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萌文化在我國大行其道,這與當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媒介技術的變革和大眾心態(tài)的轉變等密切相關。它的流行與演變也不斷彰顯出新的文化價值和市場能量。從個體的角度來說,萌文化強調(diào)了個人的主觀意識;在性別方面,其模糊了二元對立的性別差異;從傳播的角度來看,萌的廣泛使用表達了人們對于善意溝通的普遍期許。
關鍵詞:萌 萌文化 價值 現(xiàn)實意義
在當下中國,“萌”幾乎無處不在?!栋职秩ツ膬骸?、《放開我北鼻》、《媽媽是超人》等萌娃綜藝節(jié)目長期霸屏;電影《超能陸戰(zhàn)隊》、《捉妖記》、《大圣歸來》等塑造了一干萌角色,在貢獻了驕人票房同時,周邊產(chǎn)品的熱賣也彰顯其巨大的市場潛力;“臉萌”、“激萌”等以“賣萌”為核心賣點的系列移動應用以及層出不窮的萌萌噠表情包先后引爆社交平臺;嘟嘴拍照、“頭上長草”、賣萌節(jié)等文化現(xiàn)象早已蔚然成風;曾幾何時,一向以嚴肅面孔示人的《新聞聯(lián)播》也賣起了萌,而黨政軍系統(tǒng)的宣傳工作也開始嘗試運用動畫、漫畫等萌元素。“萌”這個起源于日本、曾經(jīng)只活躍在御宅族、ACG迷群體中的詞語,正逐漸從二次元世界擴展到現(xiàn)實社會,從青少年群體走向社會公眾。萌文化在我國的流行與演變,與當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媒介技術的變革和大眾心態(tài)的轉變等密切相關,作為一種亞文化現(xiàn)象,其在向大眾文化靠攏的過程中,也不斷彰顯出新的文化價值和市場能量。
一、個體的角度:強調(diào)了個人的主觀意識
萌文化的興起,從個體的角度來說,象征著人們對自己主觀意識的重視。日本著名學者四方田犬彥在《論可愛》一書中提到, 萌“本來是‘萌芽’的意思,但是最近在以動畫和游戲為中心的‘御宅族’的世界中用來表達對特定的人物,或是對人物身上一部分要素(諸如制服、眼睛、關西方言等)深深愛慕的狀態(tài)”。本文考察范疇中的“萌”即是這個含義,最初用來形容日本的二次元愛好者在看到心動的動漫角色時,感到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tài),后來在廣泛的傳播中漸漸引申為喜愛、迷戀、興奮、狂熱、性沖動等各種情感的表達。
有學者認為萌文化起源于日本的“可愛文化”,日本傳統(tǒng)美學崇尚謙遜、纖弱和童真,可愛無疑與這種審美風尚直接相關,舉凡日本的大眾文化、娛樂、衣食、行為與禮節(jié)等無不受其影響。在中文語境中,“萌”的含義更加多元,用法更加靈活,但也是與“可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們對“萌”的感受大多停留于“可愛”這一視覺認同上。那么,當人們普遍舍棄“可愛”而使用“萌”這個字眼來描述自已對某事物的感受時,這種選擇本身就具備深層次的社會心理意蘊。因為一般而言,判斷某個對象是“可愛”的,必須要符合一些公認的客觀規(guī)律,而“萌”則完全是一種個性的表達,如果說“可愛”是被用來描述一種簡單事實,那么“萌”就是在表達一種強烈的主觀感受,而且具有極大的隨機性,隨時可以脫離敘事而存在,比如毫無來由地發(fā)覺某人的劉海很“萌”,于是僅憑想象就能建構出自己與對象之間新的互動關系。“萌”在這里就意味著一種因人而異的快感,這是一個單向的視角,是對觀看者主觀意識的強調(diào)。一個事物也許并不可愛,但這并不妨礙有人對其發(fā)出由衷的感慨“好萌?。 ?。在萌文化場域中,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去萌其他人全然無感的事物?!懊取钡囊饬x由此變得愈加寬泛和難以解釋,比如“呆萌”、“蠢萌”、“丑萌”、“賤萌”等詞義相互矛盾的詞語組合在網(wǎng)絡中頻頻被使用。這樣一方面使其加速突破小眾群體的語言束縛而有了更廣闊的價值內(nèi)涵,另一方面,這個不斷聚合壯大的萌文化群體也在不斷連接和開辟新的亞文化空間。2014 年 2 月 12 日,一位豆瓣網(wǎng)用戶在豆瓣小組里發(fā)表了一句話,內(nèi)容為“今天出來沒吃藥,感覺整個人都萌萌噠”,引來網(wǎng)友對該詞的爭相效仿,將后一句和其他毫無關聯(lián)的語句拼貼在一起,諸如“醉臥沙場君莫笑,感覺自己萌萌噠”、“秦時明月漢時關,感覺自己萌萌噠”,“萌萌噠”隨即席卷網(wǎng)絡?!懊让葒}”一詞的流行又給萌文化涂上了空虛、無聊、惡搞、無奈等消極色彩,在某種意義上與另外一種亞文化“喪文化”產(chǎn)生了勾連。
