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蕊
摘 要:本文對智障孩子的性教育現狀進行分析,調查發(fā)現家庭、學校在性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智障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生理、生活環(huán)境、心理特點,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幾個方面,對智障孩子的性教育進行了闡述,為家庭、學校開展智障孩子的性教育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智障教育;認識;實踐
智障兒童是指在發(fā)展時期即已產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同時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兒童。他們的特點是:注意力分散,有意記憶差,思維缺乏目的性和靈活性,數理概念差,數前概念和計算能力更是他們的學習障礙。大多數教師總是喜歡那些聰明活潑的孩子,但作為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接受能力緩慢、難以開竅的“弱智”孩子,該如何對待這些折翅的天使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教師的愛是孩子心中的雨露,是孩子們成長的巨大動力。愛那些品學兼優(yōu),聰明活潑的孩子是不難做到的,但是,愛一個智弱的,不會學習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了。能不能一視同仁地愛每一個孩子,是對從事智力障礙兒童教育教師師德的檢驗。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缺陷,因此在情緒、個體行為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往往會給教育的順利進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愛心和真摯的情感,自始至終地給孩子以信任和鼓勵,才能幫助智力障礙孩子取得進步,才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
對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除了必備的具有滿腔的熱情、真摯的愛心和耐心外,了解他們的特點,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表現為學習情境結構化、教學系統(tǒng)化,只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策略,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所謂學習情境,是指在智力上,教學內容上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操作上,要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實物操作,使學生感受到獨立操作和思考的喜悅,使他們處于緊張、艱苦而又歡樂的良好氛圍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陶冶良好的品德。教學活動多樣化,不僅有利于維持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動機、注意力,還有利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他們獲得知識,形成概念。調動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給予智力障礙兒童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促使他們做出反應。學習內容適應學生特點,學生積極做出應答反應,其學習動機越強,效果就越好。
案例一:學生王某,男,16歲,醫(yī)學診斷:唐氏綜合征,印象:中度智力低下。接受教育經歷:在某特殊教育學校的啟智班學習5年,后又轉入專門的啟智學校就讀。發(fā)音缺陷、口齒含糊不清、易激惹、任性,甚至有破壞攻擊行為,亦存在畏縮傾向,伴有緊張癥的姿勢。具體表現:不與人交流,無言語。情緒障礙嚴重,稍不如意就推翻桌子、躺倒在地發(fā)脾氣。通過對該生的觀察分析,該生的表現可能是因為長期受到歧視、得不到關注而引發(fā)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的異常。對該生的教育既不能過度關注,又不能任其發(fā)展,要從細微處關心,做到潤物細無聲。教育策略:①情感關懷,感受溫暖。課間有意拍拍他的肩或摸摸他的頭,只要目光對視,就讓他看到老師微笑的臉龐。②鼓勵為主,樹立信心。教學中,放大優(yōu)點,揚長避短,不放棄不拋棄:課堂上,只要回答,就表揚,并讓同學們給予熱烈的掌聲,讓該生體會到成就感,逐步樹立學習、交流的信心。③小步子多循環(huán)引導發(fā)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空間不斷地引導、糾正其發(fā)音。一學年的強化、關注,該生開始有意識與人交流。情緒穩(wěn)定,行為溫和,懂得關心老師、同學,甚至能在課間給老師端水,提醒老師按時吃藥,對老師有強烈的敬愛感。
案例二:祝某,女,18歲,醫(yī)學診斷:重度智力障礙,有遺傳傾向,伴有較重的腿肌無力,行動較困難。接受教育經歷:在普通小學隨班就讀2~3年,在某特殊教育學校的啟智班學習5~6年,后又轉入專門的啟智學校就讀。下肢輕微殘障、情感淡漠。具體表現:平時總是低頭不語,有問無答。口齒不清,不主動與人交流。該生的母親也是智力障礙者,家境困難,入學晚,年齡較大,無論從遺傳因素、物質營養(yǎng)因素還是環(huán)境教育因素來說,都決定了其智力發(fā)展的限度。對該生在校學習的重點放在人群的融合、身體素質的鍛煉及情感的培養(yǎng)。教育對策:①互助友愛,發(fā)展正常情感,提高融入群體的主動性。要求程度較好的學生從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對其實施一對一、幾對一的幫助,使其感受來自他人的溫暖與關懷。例如,上下樓由一名平衡能力強、有耐心的學生負責攙扶;活動中,本組學生不僅要照顧其行動,還要協調其與團隊的團結、互助。在這種互助中,對所有學生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實踐,在助人中體驗人生快樂,在活動中形成集體榮譽感。②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分層教育教學中按最低層次對其提出要求,如,遵守課堂紀律,懂得學校生活常規(guī)。學習上重點學習生活常識、生活自理等知識。課堂上學會師生問好,舉手發(fā)言;知道課間解決大小便,能聽懂上下課鈴聲;活動中知道排隊集合,有遵守秩序的意識,按時食宿休息等等。戶外活動中不遷就,在保證身體安全的基礎上,鼓勵該生多運動,鍛煉腿部力量。通過近一學年的訓練,目前該生喜歡與人微笑對視,跟同學有交往意愿,與老師有語言交流。平衡能力有所提高,行動速度加快,與之前相比,變化較大,家長十分滿意。
針對以上兩位年齡大、智力發(fā)展落后甚至有倒退傾向的學生,課后要求家長著重訓練學生的自理能力、居家生活、社區(qū)活動等,在生活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其感受到獨立操作和思考的喜悅,使處于緊張、艱苦而又歡樂的良好氛圍中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生活適應能力。而對智力發(fā)展較好、生活自理、運動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還要在溝通能力、社會技能和職業(yè)活動等方面有所要求,盡最大可能增強學生自理、融入、自我生存的能力。
總之,對智障兒童的教育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挖掘探尋的秘藏,只有持之以恒地以足夠的熱情、愛心、耐心面對這個群體,不斷地研究探索智障教育領域,智障領域才能展現出更新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智障教育才能呈現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謝琴.淺談智力障礙兒童注意力培養(yǎng)策略[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4(01)
[2]王苗苗.智力障礙兒童的本質特征及有效性教育[J]. 綏化學院學報. 2012(05)
[3]許家成.再論智力障礙概念的演化及其實踐意義[J]. 中國特殊教育. 2005(05)
[4]高婭娣.論中度智力障礙學生體育課程的實施與改進[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