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榮
(廣東省信宜市教育城小學 廣東 信宜 525300)
【摘要】 通過激發(fā)興趣、規(guī)范引導、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和同學進行交流,使學生從“想說”到“多說”、“會說”,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 激趣 “想說” 課改 “多說” 引導 “會說”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4-123-02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不僅關注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還要求學生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學會數(shù)學思考,運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說理,而學生往往不敢說,不想說,說了沒條理,也不能緊扣題目本身,不但缺乏最起碼的完整性,更談不上應有的條理性和準確性。
對學生進行說理訓練,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性;有利
于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更有利于學生交流欲望和自信心的提升。值得大家一起探究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說理能力。
一、激發(fā)興趣,學生“想說”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求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運用各種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說理的意識,從而使學生“想說”、“敢說”。
1.哄著學生說理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等,讓學生明白說理的好處,激發(fā)學生說理的興趣。(1)可以讓老師和同學更關注你,覺得你在認真聽課。(2)可以鍛煉你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你的口才,讓你越來越能說會道,明白會說的比只會做的更了不起。(3)可以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因為“腦子越用越靈”,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學生,能隨著老師的問題動腦思考,大腦鍛煉的機會多了,人也聰明了。反之不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大腦受到“鍛煉”的機會少了,人也會越來越笨。相信大部分的學生都受到刺激,誰不想被老師關注?誰不想越變越聰明?還有對于一些回答特好的或有進步的,老師都要抓緊機會大張旗鼓地表揚,使他們嘗試到回答問題的喜悅和成就感。畢竟是小學生,低、中年級學生回答還比較積極,到高年級就不那么踴躍了,有點害羞了,這時候就講究策略了,哄都要講技巧了。如六年級的一個女生叫何南杏,比較文靜,和同學之間都很少話講,平時上課時她極少舉手,回答問題就害怕,怕得聲音都顫了。課余與她談心,她告訴我:以前低年級時會經(jīng)?;卮饐栴}的,但到高年級后上課發(fā)言很緊張,怕說錯,同學笑話。從那時起,上課時我就有意識地多叫她起來回答問題,假使答錯了,我就會以目光暗示止住同學的譏笑,又用溫和的口吻對她說:“再想想,離正確答案只有一點點!”使她沒有因說錯而感到沮喪;使她沒有因嘲笑而受到傷害。從而有心情、有精神抬起頭來認真聽講;有信心繼續(xù)發(fā)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的確進步很快。
2.逼著學生說理
經(jīng)過激勵后,大部分學生都能舉手的,但還是有些頑固分子不肯舉手,不肯開口,作為教師就不得不采取辦法“逼”著學生發(fā)言。在班內(nèi)采用回答加分制度,小組長登記,每一節(jié)課,你舉手了幾次,回答了幾次等等,每回答一次加1分,回答特別精彩的掌聲表揚,加2分,然后周五統(tǒng)計,對一些做得好的同學大力表揚,對于一些不夠積極的同學則“獎勵”周末作業(yè)。
3.巧設機會說理
巧創(chuàng)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每個班除了一些表演欲特強的積極分子外,還會有一些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和相當一部分的“隱形學生”,他們在課堂中不想引人注目,不喜歡發(fā)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優(yōu)秀學生表演之外,更多的是關注另外兩種學生。比如刻意讓差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例如有一男生陳青杭,開學初上課總是走神,從不舉手發(fā)言。在一次課堂上,他在完東西,提問他回答最簡單的問題:“長方形的面積=( )”,他站起來后很久才回過神來,看著老師和同學期盼的眼睛,終于,他才大聲地說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老師馬上夸獎他說得好,而且聲音響亮,讓全班同學要向他學習,這時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終于這個小男孩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從那節(jié)課以后,發(fā)現(xiàn)他上課特別的認真,老師再繼續(xù)不斷地表揚鼓勵他,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課上他經(jīng)常主動舉手發(fā)言了。
只有你的注意力在學生身上,學生才會注意到你。只有你面向了全體學生,那么在你提出問題時,才會有更多的學生想發(fā)言、搶發(fā)言,達到使學生“想說”、“敢說”的目的。
