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摘 要:同樣的課例,相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情境,學生的表現(xiàn)卻不盡相同,教學效果也截然不同,甚至相差甚遠。同樣的教學情境為什么產生了差異明顯的教學效果?怎樣的教學情境才是能讓學生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回歸的理想情境?是不是走入了為情境而情境的教學誤區(qū)?
關鍵詞:教學;情境;問題;策略;生活;體驗
《走近法律》是幾年前筆者參加浙江省“新生代”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獲一等獎的課例,期間,在不同的學校進行了教學展示,相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情境,學生的表現(xiàn)卻不盡相同,教學效果也截然不同,甚至相差甚遠。同樣的教學情境為什么產生差異明顯的教學效果?怎樣的教學情境才是能讓學生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回歸的理想情境?是不是走入了為情境而情境的教學誤區(qū)?
一、問題呈現(xiàn)
問題一:情境創(chuàng)設如何凸顯針對性?
上述課例中,同樣的教學情境卻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其原因就是針對性缺失,陷入了為情境而情境的誤區(qū)。例如,在杭州上《走近法律》,課中西湖游記串聯(lián)的公交車、黑導游事件等情境對杭州學生而言是熟悉的、親切的。這顯然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對于寧波的農村學生而言,西湖跟他們的生活關系不大,很多孩子連杭州都沒去過,也沒有乘坐公交車上學的經歷,普遍欠缺對教學情境的感性認識,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偏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實際,直接影響了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產生不了情感的共鳴,導致三維目標落實的虛化,影響了課堂的實效。
問題二:情境創(chuàng)設如何體現(xiàn)實踐性?
思想品德在生活中形成,為生活服務。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道德、法律、國情模塊的內容都要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而缺失了實踐性的情境脫離了生活,違背了生活邏輯,就容易形成高、大、空的感覺,直接影響了教學的信度,制約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問題三:情境創(chuàng)設如何體現(xiàn)思想性?
在實踐中,有時為了加強情境的沖擊力,過多地采用負面素材,揭露社會丑陋面、陰暗面的做法也是欠妥的。思想品德學科是人文學科,是引領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熱愛生活,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生活的學科,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選取的素材還是要注意以正面教育為主,慎用、少用一些負面的素材,否則將不利于形成正氣,不利于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二、策略思考
策略一:凸顯生活的維度
思想品德學科的很多內容抽象、嚴謹,而初中生平均年齡在11~15歲之間,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但思維活動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之具體化、生活化,所以教師要從生活中去尋找有效的素材,尤其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挖掘和利用。
如九年級《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擷取學習生活中的案例
“高考進行時”(某中學高三的張同學因欠學校150元學費,應學校要求,參加語文科前被帶隊劉老師扣押了準考證,張同學因此失去參考語文科的機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
果。憲法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有距離感,理解有難度,而擷取的案例就是“考試”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比其他違憲案例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興趣,拉近了憲法與學生的距離,并依托事件的發(fā)展,跟隨主人公一起體驗感悟、選擇判斷,走近憲法,走進生活。
策略二:凸顯體驗的維度
新課程要求教學不僅要注重結果,還要關注過程,關注過程中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只有在興趣的激發(fā)下,才能帶著積極的情感投入到情境中來切身地體驗感悟,所以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能搭建體驗的平臺,以實現(xiàn)自我完善與發(fā)展。
如《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一課,引入了四川達州三名小學生因扶起摔倒老太而被冤枉的案例情境,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領悟“我們需要正義”的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再來推動“扶不扶”的道德追問就顯得水到渠成了。適恰的案例情境避免了教學的抽象和空洞,唯有凸顯體驗緯度的教學情境才可以吸引學生,
在體驗中澄清道德,明晰價值取向,成為驅動其自我完善的平臺。為此,我們設計的教學情境要搭建一個深度體驗的平臺,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自省與內化,來體現(xiàn)學科的特點與價值,實現(xiàn)引領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從知識走向智慧,在所思、所悟中實現(xiàn)收獲與
成長。
策略三:凸顯邏輯的維度
學科教學是重邏輯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要實現(xiàn)邏輯追尋,
既要遵循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又要依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維邏輯,還要銜接教學內容的學科邏輯,更要實現(xiàn)學生思維邏輯與學科邏輯、生活邏輯的統(tǒng)合,在邏輯線上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知識的增量、情感的滿足、能力的提升,以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唯有凸顯邏輯緯度的教學情境才能激發(fā)有價值的思考,提升可持續(xù)的能力,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科教學。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少年時代[M].現(xiàn)代出版社,2012.
[2]李國華.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教學情境[J].教育科學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