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和轉喻是兩種修辭方式,更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詞的意義在它們的作用下發(fā)展豐富,本文旨在從隱喻與轉喻的角度,淺析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關鍵詞:隱喻;轉喻;一詞多義
一、簡介
一詞多義是指人們以一個詞語的基本義項為基礎,延伸出其他相關或者類似的引申義的過程,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因此在英語的學習中,研究一詞多義從細小處來說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單詞是如何演變進化,從而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一詞多義它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但在一詞多義形成的過程中,和轉喻,隱喻以及人們的認知過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詞多義單獨地分隔開來,而應該通過隱喻,轉喻和認知英語的視角來進一步剖析一詞多義的形成過程。
隱喻和轉喻是傳播意義的兩張基本方式,隱喻主要通過相互聯(lián)系的兩者的相似性來延伸詞義,而轉喻主要通過相互聯(lián)系的兩者的關聯(lián)性來延伸詞義。轉喻和隱喻作為一詞多義的主要兩種方式,蘊含在一詞多義形成的過程中。本文借助認知英語,從隱喻和轉喻與一詞多義的關系,來討論隱喻和轉喻在一詞多義形成的過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詞義的作用以及一詞多義在轉喻和隱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一詞多義“是一個語言單位衍生出多個相關意義的現(xiàn)象”(Taylor 1989)這些相關意義雖然不同,但在本族語者看來是相關聯(lián)的,而這種相關聯(lián)離不開人們的認知過程。隨著人類認知的事物越來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詞語,人類還趨向于用給舊的詞語賦予新的意義,這就產(chǎn)生了一詞多義。
二、隱喻與一詞多義
隱喻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主要方式,在語言中有大量的體現(xiàn)。有些語言由于我們經(jīng)常使用,所以不經(jīng)過仔細分析,已經(jīng)難以看出它們是由隱喻而來的。隱喻的本質就是用一種事物理解和體會另一種事物。例如,人類和人類周圍的事物是我們認識探索世界的開端,隱喻也就基于我們自身體驗。我們對復雜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對簡單事物的理解達成的,這種認知能力有助于我們形成對世界全新的認識。而給久詞賦新義,是最簡單經(jīng)濟的一種方式。因為隨著世界的不斷發(fā)展,我們遇到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每次都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顯得尤為吃力。而當一個舊詞獲得新義時,我們稱這一現(xiàn)象為一詞多義。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的出版,打開了隱喻研究的新篇章,馬克提出,“隱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僅僅在語言中,更在我們的行為中。我們平時的行為模式以及認知模式,在本質上都是隱喻的?!备鶕?jù)他們的觀點,隱喻突破了語言現(xiàn)象的框架,成為一種認知行為。
容器隱喻是隱喻中很常見的一種,例如,我們正處于危險之中。這就是將“危險”當作一個容器。其他的例子有:
病人已經(jīng)脫離危險。(將一種狀態(tài)作為容器)
這個女人充滿智慧。(將身體作為容器)
她滿腹牢騷。(將身體作為容器)
客人陸陸續(xù)續(xù)走進商店。(將場所作為容器)
隱喻的認知基礎主要來自于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例如腳是我們身體最底下的部分,因此我們將“腳”這個詞用在形容其他物體的最底下的部分。如,山腳,注腳。在這些詞語的使用過程中,在隱喻的作用下,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就產(chǎn)生了。
三、轉喻與一詞多義
泰勒(1989)認為,“轉喻是構詞的主要來源?!苯┠甑难芯勘砻?,轉喻不僅使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認知模式和思維方法。轉喻就是將一個域內的認知映射到另一個域,它們在語用功能上是相互聯(lián)系的。與隱喻不同的是,轉喻更加注重實物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而非相似性。我們用一個事物來指代另一個相關的事物,這種情況就是轉喻。轉喻也就是一種擴大詞義的認知機制,例如白宮要求立刻就氣候變化采取行動。
這里的“白宮”最開始是指一個特定的建筑物,是美國總統(tǒng)的府邸和辦公室。但在這個句子中,它所指示的已經(jīng)成為美國政府。這時,在轉喻的作用下,一詞多義已經(jīng)產(chǎn)生。
有時我們還會使用作者的名字來代指作者的作品:他不怎么喜歡莎士比亞。這里的“莎士比亞”并不是指莎士比亞這個人,而是說他所寫的作品。
在英語中,定冠詞the+部分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具有某種特定特點的人,例如,the old,the black,the rich等,這也是一種在英語中常用的轉喻現(xiàn)象。
根據(jù)這幾個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轉喻更加關注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相似性。這是它與隱喻的區(qū)別。但隱喻和轉喻是產(chǎn)生一詞多義的兩種重要機制。
四、小結
雖然我們一直認為隱喻和轉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一個詞義演變豐富的過程中,隱喻和轉喻常常是在共同作用的。例如“頭”,原指身體的一部分,在隱喻的作用下,它的意思充實為:
在功能或者形態(tài)上類似頭的東西,
物體的頂端或末梢,
一個物體最前面的部分。
事情的開端等。
而在轉喻的作用下的詞義則有:
領頭的,為首的。
水流最開始的地方。
鑄有人頭的硬幣等。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詞多義并不是單一地受到隱喻或轉喻一方面的影響,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中,轉喻和隱喻都有可能發(fā)生,甚至同時發(fā)生,難分彼此。隱喻和轉喻好比一條線段的兩極,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有時難以分辨,Goossens在1990年提出“metaphtonymy”來表示這種介于兩者之間的情況。無論隱喻與轉喻是涇渭分明,還是難分彼此,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豐富詞義與理解事物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衛(wèi)平,于紅.“頭/Head”的隱喻研究[N].外語與翻譯,2009(2):23-27.
[2]李艷.英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解讀[N].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1):78-81.
[3]史一鴻.一詞多義的認知探究及其對英語多義詞教學的啟示[D].云南:云南大學.
[4]葉碧慧.英語一詞多義的轉喻認知機制[N].寧波大學學報,2011(4):68-71.
[5]尹化玲,黃菲.淺談轉喻視角下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N].2013(8):62-64.
作者簡介:
樊志敏(1992),女,漢族,山西長治市,山西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