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姜亞娟, 李立華, 龐海燕, 邱海峰
(遼寧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朝陽 122000)
四霉素與噁霉靈混配制劑對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李麗麗, 姜亞娟, 李立華, 龐海燕, 邱海峰
(遼寧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朝陽 122000)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為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并減少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量,進行了農(nóng)藥混配制劑的篩選。通過室內不同比例的噁霉靈與四霉素混配抑菌試驗及田間防治試驗,篩選出能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四霉素與噁霉靈混配制劑,四霉素與噁霉靈有效成分比例為0.15∶2.5,共毒系數(shù)為139.03,增效作用明顯;當田間使用劑量為33.13~39.75 g/hm2時,田間防效達到73.30%。試驗結果表明,四霉素與噁霉靈按一定比例混配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有效減少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量。
四霉素; 噁霉靈;立枯病; 抑制效果;施用量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發(fā)生的主要病害,在秧田發(fā)生普遍,嚴重時導致秧苗大量立枯死亡[1]。水稻立枯病是由鐮孢菌屬(Fusarium)、絲核菌屬(Rhizoctonia)及腐霉菌屬(Pythium)等多種真菌引起的。隨著一些矮稈緊湊型水稻品種的推廣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發(fā)生愈來愈突出。四霉素(原梧寧霉素)是一種新型農(nóng)用抗菌素,不吸水鏈霉菌梧州亞種的發(fā)酵代謝產(chǎn)物,殺菌譜廣,對鞭毛菌、子囊菌和半知菌亞門真菌等三大門類26種已知病原真菌均有極強的殺滅作用。關于四霉素對病害的作用效果及在田間的使用效果多有報道[2-12]。為有效防控水稻立枯病,降低化學農(nóng)藥施用量,選擇四霉素與噁霉靈進行混配,以水稻立枯絲核菌為測試對象,測定二者不同配比對該病原菌的毒力和共毒系數(shù),并篩選出最佳配比,進行田間試驗,明確最佳田間施藥劑量、使用時間,為混合制劑的擴大應用提供參考。
1.1 材料
1.1.1 供試藥劑 15%四霉素母藥(遼寧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99%噁霉靈原藥(濰坊天達植保有限公司提供)。
1.1.2 菌種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由遼寧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室內試驗方法 ①室內抑菌試驗:將各種殺菌劑配成一定濃度, 采用菌絲塊法[13](菌絲塊直徑 5 mm)做各種藥劑對水稻立枯病菌(立枯絲核菌)的抑菌試驗, 根據(jù)菌落直徑大小,比較其抑菌效果。②藥劑配制比例:15%四霉素母藥,99%噁霉靈原藥,0.15%四霉素,30%噁霉靈水劑,A(四霉素·噁霉靈(0.05∶2.60))、B( 四霉素·噁霉靈(0.10∶2.55))、C(四霉素·噁霉靈(0.15∶2.50))、D(四霉素·噁霉靈(0.20∶2.45))、E(四霉素·噁霉靈(0.25∶2.40))。③混劑共毒系數(shù)的測定:將單制劑15%四霉素母藥、99%噁霉靈原藥、C、E分別配成不同濃度的溶液,用生長速率測定法[14-16],將在平板PDA培養(yǎng)基上生長6 d 的立枯絲核菌菌餅(直徑6 mm)移植到含有不同藥劑的PDA培養(yǎng)基上, 以不放藥劑為對照,各處理重復6次, 25 ℃培養(yǎng)10 d測定菌落直徑大小,計算相對抑制率。④抑制率計算方法:根據(jù)調查結果,按公式(1)、(2)計算各處理濃度對供試菌株的菌絲生長抑制率,單位為百分率(%),計算結果小數(shù)點后兩位。
D=D1-D2……………………………(1)
式中,D:菌落增長直徑;D1:菌落直徑;D2:菌餅直徑。
式中,I:菌絲生長抑制率;D0:空白對照菌落增長直徑;Dt:藥劑處理菌落增長直徑。
1.2.2 田間試驗方法及試驗設置 試驗在天津市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武清區(qū)天津植保所試驗地)的水稻池進行。水稻品種為津原45號。水稻池于播種前澆透水,并整平。試驗水稻于2016年4月17日浸種,4月19日(浸種2 d后)播種。各試驗小區(qū)間筑小埂阻水串流,區(qū)組間設隔離行。采取穴播,穴間距5 cm,行距8 cm,每穴播種5 粒稻種。每小區(qū)面積8 m2,每處理4 次重復。共設6個處理:1:混合制劑C 26.50 g/hm2;2:混合制劑C 33.13 g/hm2;3:混合制劑C 39.75 g/hm2;4:0.15%四霉素水劑 1.875 g/hm2;5:30%噁霉靈水劑13 500 g/hm2;6:不施藥對照CK,施等量清水(見表1)。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注:“-”代表0,下表同
1.2.3 施藥時間、方法及次數(shù) 試驗于5月10日、18日各施藥2次,將試驗藥劑用SoLo425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按每0.3 L/m2噴藥液量均勻噴霧??瞻讓φ諈^(qū)噴等量清水,田間管理一致。在水稻立枯病發(fā)生前、發(fā)生期常規(guī)噴霧用藥,共施藥2次。
