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士木
人口地理圖是根據人口的相關地理數據繪制成的直觀圖形,主要用來反映人口增長模式、人口構成(年齡、性別、文化、職業(yè)等)、人口數量變化、人口遷移狀況等。每種圖示的形式不同,其特點也不盡相同,而且表現(xiàn)內容在側重點上也有很大差異。
人口圖表判讀的一般步驟是:讀圖名→讀坐標(或圖例)→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概括聯(lián)系或找規(guī)律→進行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得出結論。
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圖
1.構成指標: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2.圖示:
3.判斷人口增長模式的方法
(1)根據所處歷史發(fā)展階段判斷:一般地,農業(yè)社會及其以前屬于原始型;工業(yè)化初期屬于傳統(tǒng)型;后工業(yè)化時期屬于現(xiàn)代型。
(2)根據國家類型判斷: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屬于“高—低—高”的傳統(tǒng)型;個別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古巴等已經屬于“三低”的現(xiàn)代型;發(fā)達國家則全部屬于現(xiàn)代型。
(3)根據人口增長特征判斷:原始型是“高—高—低”型(A階段);傳統(tǒng)型是“高—低—高”型(B階段);現(xiàn)代型是“低—低—低”型(C階段)。
(4)根據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判斷。
在進行人口增長模式判斷時,不管試題提供的是哪種資料,我們都可以通過資料得出該地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進而進行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如圖3)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長率在1%以下。
②傳統(tǒng)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左右。
③現(xiàn)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長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負值。
特別提醒:(1)人口增長中的“增長”僅指人口數量的變化,而不一定是數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長或者負增長。(2)一個地區(qū)人口數量最多是在其增長率由正值變?yōu)?的時刻,而不是增長率最大的時刻。(3)人口增長由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組成。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引起的,機械增長是由人口遷移引起的。
例1讀“某國自18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四個階段示意圖”(圖4),完成(1)~(2)題。
(1)按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演變歷程,排列正確的是()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2)關于該國在不同階段社會經濟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B.②階段農業(yè)產值大于工業(yè)產值
C.③階段從事第三產業(yè)的人口大于第一、二產業(yè)的人口
D.④階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在70%以上
【參考答案】(1)B(2)D
【解題思路】第(1)題,①圖的出生率、死亡率最高,④圖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最低,③圖的出生率、死亡率比②圖高,由此可得出正確結論。第(2)題,④階段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為現(xiàn)代型,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在70%以上。
二、人口金字塔圖的判讀
人口金字塔圖是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口年齡、性別構成的統(tǒng)計圖,因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人口金字塔圖的判讀步驟和內容:
1.判讀性別比:圖中各年齡階段男女所占比例幾乎沿0軸對稱,說明圖中的國家或地區(qū)男女人口數量基本平衡。
2.判斷出生率:圖5中左圖0~9歲人口比重最高,故出生率較高,而圖5中右圖0~9歲人口比重比10~19歲、20~29歲、30~39歲等年齡階段小,故人口出生率較低。
3.判斷不同年齡階段人口比例:圖5中左圖中年齡階段從0~9歲到80歲及以上所占比例逐漸減少,為年輕型;圖5中右圖60歲以上人口比重較大,0~9歲比重較小,為年老型。
4.分析老齡化情況:圖5中左圖60歲以上人口累計相加小于10%,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圖5中右圖60歲以上人口累計相加遠超過10%,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5.分析育齡人口比重:主要看育齡女性(20~49歲)人口所占比重,可推測人口自然增長的趨勢。圖5中左圖中育齡女性所占比重較高,在較長的時間內人口增長較快。
例2全國人口普查為國家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礎,研究歷次人口普查結果還可以了解我國人口發(fā)展的歷史以及社會發(fā)生的變化。讀“我國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圖”(圖6),完成下列問題。
(1)2010年人口與2000年人口相比,0~4歲嬰幼兒人口下降了大約[CD#4]%。
(2)201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CD#4]年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
(3)2000年10~14歲人口比例明顯偏高,2010年20~24歲人口比例也明顯偏高,這說明[CD#4]年到[CD#4]年我國曾出現(xiàn)過一次生育高峰。
(4)分別讀1953年和1982年的人口金字塔圖,說明0~4歲與5~9歲兩個年齡段人口比例之間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1)1(2)2010(3)19861990(4)1953年0~4歲嬰幼兒比例明顯高于5~9歲兒童比例,這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后,醫(yī)療保健狀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2年0~4歲嬰幼兒比例明顯低于5~9歲兒童比例,這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得到有效的控制。
【解題思路】第(1)題,讀人口普查金字塔圖,提取數據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2)題,人口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或超過7%。第(3)題,2000年10~14歲人口比例明顯偏高,他們出生的時間為1986~1990年。第(4)題,讀數據,結合歷史背景可分析回答。
三、柱狀、曲線(折線)統(tǒng)計圖
1.柱狀圖判讀時要注意對應坐標軸分別判讀每一個柱子的數值,然后進行不同柱子之間的數值對比,分析其存在的差異。
2.曲線(折線)圖判讀時,主要根據線狀統(tǒng)計符號的大體走向來分析統(tǒng)計對象的數值隨時間或空間的連續(xù)變化的規(guī)律,要特別注意曲線統(tǒng)計圖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線圖中的明顯的轉折點。
例3讀2010—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預測圖(圖7)。回答(1)~(2)題。