二、課堂改革,學生“多說”
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是學生“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以學生為本,先學后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滿堂灌,其中學生能說、能做的絕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多說”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高效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啟發(fā)、點撥的作用,盡量讓學生多說,比如課中自學,老師出示課題后給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學,然后學生先簡單回答,接著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重視小組合作交流,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說,然后再同桌說或小組說,最后班上匯報交流再說。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在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和同學進行交流中傾聽、質(zhì)疑、說服、推廣,從而“多說”,更好鍛煉說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三、規(guī)范引導,學生“會說”
無論是計算教學、問題解決教學,還是概念教學,通過一系列的辦法鼓勵學生想說、敢說后,教師只有對于每一類型題目的說理進行規(guī)范引導,學生才會知道該如何說,有條理的說,完整的說。
下面談談如何對每一種類型題目的說理進行規(guī)范引導。
1.填空題
例:圓錐的體積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少( )。引導學生這樣回答:“圓錐的體積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少(),這道題我是這樣想的,從關鍵詞等底等高我知道了如果把圓柱的體積看作整體‘1,圓錐的體積就是三分之一,問少( ),就用1-1/3=2/3.為了發(fā)散學生思維,一題多解,繼續(xù)引導還可以這樣說:“把圓錐的體積看作1份,圓柱的體積就是3份,3-1=2,再就用少的量2份除以整體“1”的量3份,也等于三分之二.對于不同的解法老師要大力表揚和鼓勵。
2.判斷題
例:比例尺300:1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300倍。學生是這樣說的:“比例尺300:1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300倍。”我認為這道判斷題是錯的,因為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里圖上距離是300份,實際距離1份,應該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300倍,或者說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300,所以這道判斷題是錯的。還有學生說,這是放大的比例尺,正確答案:比例尺300:1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300倍。
3.計算題
例:85+15×7是一道加法和乘法相結合的計算題,我是這樣想的,根據(jù)運算順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我先算乘法15×7得到105,再算加法85+105,所以最后的結果是190。教師教學時要提醒學生注意運算順序,不能貪方便先算85+15,那就錯了。
4.問題解決
例:一袋大米,第一天吃了五分之二,第二天吃了30%,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吃了10千克。這袋大米共有多少千克?學生會這樣去分析,我從“第一天吃了五分鐘二,第二天吃了30%”中知道了都是把這袋大米的質(zhì)量看作“1”,先用2/5-30%,先算出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吃了這袋大米的10%,10千克剛好對應這袋大米的10%,要求這袋大米共有多少千克,就是求“1”的量,用除法,再用10÷10%,就求出了這袋大米共重100千克。還有的學生這樣想:要求這袋大米共有多少千克,就是求整體“1”的量,整體“1”未知,用除法,用已知數(shù)量÷對應分率=整體“1”的量,先找出10千克對應分率,2/5-30%=10%,再用10÷10%=100(千克)
訓練學生說理時,要讓學生讀準題目,找出題目的關鍵句,抓住特點,找準切入點,有時還要畫圖分析,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想法,一題多解的讓學生充分去說,從而訓練說理能力;而教師對不同說法要給予肯定、鼓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多渠道、多角度訓練學生思維。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說理能力任重而道遠。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說理能力的訓練,并持之以恒,讓孩子們能快樂地學數(shù)學、說數(shù)學。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說”出口才,“說”出膽量,“說”出本領,更“說”出智慧!
[ 參 考 文 獻 ]
[1]侯德明.《東方青年.教師》2010年7期.
[2]趙明攀,劉小花.《小學教學設計(數(shù)學)》2013年3期.
[3]王阿軍.《新課程導學》2011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