1.2.4 調查方法及項目 每小區(qū)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連續(xù)調查5穴,以株為單位根據(jù)發(fā)病程度不同分級調查,記錄調查總株數(shù)及各級病株數(shù)。藥后發(fā)病期調查發(fā)病情況,按病級逐株調查,記錄調查總株數(shù),統(tǒng)計病情指數(shù)及防治效果。調查分級標準:0級:全株無??; 1級:莖基部輕微變褐,稻苗生長基本正常;3級:莖基部明顯變褐,伴有軟化和輕微腐爛;5級:莖基部明顯變褐和腐爛,心葉萎垂卷縮;7級:莖基部變褐腐爛,全株青枯或黃褐色枯死。
1.2.5 數(shù)據(jù)分析 用Sps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對各單劑和不同配比混劑的濃度對數(shù)值及相應抑制率的幾率值做回歸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 50、EC 90、95%置信限等值及混劑共毒系數(shù),比較增效情況。按照孫云沛殺菌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共毒系數(shù)CTC≤80表現(xiàn)為拮抗作用,80 2.1 室內抑菌試驗 2.1.1 四霉素、噁霉靈單獨使用對立枯絲核菌的抑制作用 由表2可知,兩種藥劑在常規(guī)使用濃度下抑菌較好,四霉素在藥液濃度為10 mg a.i/L相對抑制率為73.08%,噁霉靈在藥液濃度為25 mg a.i/L 相對抑制率為78.42%,兩種藥劑在單獨使用情況下,達到70%以上抑制率的使用濃度都比較高,單獨使用這兩種藥劑成本較高。 2.1.2 四霉素、噁霉靈不同配比濃度制劑對立枯絲核菌的抑制作用 由表3可知,四霉素與噁霉靈不同配比中,以處理C、E抑菌效果較好,抑菌率分別為86.97%和87.78%。所以將這兩組配比進一步做共毒系數(shù)測試,以得到科學合理的配方。 表2 四霉素、噁霉靈不同濃度對立枯絲核菌抑菌效果 表3 四霉素、噁霉靈混配不同濃度對立枯絲核菌抑菌效果 續(xù)表3 2.1.3 混劑共毒系數(shù)的測定 根據(jù)孫云沛公式[7], 共毒系數(shù)等于100為相加作用, 大于100為增效作用 。表4、表5測試結果表明,C、E 混劑共毒系數(shù)分別為139.03、123.86, 明顯大于100,說明C 、E 兩種藥劑按此比例混配有明顯增效作用。其中處理C的共毒系數(shù)最高,增效作用明顯。在降低成本,增大防效的條件下,優(yōu)先選擇處理C進行田間試驗。 表4 四霉素、噁霉靈混配不同濃度對立枯絲核菌聯(lián)合毒力測定結果 表5 四霉素、噁霉靈混配不同配比對立枯絲核菌聯(lián)合毒力測定結果 表6 2.65%四霉素·噁霉靈水劑防治水稻立枯病試驗結果 注: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 由表6可知,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混合藥劑C中、高劑量33.13、39.75 g/hm2處理的防效極顯著高于低劑量及兩個對照藥劑的防效,且中、高兩劑量之間的防效無顯著差異。其低劑量26.50 g/hm2處理的防效顯著高于對照藥30%霉靈水劑13 500 g/hm2的防效。 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立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混合藥劑C低、中、高三種劑量處理的防效分別為60.09%、73.70%和76.15%。兩個對照藥劑0.15%四霉素水劑1.875 g/hm2和30%霉靈水劑13 500 g/hm2的防效分別為58.56%和53.97%,混合藥劑C的使用效果明顯優(yōu)于藥劑單獨使用效果。 室內抑菌試驗結果表明,四霉素和噁霉靈單獨使用均能明顯抑制立枯絲核菌,但使用濃度較高。不同濃度的四霉素和噁霉靈混合使用,抑菌效果更明顯,共毒系數(shù)測定結果表明, 四霉素和噁霉靈混合使用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其中四霉素與噁霉靈以 0.15∶2.50 比例混合,增效系數(shù)達到139.03,增效作用顯著。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65%四霉素·噁霉靈水劑防治水稻立枯病施用劑量(有效成分)為33.13~39.75 g/hm2時,于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藥,防效大于70%,明顯優(yōu)于兩種藥劑單獨使用效果。試驗期間觀察,試驗藥劑2.65%四霉素·噁霉靈水劑各處理對水稻植株均無藥害等不良影響。使用2.65%四霉素·噁霉靈水劑防治水稻立枯病能明顯減少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量,減少化學農(nóng)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及稻米中農(nóng)藥殘留,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 華致甫, 丁曉民, 李真.土菌消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研究[J].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89, 11(3):19-23. [2] 孫長占, 邵喜文, 高巖, 等.高效土壤殺菌劑枯必清的研制[J].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3, 15(增刊):58-60. [3] 顏顯菊.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化學防治[J].植物醫(yī)生,1998, 11(3):15. [4] 甄勝民,王芳,郝強.梧寧霉素防治水稻病害效果[J].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2008,(9):5-6. [5] 韓潤亭,張金花,任金平.