(1)據圖回答,有關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10—2030年,人口老齡化平均速度城鎮(zhèn)大于農村
B.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呈減緩趨勢
C.2040年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最大值
D.圖示階段農村與城鎮(zhèn)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逐步加大
(2)下列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zhèn),與農村人口出生率降低有關
B.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負擔
C.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zhèn),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遷移有關
D.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促進了農村新一輪生育高峰
【參考答案】(1)D(2)C
【解題思路】本題材料所給的坐標圖為平面直角坐標圖,橫坐標為年份,縱坐標表示老齡化程度,用百分比顯示。根據縱橫坐標之間的關系,結合數值變化探究導致地理事物變化的主要原因。本題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1)圖中反映農村和城鎮(zhèn)人口老齡化程度都隨時間推移逐漸加重。(2)以2030年為分界點,前階段增長速度較快,后階段增長速度變緩。(3)對比兩條曲線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程度農村高于城鎮(zhèn),且二者的差距呈增長趨勢。(4)結合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及人口年齡段的分布特征,以及我國現(xiàn)實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情況,可以分析出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四、三角形坐標統(tǒng)計圖
三角形坐標統(tǒng)計圖是一個三軸坐標圖,給出一個正三角形,內作若干平行線,并標注出三個坐標所代表的變量,通常用來表示有三個變量的地理事物局部與整體的百分比結構。判讀三角形坐標統(tǒng)計圖必須注意到,圖中數據只表示相對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絕對量;圖中每個點都能夠讀取三個變量的坐標數值,各構成要素所占比重的總和必然是100%。
如圖8的左圖中“*”表示各年齡段的人口比重,那么如何準確讀取其數據呢?
可以采用平行線法,該法可以分三步:(1)沿著三個坐標軸數值增大的方向畫出三個箭頭,如圖中的箭頭①②③;(2)過圖中的點(在圖中為“*”)分別畫出與上述三個箭頭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條斜線(注意在圖中平行斜線應取a,而不是取b;因為斜線b的延伸方向與箭頭②不一致);(3)讀出上述斜線與三個坐標軸的交點坐標,這就是待求點在三個坐標軸上的坐標。在圖中待求點“*”的三個坐標是0~14歲為23%,15~46歲為73%;65歲以上為4%。
例4圖9為聯(lián)合國人口署預測的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圖,圖10為各年齡組人口比重圖。讀圖完成(1)~(2)題。
(1)從1990年到2050年,我國人口結構變化最接近于圖乙的()
A.①→②B.①→④
C.③→②D.②→③
(2)與聯(lián)合國人口署的預測相比,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50年我國人口的變化是()
A.0~14歲人口比重下降
B.60~79歲人口比重上升
C.15~59歲人口總數增加
D.80歲以上人口總數下降
【參考答案】(1)B(2)C
【解題思路】第(1)題,從圖甲中可以看出1990年我國總人口約11.6億,0~14歲人口約3億,60歲及以上人口約1億,結合三角形坐標圖,可以判斷與圖乙中的①相符。2050年我國總人口約14億,0~14歲人口約2億,60歲及以上人口約4億,結合三角形坐標圖,可以判斷與圖乙中的④相符。第(2)題,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導致人口出生率上升,2050年0~14歲人口比重上升,60~79歲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總量增加,15~59歲人口總數增加,80歲以上人口總數也上升。
五、四邊形統(tǒng)計圖
四邊形統(tǒng)計圖實質上是坐標統(tǒng)計圖,圖中有兩邊分別表示兩個變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兩邊表示一個變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對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據一般的直角坐標圖的判斷即可得出數據,而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的讀取,我們一般以第三個變量做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讀數時沿對角線方向讀取即可。
如圖11中:底邊(橫軸)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邊縱軸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兩邊表示的就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中Ⅰ、Ⅱ、Ⅲ、Ⅳ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判斷就是先做出一條對角線(圖12所示),沿對角線箭頭方向讀?。驳郊^表示數據越來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是:Ⅱ、Ⅰ、Ⅳ、Ⅲ(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依次大約為0‰、8‰、16‰、29‰)。
例5圖13示意1950—2010年世界及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人口變化過程。讀圖并根據相關知識,完成(1)~(2)題。
(1)有關世界人口變化過程的表述,正確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不變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
(2)圖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參考答案】(1)D(2)C
【解題思路】第(1)題,本題結論主要通過判讀世界人口變化過程線得出。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項錯誤;在各時間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項錯誤;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C項錯誤;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0‰以下上升至20‰以上,D項正確。第(2)題,通過對2010年的“三率”對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最高的①是非洲,次高的②為亞洲,最低的④為歐洲,次低的③為北美洲。
三、能力測試
(改編)1980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2013年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做出決策,啟動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圖14中甲為1978年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圖,乙是我國未來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規(guī)模預測圖。讀圖回答1~2題。
