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煉
【摘 要】分析目前中學生詞匯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誤區(qū),根據(jù)認知策略中的關聯(lián)理論、意象圖式、隱喻理論促進教學模式的提升和改進。
【關鍵詞】詞匯學習的問題及誤區(qū) 詞匯教學認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59-01
詞匯教學是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第二語言的理論認為“大量的再認詞匯是培養(yǎng)語言技能的基礎”,在一個缺乏外語環(huán)境的地區(qū)學習第二門語言,離開了高效率的詞匯學習,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就無從談起,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高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目前存在的問題
學生詞匯記憶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記得快,忘得也快;詞匯量普遍偏?。辉~義感知不到位;詞匯內化率低;無法建立英語思維,詞匯輸出依靠母語轉換;不根據(jù)語境,生搬硬套漢語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出現(xiàn)嚴重偏差;學習效率低下。
二、中學英語詞匯教與學存在的誤區(qū)
(一)學習策略單一而被動
機械式操練形成了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導致教學的層次基本停留在記憶和領會兩個層次。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詞記得多卻忘得快,漸漸喪失對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采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使其真正成為詞匯學習的主體。
(二)詞匯學習脫離語境
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由于考試壓力大,許多學生通過記憶詞匯表來片面追求詞匯量的擴大,而未對詞匯的深層意義和實際用法做細致體會。有不少教師也力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使詞匯數(shù)量習得率最大化,但仍未能注意建立各類詞匯內容之間的關系。近年來,中高考中增加了推斷生詞意思的考查內容,基于這樣的變化,教師應增加推測詞義的教學內容。在沒有上下文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推斷詞義是很難的。一個語境只賦予單詞一個確切的意義,對于多義詞來說,對每個意義的理解是通過該詞在不同語境里以不同的意義出現(xiàn),多次從不同的角度激活、豐富大腦對這個詞的記憶,再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處理以后而獲得的,并不是通過教師一次性對各種意義的羅列能解決的。所以詞匯教學應放在某個語言環(huán)境中,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單詞的用法和多種意義,記憶也更牢固。
(三)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欠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體現(xiàn)文化,是文化的編碼手段之一。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語言表述習慣,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促進對英語語言本身的理解和使用。許多詞匯教學以音、形、義為重點,卻忽略了詞匯所承載的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內涵,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真正地理解詞匯的含義,并影響了詞匯的得體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語境中深入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進而使學生有效地掌握詞匯。同時通過增進文化理解、形成文化意識,從而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認知策略對高中詞匯教學模式的指導和提升
(一)關聯(lián)理論
[1]Sperber和Wilson(1986)的關聯(lián)理論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示意———推理過程,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指出語言交際是按一定推理思維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以最大關聯(lián)為取向,而語言交際亦如此。任何一個交際行為都傳遞著最佳相關性的假定或期待,聽話者總是以最小的認知努力來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并以此推導說話者的交際意圖。[2]Carston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與語境密不可分,兩者互為影響,相輔相成,最佳的關聯(lián)性來自最好的語境效果。因此,詞匯教學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基于學習者的普遍理解能力之上添加足夠的語境信息。心理學實驗也表明,把相關內容集中或者聯(lián)系起來學習和記憶效果更佳,這也就是認知心理學所說的編碼作用。例如在學習product、promotion、media等單詞時,教師可通過advertisement這個話題把這些詞匯關聯(lián)起來,通過編碼作用加深學生的記憶。另外,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圖片、視頻、影視等多種手段來提高詞匯教學的直觀性和立體感,進一步優(yōu)化詞匯教學。
(二)意象圖式
[3]意象圖式是在對事物之間基本關系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jīng)驗和理解中一種聯(lián)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xiàn)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認知語言學認為沒有自主的、獨立于認知以外的語言,語言是依賴于人的一般認知和經(jīng)驗處理機制。這種經(jīng)驗機制會將有關聯(lián)的經(jīng)驗組織成意象圖式。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結構性,我們生活中的無數(shù)經(jīng)歷大都遵循以下這些意象圖式的模式,比如:容器圖式、連接圖式、部分——整體圖式、中心——邊緣圖式等,這些模式構成了人感知、記憶和語義所共有的再現(xiàn)形式。意象圖式在一詞多義的研究中應用最為普遍,尤其是對介詞的研究。教師可利用相關圖式理論進行針對一詞多義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種詞匯學習模式。例如在學習out of memory、out of patience這類詞匯時,教師可以介紹相關的容器圖式,讓學生舉一反三,根據(jù)圖式演繹出更多的容器表達形式,比如out of style、out of control以及其反向行為in style、in control等等。這種簡化了記憶過程的詞匯學習模式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三)隱喻
隱喻不僅僅是修辭和語言現(xiàn)象,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它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而這種關聯(lián)就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聯(lián)想。目前,許多學者意識到隱喻對優(yōu)化語言教學的作用,提倡把相關的隱喻認知理論運用于語言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詞匯教學中講解相關概念隱喻內容,把隱喻認知理論與詞匯語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解釋各種隱喻現(xiàn)象,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基本詞義和隱喻意義。尤其是學習詞匯搭配時,對于一些反常規(guī)的搭配形式就可以用隱喻來進行解析。例如學習形容詞low時,就可以從具體的空間垂直維度引申至多種抽象意義,包括沮喪的、狀況不佳的、不誠實的:lowspirit(精神不振)、lowachiever(落后生)。
四、結語
詞匯的學習僅僅靠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深入學習新課標,更新教學理念,從認知的角度努力探索提高英語教學效益的有效學習模式,并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詞匯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學習效果的最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 D Wilson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2]Carston.R.Mc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echoic use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0923
[3]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1983年第27頁.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