生物農(nóng)藥梧寧霉素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間藥效試驗[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2009,(11):6-18. [6] 于永學.農(nóng)用抗生素作用機理及應用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1):6-18. [7] 劉大群,肖琨,琳達·庫特.利用拮抗鏈霉菌防治植物病害[J].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8,(1): 1-5. [8] 鐘麗娟,趙新海,張慶華,等. 四霉素誘導水稻對稻瘟病的抗性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0,38(12):6263-6264. [9] 趙新海,鐘麗娟,張慶華,等. 四霉素對稻瘟病菌絲和孢子生長的影響[J].微生物學雜志, 2010,30(2):43-45. [10] 王麗萍,常國彬,孟雙,等. 四霉素防治楊樹潰瘍病田間應用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 2014,34(2):68-70. [11] 張暉,許曉丹. 0.3%四霉素水劑防治楊樹潰瘍病試驗[J].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 2014, (12):4-5. [12] 朱昌雄,程愛華.我國微生物肥料的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農(nóng)藥快訊,2003,332(19):18-20. [13] 吳桂珍, 普秀珍, 張啟國, 等.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試驗[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8, 13(1):150-151. [14] 孫本源, 王立余, 鄭文華, 等.大面積推廣水稻育苗靈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J].農(nóng)藥, 1997, 36(2):42-43, 46. [15] 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370-372. [16] 慕立義.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4:116-126. Effect of Mixture of Tetramycin and Hymexazol on Controlling Rice Blight LI Li-li, JIANG Ya-juan, LI Li-hua, PANG Hai-yan, QIU Hai-feng (LiaoningWkiocBioengin.Co.Ltd.Liaoning,Chaoyang122000) Rice is the largest grain crop in 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rice blight and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the screening of mixed preparation of pesticides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indoor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hymexazol and tetramycin mixture of antimicrobial tests and field control experiments,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rice blight of tetramycin and hymexazol mixed formulations was screened out, tetramycin and hymexazol active ingredient ratio was 0.15∶2.5, the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139.03, with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 When the field applied dose was at 33.13-39.75 g/hm2,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reached as much as 73.3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tramycin and hymexazol mixed with a certain percentag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rice bligh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etramycin; hymexazol; blight; inhibitory effect; application dose 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015GH020241) 李麗麗 女,助理工程師。從事新產(chǎn)品研發(fā)與質量檢驗工作。E-mail: 445019908@qq.com 2016-10-25; 2016-11-11 Q939.95 A 1005-7021(2017)01-0083-05 10.3969/j.issn.1005-7021.2017.01.0132 結果與分析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