huán)境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希望能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關鍵詞】社會工作;留守兒童;教育;環(huán)境
當前學者對留守兒童的定義主要注重于留守兒童的年齡、父母外出與外出的時間這三個特征來進行界定。本文把農村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地的農村地區(qū),不能和父母雙方長達半年以上一起共同生活的18歲以下兒童1。
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是隨著我國城市化發(fā)展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產生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這一龐大的群體數(shù)量已經超過6100萬,隨著流動人群的增加這一數(shù)量還會繼續(xù)增長。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親情缺失后的心理健康、行為偏差、道德失范問題?!吧磉厽o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边@個順口溜深刻反映了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這已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一、社會心理理論下的家庭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把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分成八個階段,每一個發(fā)展的階段都有與之相對的社會心理任務;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都會對以后人格的健康發(fā)展產生影響。而每個年齡段的教育失誤則會給以后的社會發(fā)展造成困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涉及到了八大階段中的前五個階段,其中前三個階段要解決的沖突為“基本信任與不信任,自主與害羞和懷疑,主動與內疚2?!倍@都是在父母的呵護和照顧中完成,這對以后兒童成長過程中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是新生個體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外界社會環(huán)境,家庭是兒童成長教育的第一個教師,家庭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具有先導性。心理學家深信早期依戀和嬰兒與母親的持續(xù)親密關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父親的外出會造成兒童早期的成長中因為權威形象的缺失而使男孩的管教變的困難。另外,與女童相比,父親這個角色還提供了男子行為學習的基本參照對象,父親角色的長期缺失會對男童在性別認同上產生不利影響。2015貴州畢節(jié)4兄妹服農藥中毒死亡事件和2012年5名男童死于畢節(jié)垃圾箱內(其中4人是留守兒童)的悲劇,無一例外都和家庭父母角色缺失有很大關系。
二、社會支持理論下的農村社區(qū)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每個社會生命個體都有一個支持其生活的社會系統(tǒng),其中的各個支持力量對個人的幫助是多多少少的,不僅表現(xiàn)在物質提供上也體現(xiàn)在情感和信息的供給上。社會支持系統(tǒng)比較完善的人在面對困難時也能更容易的解決問題。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由家庭的監(jiān)護人及其外出務工的父母、學校、社區(qū)和其他社會支持力量共同組成3。鄉(xiāng)村社區(qū)作為留守兒童從小生活和成長的地方和場所,也是進行留守兒童教育的另一重要行動主體。社區(qū)的支持和建設對兒童健康成長環(huán)境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城鄉(xiāng)的不均衡發(fā)展造成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使農村社區(qū)逐漸凋敝和衰落。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蔓延使農村的家庭結構與生活方式受到沖擊,原有的鄉(xiāng)村文化與家庭宗族制的變遷已不能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多少有力的幫助。部分農村基層在和GDP賽跑的同時使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不斷弱化,導致留守兒童監(jiān)管和教育問題缺乏認識和強有力的支持。農村青年的流出造成農村發(fā)展和建設缺乏后勁。而城市生活價值觀和方式的沖擊則使鄉(xiāng)村社區(qū)逐漸失去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使社會的不良價值觀和思想有機可乘,造成青少年犯罪事件頻發(fā)。
三、社會互動理論下的同輩群體
社會互動理論認為我們在社會中的生活都是由人們的社會互動產生的。社會互動也叫社會交互作用或社會交往,是相關聯(lián)的各方采取相互社會行動時產生的。它是社會關系布景下,個別與個別、個別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等在心理和行動上彼此影響和感化產生的進程。
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其社會化離不開社會同輩群體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而同輩群體是他們日常親近和緊密接觸的群體,因此,身邊同輩群體的行為和價值觀念極大地影響留守兒童的行為活動。留守兒童很容易把自己身邊的同輩群體作為自己的參照和學習對象,從而對其產生心理上的從屬感。當前文化市場的不良信息已經滲透到了農村社區(qū),互聯(lián)網(wǎng)的存在使留守兒童在缺乏管束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留守兒童作為生理心理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沒有什么抵御不良誘惑的經驗,很容易受此影響。一但他們在交友和學習對象上作出錯誤選擇而與不良行為的社會成員互動過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行為和道德失范,當前這一社會現(xiàn)象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也是必然存在的。
四、社會學習理論下的學校
社會學習理論指出觀察學習、榜樣和自我調節(jié)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及行為表現(xiàn)具有重要影響。認為大多數(shù)的社會行為活動都是觀察后獲得的,而最終會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最后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行為,則取決于其參照對象的榜樣作用。
留守兒童的教育在入學前是由家庭承擔的,之后才是入學后的學校教育。在校期間除了與監(jiān)護人有親密的聯(lián)系之外,就只有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了。老師的言行舉止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發(fā)揮著表率作用,此外同學作為學習生活中時常接觸的群體,日常的示范作用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盡管不斷在進行教育體制變革,推進素質教育,可是還是無法擺脫當前應試教育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當前農村教育還是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尤其是幾年來頻出的教師素質問題給學校教育蒙上了陰影。忽視道德和倫理教育使學生的道德和價值觀念產生偏差,造成不良行為的產生以至于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五、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但關系到兒童自身以后的全面健康成長,而且涉及農村未來的發(fā)展和建設。所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做好不僅是家庭的義務,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教育,需要家庭和社會的一致努力。父母要擔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應多關心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給他們更多的呵護和溫暖。學校和社區(qū)應致力凈化和提供適合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通過各種措施營造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的長效行動機制,只有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處理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陽淑華.關于縣域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J].中華少年,2015(05).
[2]郭婷.淺談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J].理論導報,2010(06).
[3]李敏,陳道發(fā).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06).
[4]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03).[5].
[5] 周宗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注釋:
1.陽淑華.關于縣域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J].中華少年,2015(05).
2.郭婷.淺談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J].理論導報,2010(06)
3.李敏,陳道發(fā).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