二、性別的角度:模糊了二元對立的性別差異
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在文化領域,男權中心文化根深蒂固。消費社會及工業(yè)化媒介對于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有著具體詳盡又截然不同的預設。而且微妙的是,男性氣質(zhì)是被置于女性氣質(zhì)之上的,這點在日常中隨處可見,例如很多女性樂于自稱“女漢子”,而男性對于“偽娘”、“娘娘腔”等稱呼卻往往難以接受,這其實就是對女性及女性氣質(zhì)的歧視,這種歧視甚至成為了女性的群體無意識。在這種環(huán)境中,整個社會如同皮革馬利翁那樣,從男性視角出發(fā)塑造出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并讓女性心甘情愿地向這套由符號堆成的標準看齊。在這套標準中,女性應該是可愛的,柔弱的,像寵物那樣需要保護的,“被愛”是她們要考慮的唯一命題,這就將女性滯留在舊有的依附性位置,只有 “可愛”才能“被愛”,這里,可愛成為女性擺脫生存逆境的權宜之計。
隨著女性平權運動的推動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女性的社會地位在不斷提升,性別問題不再是她們的弱點和羈絆,無需僅僅仰賴男性的視線生存,她們也可以肆無忌憚地看男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男性身體對于女性而言始終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保護者,另一方面,男人又因這種健壯和力量感,從而有時也意味著侵犯者。因此,男性身體永遠無法像女性身體那樣成為純粹的真正的審美對象。但在萌文化體系中,這個二元對立的系統(tǒng)被虛化了,男女都可以平等地成為審美對象,都要依靠來自受眾愛慕的目光以獲得意義。文化工業(yè)過去慣于圍繞性別差異形成的二元結構來組織流行文化的生產(chǎn),大多以兩性沖突作為組織敘事的線索,或者將兩性結合作為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而在萌文化產(chǎn)品中,多數(shù)角色沒有顯著性別特征(比如《小黃人大眼萌》里的小黃人),或者即便有生理性別卻并不強調(diào)性別特征(比如《大圣歸來》里的孫悟空)。相應的,這些文化作品著眼的主題是個人奮斗與自我救贖,無論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產(chǎn)生代入感。受眾在欣賞和接受這些對象的時候,可以擺脫性別的二元結構框架,進而解放一直被大眾文化所強化和規(guī)制的性別氣質(zhì),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審美風格。
三、傳播的角度:表達了善意溝通的期許
日本一直以來就有“以小為美”的美學觀念,在《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學著作中,也處處刻畫細小事物所帶來的美感,如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這樣寫道: “雛祭的各種器具。從池中撈起極的荷葉。小小的葵葉,也很可愛。無論什么,凡是細小的東西,都很可愛”。這種對小的、脆弱的、需要他人保護的事物產(chǎn)生的情感,漸漸由人推己,萌生媚態(tài),進而凝練成獨特的美學。萌文化由此產(chǎn)生。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知名度最高的萌主當屬日本的Hello Kitty,而Hello Kitty雖然沒有嘴,但通過圓嘟嘟的肢體和著裝配飾等造型語言,賦予消費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跟人們進行著深層次的溝通,成為一個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萌文化符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的審美觀是溫柔敦厚,“怨而不怒”,不主張激烈的抗爭和鮮明的對立。而“萌”所喻示的正是“可愛、純真、無害、親和、輕松”,這種“人畜無害”的萌文化,恰恰契合了儒家文化的審美癖好。萌文化在中國的流行,背后體現(xiàn)的是當代中國建立良性人際關系、釋放生活壓力和解放心靈束縛、回歸簡單生活的精神文化訴求。
