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實
【摘 要】進入初中以后,文言文的學習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層次,課本中文言文的篇目明顯增多,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感到枯燥無味,教師也感到無法下手,造成了文言文學習的一個瓶頸。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文言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44
晦澀的文言文,對于現代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深奧難懂,佶屈聱牙,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能不教,學生不能不學?,F行的初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約占四分之一,課程標準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對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學生來說,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這就要求教師能為學生找“捷徑”,使其能順利過文言文這一關。
一、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傳統(tǒng)教法極大地抹殺了作品的“美感”,進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被動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學生個體體驗的關注,學生無法獲得愉悅感;三是學生既有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沉睡狀態(tài),教師沒有及時喚醒,以致有關知識學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并不全面,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句話,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美育角度比較缺失。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發(fā)揮文言文的審美教育,要發(fā)揮文言文教學應有的功能—讓學生從蘊含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領略祖國文化的內涵,汲取營養(yǎng),古為今用。文言文教學成功的老師,他的教學充滿了審美的愉悅,能夠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一)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誦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整體感知語言的有效途徑。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均可喚起想象,引起共鳴。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整體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過誦讀、背誦,整篇文章記熟了,其中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就記住了,古人說話、寫文章的語氣、語調、方式、方法也就品出來了。誦讀越多,越能觸類旁通。
背的方法要講究科學性。首先,要口熟。其次,要利用支撐點,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記準若干昭示文意的關鍵語句,包括名句、佳句以及連接上下文的語句,用它們作為支撐點將全篇(段)貫穿起來。第三,要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為文之用心,特別要弄清楚文中各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點。
(二)品味語言,領悟語感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對語言材料的意蘊和妙處進行語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語言內部,感受語言神韻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詞、句、段都可以進入品味的范疇。品味語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步驟。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尋找、揣摩、研討那些語言典范。最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和小結。
(三)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人一生中學習語言、積淀語感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其損失將無法彌補。文言文的積累主要是通過背誦來實現的。為此,我們需要增加學生對精粹文言文的背誦量。那么,怎樣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當然是那些語言表達典范,文化內涵豐實,思想內容健康,便于吟誦記憶的文言文?,F行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已經要求背誦的,同時,還可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篇目,重點是短小精悍的駢、賦片斷,優(yōu)美的駢、賦往往內容豐厚,詞章華麗,行文流暢,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特別適合背誦。流傳下來的名言佳句多為駢偶,就是明證。背誦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復。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閱讀面的擴大,知識的豐富,學生對已經“吞下去”的“精粹語言”,通過不斷的“反芻”和揣摩,將會有新的領悟和體會,其語言感受力和文化認同感也將因此而大大增強。
(四)實踐語言,提高語感
文言文語感教學還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語言實踐主要是指學生寫語感隨筆。語感隨筆是從口頭品味語言到書面品味語言的延伸,是從課內學習語言向課外學習語言的延伸。語言實踐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及其書面表達能力。條件許可的話,甚至可以鼓勵文言文功底好的學生嘗試著寫文言小片段,這種嘗試對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不無益處。
三、加強學生文言文相關知識的積累
荀子勸學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敝f,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講的就是語文的學習是需要知識的積累的。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等現象,是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但是零碎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積累的,所以作為教師,必須注意在日常的教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比如,在黑板的一側設立語文專欄,讓同學們一個個負責更新,每天更新2-3個文言文常用詞,讓知識的練習融化在學習的點點滴滴中?;蛘呓處熞部梢愿鶕W習的進度相關的知識進行總結復習,對相似的句型進行匯總,以便學生綜合理解,對實詞、虛詞進行列舉,讓學生便于掌握,教師也可帶領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難點字詞,這樣通過縱橫結合的方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認識,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相信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會取得很大的進步。比如,可以給學生提供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我國古代的朝代變革、各位文人雅士生平敘述、古人的一些風俗習慣等等,以便加強他們的古文知積累,為幫助他們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綿延了幾千年,其精髓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根。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不僅需要科技方面的知識,更需要文化知識,因此,我們要吸收文言文的精華,加強文言文的學習,這是當今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語文的教學本質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改革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從而高質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使文言文教學走出學生不愿意學、教師不愿意教的不良狀況,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