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強弱是評判一個負責任政府存在的重要依據(jù)。提高政府公信力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穩(wěn)定和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必不可少。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政府公信力的現(xiàn)狀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我國政府公信力水平。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 政務公開 服務型政府 法律完善
一、公信力及其表現(xiàn)
1.涵義。公信力的研究對象包括政府、傳媒、司法和民間組織。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經過多年信用的積累所獲得的公眾對它的信任程度。公信力是一種無形資產,它是公共組織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的,象征著公共組織的權威性、影響力和信任度,一個公共組織是否具有公信力,能在民眾中發(fā)揮多大作用,都是政府存在并能有序運行的重要因素。
2.現(xiàn)有政府公信力的表現(xiàn)。
2.1人情關系普遍存在,信用管理體系不健全。在我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充斥著整個社會,在行政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xiàn)領導人格權威凌駕于法律權威之上,領導的關系大于法律法規(guī),明明國家制定出來一系列辦事規(guī)章程序,但民眾辦事總要托關系、走后門,大家普遍認為“有人”更好辦事。近幾年在中國類似靠關系來“搞定麻煩”的事件時有發(fā)生,而一旦觸及到官員、富人和醫(yī)方等不同群體并且有對立陣營標簽的事件,更容易被擴大,最后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類似事件的發(fā)生不但不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樹立,也無法贏取政治信任,最終導致政府公信力不斷下降。
2.2公共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政策信任危機存在。公共政策是政府實施公共管理的依據(jù)和主要手段,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運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確保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才會有所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不聽取專家的科學意見,不顧當?shù)氐膶嶋H情況,為了自己所謂的政績就制定一些眼前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完全不顧政策實施后的發(fā)展前景,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必將有所下降。
2.3行政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權限混亂,造成執(zhí)法信任危機。行政執(zhí)法不嚴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其一,執(zhí)法行為不規(guī)范。城管在執(zhí)法過程中經常會暴力執(zhí)法,用侮辱性的語言辱罵群眾。其二,執(zhí)法權限混亂。只要是有利可圖的行政執(zhí)法,各部門、各地方都爭先恐后地要辦,而無利可圖的行政執(zhí)法,部門之間、地方之間就互相推卸責任,沒有人愿意辦。其三,濫用職權,違法執(zhí)法。很多超載車輛在被攔截后,本應該根據(jù)相關法律進行處理,但交警會以罰款了事,這種“以罰代法”嚴重干擾了正常執(zhí)法程序。行政執(zhí)法不嚴會導致公眾不信任政府,最終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2.4服務意識淡薄,腐敗行為滋生,引發(fā)官員信任危機。我們政府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服務型政府,但現(xiàn)如今的很多政府部門早已脫離這一目標,在辦事過程中態(tài)度不好,總是用各種理由來為難來訪者,送禮在這時就必不可少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在我國的不斷深入,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和復雜,新舊體制在不斷地沖擊著公眾的思想,公眾受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影響,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國政府體制還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達到的水平和公眾的期望難免有所差距。許多公務人員不理性的行政行為的存在也會不同程度地損害政府的形象,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慢慢擴大,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我國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二、提高我國政府公信力的途徑
1.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政府公信力。我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秉持著依法治國的理念。在任何行為中,政府都應該根據(jù)憲法、法律、法規(guī)來為人民服務,不應該出現(xiàn)一份文件或領導的一句話就超越了法律的現(xiàn)象,要使各級工作人員心中對法律和制度有敬畏,通過法律和制度的約束體現(xiàn)政府對人民的信用。我國現(xiàn)在出現(xiàn)領導一句話、一張批條就可以不按正規(guī)程序辦事的現(xiàn)象,這完全違背了依法治國的理念。要想改善以上的這些不良現(xiàn)象,首先要加強立法工作,健全法律體系,這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完善法律的同時不可以忽略立法的質量,制定法律應當嚴謹細致,不能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還要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每一個法律的制定都要考慮它在實際運用中是否易于操作。其次各級政府必須依法行政,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來從事行政工作,嚴禁超越法律行使權力,在從事行政活動時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當行政機關違法行使權力時,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司法機關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它必須嚴格、公正司法。最后要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那么在做事之前人們就會有所顧忌。
2.通過制度建設途徑維護政府公信力。制度建設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應當從制度建設開始。制度建設也應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使人民都能享受到;制度建設應當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體現(xiàn)公平、公正原則,使公眾真正信服;制度建設應當體現(xiàn)利益博弈,使制度建設更有生命力;制度建設應當體現(xiàn)公權力,約束公務人員的行為,而且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執(zhí)行,不可徇私枉法。
3.通過社會輿論途徑維護政府公信力。社會輿論是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通過各種形式公開表達的態(tài)度、意見和要求,通過廣泛的傳播,最終形成并希望能付諸實踐的想法和意識。社會輿論監(jiān)督有助于民主法制的完善,通過傾聽媒體和公眾的聲音,實行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借助大眾的力量促進政府機關內部的制約與規(guī)范,加強公務人員的素質建設,同時可以更充分的實現(xiàn)社會正義,行政過程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范進行,可以避免暗箱操作,使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有較大的提升。
4.通過道德行為準則維護政府公信力。道德準則是指道德的標準規(guī)范,無形的約束枷鎖,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約束作用,政府公信力下降與政府公務人員和政府官員的道德、素質有很大的關系。部分公務人員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是求自己辦事,所以態(tài)度很倨傲,在行政過程中語言粗俗,態(tài)度不端正,導致老百姓對政府不滿。因此在錄用公務人員時就要考察他們的道德水平,通過學習提升政治品德、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官員的道德水平低下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缺乏信仰,容易被金錢和權力誘惑,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司法不公、官官相護,犯錯成本低,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自然就會瀆職、腐敗。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在選拔干部時就要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標準,完善官德考評體系;其次要加強領導干部道德建設,加強其自身修養(yǎng);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反腐體制機制,通過制度約束權力,發(fā)揮民主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和群眾監(jiān)督的作用,做到公共權力公開透明;最后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和官員財產披露制度,一旦確定犯罪要嚴懲不貸。
參考文獻:
[1]秦娟.政府公信力:內涵、特征及作用[D].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
[2]肖晉.公共危機管理典型案[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陳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G].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中國公共管理案例[G].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袁忠.論以德為先的內在要求及其制度化建設[J].廣東行政學院,201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