“進攻性”自然是不屬于萌的范疇的,但如果本身具備進攻的能力,卻沒有展露出來,而是選擇收斂鋒芒表現(xiàn)出柔軟、和善的一面,那就是更進一步的萌。電影《超能陸戰(zhàn)隊》中的大白能夠贏得觀眾青睞的最大原因就在于這種“反差萌”。大白的常態(tài)是渾身綿軟、呆萌可愛,但在憤怒驅使之下,會展現(xiàn)出非常強悍的戰(zhàn)斗態(tài)。呆萌和強悍同時在一個角色身上存在,豐富了大白的藝術形象,也使人更加感到善良、平和的可貴。萌文化群體提出的“萌即正義”的口號也就不難理解了。同理,2016年百度智能機器人“度秘”首次上線了籃球實況解說功能。度秘的聲音不像傳統(tǒng)解說員那般抑揚頓挫,而全是一個聲調(diào),賽況再激烈到了度秘那里也只是平靜的“壓哨三分,進了”——聽慣了解說員熱血沸騰的狂喊,度秘這種“面無表情地感嘆、天真無邪地使壞”的反差萌真讓人紛紛表示“真是醉了”,“被萌翻了”,很多網(wǎng)友發(fā)來彈幕要“養(yǎng)一只度秘”。人工智能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像《黑客帝國》里的那樣,有著不可名狀的威脅感,而且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走入現(xiàn)實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是否會反噬人類這種嚴肅命題。但是度秘卻不會讓人們感到憂心忡忡,是因為它很“萌”。度秘雖然有著強大的能力,但是也會暴露出明顯的弱點,這些弱點恰到好處地變成了萌點。類似的例子正越來越多,冷冰冰的科技產(chǎn)品開始有了性別、有了個性、有了靈魂。它們也就不僅僅是作為工具存在,而成為了人的朋友。人和物的溝通在萌文化范疇中進入了一個新境界。這一點已經(jīng)被市場表現(xiàn)所肯定。市場資本一直在不遺余力地開發(fā)萌文化經(jīng)濟的長尾效應,除了文學、電影等文化市場,萌元素也被廣泛運用于各類產(chǎn)品設計、包裝、文案,涵蓋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領域,賣萌更是成為人際交往、營銷公關、宣傳推廣的一大法寶。
一些觀點認為萌文化是“脫離社會的消極,拿無知當個性,把幼稚當資本”,認為萌會將這個社會低智化,侵蝕年輕人斗志。的確,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會被天真、自憐的細小生物充斥。不過,萌文化只是一種有意義的流行文化形式,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這種文化也會成為明日黃花。在當下,探究萌文化的流行所反映出的社會心理才更有價值。人們對萌的情結,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人的本真性情的流露,所謂情到深處自然萌。把萌視為對人們對于善意溝通的美好期許,跟這個世界更好地相處的樸實心愿,進而加以和諧、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念的引導,會更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日)四方田犬彥. 孫萌萌,譯.論可愛[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35.
[2]吳明. 萌: 當代視覺文化中的柔性政治[J].文藝理論研究,2015(03):64.
[3]葉凱. 從kawaii文化到萌經(jīng)濟[J]當代文壇,2012(0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