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教具,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提高知識的直觀性,不但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具應用的原則,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具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具;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3-0112-02
1 前言
教具主要是指教師用來講解知識的圖表、模型、幻燈片、多媒體等實物的總稱[1]。教具應用方便、靈活,是一種便捷的教學行為。它的應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提高學生對定理的認知能力。為此,教師應科學合理應用教具,讓學生吸引到課堂探究活動中來,使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2 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有效利用數學學具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利用教具呢?
利用電教類教具激發(fā)學生興趣 多媒體技術等電教類教具能夠把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通過多樣化的表現手法,為學生塑造鮮活的教學形象以及動聽的音響,多重刺激學生的感官,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保持積極而又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主動探索,激發(fā)思維能力,實現學習質量的提高。
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認識圖形”的教學為例,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精彩的聲效配合下,把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在屏幕上展示出來,學生看到之后,爭先恐后地說出它們的名稱。接下來用多媒體播放一個精心制作的短片:煙囪正冒著煙的鄉(xiāng)村小屋;一輛正在開動的轎車;邊跑邊叫的鴨子;急速行駛的火車。然后關閉屏幕,讓學生回憶一下從剛才的短片中看到的事物都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學生立刻積極踴躍地回答它們的名字。經過這樣一個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會發(fā)現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由簡單的數學圖形拼組而成的,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很容易激起濃厚的探究興趣,并會為后面即將開始的拼圖練習做好準備。
利用計算機開展輔助教學,可以把抽象、枯燥、靜止、復雜的問題變得形象化、趣味化、動態(tài)化和簡單化,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探究欲望,培養(yǎng)探索精神,增強動手能力,對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利用教具幫助學生學會計算方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自主思維能力較弱,一些簡單的自我認識更多是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的[3]。因此,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親自動手操作學具的機會,協(xié)助他們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和理解算理,學會計算的方法。
比如在“9加幾”進位的加法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具先進行例題的實物演示,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先湊十然后再相加,計算起來比較快速。為在實際計算練習中推廣這一方法,教師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安排他們利用兩種顏色不同的紙,分別制作9個和2個圓紙片代替盒內和盒外的皮球,將它們放在桌子的左右兩邊,然后提問題:9加2等于幾?如何移動圓紙片才能把9變成10?學生邊移動紙片邊進行思考,明白了要先把2個紙片分出1個來跟9個湊成10個,然后10個加上另外的1個就得出結果11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使他們理解和掌握了“湊十”這一計算方法的使用技巧。
小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思維持續(xù)發(fā)展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yǎng),還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利用教具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和抽象思維能力的鍛煉需要大量具體形象的教具的支持才可以進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合適的時機適量開展教具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解答那些關于幾何體組合、分割等抽象難懂的問題。
比如在學完計算正方體與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把棱長為3厘米的兩個正方體拼在一起,組成一個長方體,如何計算它的表面積?這類題目的解答需要學生發(fā)揮空間想象力??紤]到小學生在這方面能力相對欠缺,為引導學生解答,教師必須使用教具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給學生提供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體,進行實物拼裝,教師要在學生拼裝、計算和討論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思考:拼裝形成的長方體在長、寬、高方面與原先正方體的棱長有何關系?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地計算出表面積為(3×2×3+3×2×3+3×3)×2=90(平方厘米)。
由此可見,操作教具的適時運用,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實際問題,在把握事物特征的同時,找出最簡便的計算方法,正確地完成問題的解答。
利用教具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小學生往往對那些新鮮的事物很感興趣,也喜歡接觸和嘗試。因此,教師要多選擇一些特點鮮明突出而又緊密聯(lián)系教材知識、色彩鮮艷的材料作為教具,讓學生去動手操作。以“有余數除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用彩色小棒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先用10根小棒擺正方形,提問學生可以擺幾個?剩余幾根小棒?列出除法算式,并算出剩余小棒數。然后依次拿出11~15根小棒,重復上述操作來進行強化訓練。教師要指導學生規(guī)范、熟練地完成操作,協(xié)調感知和操作動作,鍛煉思維活動,讓學生對余數的定義以及如何產生形成初步認識,邊操作邊思考,理解余數的概念。
再如圓柱和圓錐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知識中的一部分內容,也是學生所面對的難點內容。因為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線面和面體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尤其是對空間進行一刀切之后更加難以想象,所以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做”“學”結合的方式,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空間概念。這種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概括并產生領悟的方法,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利用教具促進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通過自制教具,可以促使學生互相激勵、互相交流,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能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大膽質疑、深入探究,最終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圓錐體的樣子,然后思考怎樣求圓錐的體積?通過教具的應用,學生可以想到用圓錐形的物體來裝沙子或水,這樣就可以通過測量沙子或水的體積來獲得圓錐的體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在合作互助的前提下制定實驗步驟,并交給學生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通過直觀嚴謹的操作與觀察,他們能夠輕松發(fā)現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準確獲得圓錐的體積公式。實踐證明,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不但可以體現合作精神,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3 應用數學教具應把握的原則
教具應用要有科學性 教具是實施教學的重要工具,應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作為目的[2]。為此,教師在應用教具時不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還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之真正服務于課堂。數學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采用的教具應科學合理,能恰到好處地呈現知識本質,給予學生新奇和美妙的感覺,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對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教師在呈現教具時要盡量避免一閃而過,很多學生還未看清楚就匆匆撤掉教具,或者馬上換成其他教具,這樣會讓學生感到目不暇接,無法專心融入課堂,更無法很好地消化與理解。
教具應用要有趣味性 小學生大都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具應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盡可能利用新穎有趣的教具,要考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感受,適當呈現出夸張效果,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珠算時,可以事先準備不同顏色的珠子,用不同顏色的珠子來表示不同位數,這樣不但可以引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而且便于學生記憶,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教具應用要有實用性 數學教具既要美觀漂亮,又要新穎有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便捷實用,能夠起到預期的輔助效果。如果利用簡筆畫或板書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再用教具。因此,必須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準備數學教具,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效果。
4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教具應用環(huán)節(jié),能有效開發(fā)學生的多種能力,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熱情,拓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運用數學教具,充分發(fā)揮教具的優(yōu)勢作用,指導和引導學生走出知識迷霧,探究知識本質,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腦海中形成深刻表象,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佀同艷.運用數學學具 優(yōu)化課堂教學[J].社會心理科學,2009(4):136-137.
[2]王洪良.例談在數學教學中對學具和教具巧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4):21-22.
[3]戴勤章.例談自制教具的設計理念及其實踐創(chuàng)新行為[J].考試:綜合版,2011(6):60-61.
作者:趙海燕,淄博市張店區(qū)南定小學,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