1.1980年我國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后()
①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xù)下降②人口規(guī)模開始下降③人口出生率下降④人口規(guī)模持續(xù)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對我國未來人口產生的影響是()
A.全面放開二孩,人口增長速度將持續(xù)增加
B.生育政策不變,人口規(guī)模在未來30年持續(xù)下降
C.放開單獨二孩,人口年齡結構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開單獨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來30年持續(xù)上升
圖15為我國某市2010年人口統(tǒng)計圖。讀圖,回答3~4題。
3.與戶籍人口相比,該市的流入人口()
①勞動力人口比重較小②少年兒童人口比重較?、叟匀丝诒戎剌^大④老齡人口比重較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流入人口對該市的影響主要是()
A.使該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該市人口自然增長率
C.緩解該市勞動力缺乏的狀況
D.使該市的環(huán)境壓力減小
讀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圖(圖16)和我國人口增長預測圖(圖17),回答5~6題。
5.若我國人口進入婚育的平均年齡為25歲,則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現(xiàn)的時段大約在()
A.2010—2015年B.2015—2020年
C.2025—2030年D.2030—2035年
6.我國人口總數達到最高峰的時間大約在()
A.2020年B.2028年
C.2035年D.2040年
(原創(chuàng))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3年中國人口年齡構成圖。
材料二粵、蘇、貴、桂四省區(qū)1990年和2050年(預測)老年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圖。
材料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做出決策,啟動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1)分析材料二中老年人口比重變化趨勢的最主要原因。
(2)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國加快建立、完善養(yǎng)老體系的緊迫性和應優(yōu)先考慮的地區(qū)。
(3)說明“生育兩孩”的生育政策對我國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原創(chuàng))8.讀關于中國人口的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人口及其自然增長率變化趨勢圖(圖20)。
材料二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單獨兩孩”的生育政策。即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單獨”)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國家統(tǒng)計局報告稱,2014年末全國內地總人口13.6億,流動人口為2.53億,流動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農民工。
(1)2011年以前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xù)降低,但總人口數逐年增加,原因是什么?
(2)2014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現(xiàn)階段我國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及解析】
1.C由圖甲可知,1980年后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為正值,說明我國人口不斷增長,人口規(guī)模持續(xù)增加。
2.C全面放開二孩,人口增長速度呈波動趨勢,時升時降;生育政策不變,出生人口數量在未來30年總體減少,但人口規(guī)模還與人口死亡率等有關,故無法預知人口規(guī)模是上升還是下降;放開單獨二孩,出生人口數量短期內會出現(xiàn)明顯增長,而后下降,從而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由圖可知,放開單獨二孩,出生人口數量總體減少,可能會導致人口出生率在未來30年下降。
3.B由圖示信息可知,與戶籍人口相比,該市流入人口中勞動力人口比重差異不大,但比重較大;老齡人口和少年兒童人口比重較小,這與流入人口多務工經商的情況相符;女性人口比重較大,可能與該市產業(yè)結構輕型化有關。
4.C流入人口的年齡構成以勞動力人口[CM(18]為主,一是可以緩解勞動力缺乏的狀況,二是將使該市自然增長率有所增加,但不會使死亡率上升;人口總量的增加會使環(huán)境壓力增大。
5.B由2000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可知,5~10歲的人口比重較大,15~20年后進入婚育期,故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現(xiàn)在2015—2020年。
6.B當一個區(qū)域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為零時,人口總數達到最高。從圖上看大約在2028年。
7.(1)省際人口的遷移。從圖中信息分析得出,貴州、廣西經濟欠發(fā)達省份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經濟發(fā)達的粵、蘇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為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從經濟欠發(fā)達區(qū)流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留守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2)緊迫性: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8.87%,因15~65歲人口數量多,今后幾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規(guī)模要大于多數發(fā)展中國家,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
應優(yōu)先考慮的地區(qū):農村和經濟欠發(fā)達省份。因為受人口遷出的影響,農村和經濟欠發(fā)達省份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水平低,養(yǎng)老問題會更加突出。
(3)“生育兩孩”的生育政策,可以增加少年兒童所占比重,減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可以緩解老齡化問題;穩(wěn)定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勞動力數量和結構,促進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8.(1)原因是我國人口基數大,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但每年凈增人口數仍較多。
(2)2013年國家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調整,實施“單獨兩孩”的生育政策,出生率有所上升。
(3)我國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人口流入地區(qū)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就業(yè)機會優(yōu)于人口流出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