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文娟
摘 要: 本文首先界定語言輸入理論中輸入的概念,進而擬從輸入形式、輸入內容和輸入對象回顧、總結語言輸入理論在中國外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提出輸入理論存在的不足,以期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運用語言輸入理論的成果指導實際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 語言輸入 輸入理論 外語教學
1.引言
語言輸入理論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具有較大影響的理論,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chuàng)建以來已經30多年。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二(外)語習得的本質與規(guī)律。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輸入研究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主要從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角度考察語言習得的基本特征。
我們可以從《朗曼語言教學和應用語言學詞典》中找到輸入的如下定義。所謂語言輸入,是指學生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信息和語言的過程;亦即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直接收到的并能作為其學習對象的語言?!拜斎搿币话阌袝孑斎牒涂陬^輸入兩種形式,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讀、聽、看接收語言信息。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有時對輸入(上述所指)和吸收的語言(intake)作有區(qū)分。吸收的語言是指真正有助于學習者學習的語言,學習者聽到的語言(即輸入的語言)中,有些太快或太難,學習者不能理解,因而在學習中無法運用,即不能成為吸收的語言。
本文擬就語言輸入的形式、內容和對象三個部分對語言輸入理論在中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行綜述。
2.從語言輸入的形式談運用
自從20世紀90年代引進輸入理論以來,我國學者大都致力于該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輸入可以在自然習語環(huán)境下獲得,也可以在非自然習語環(huán)境下獲得,如課堂外語學習。輸入可以以口頭形式出現(xiàn),也可以以書面語形式出現(xiàn)。就我國的外語學習而言:(1)口語形式的輸入多指教師的講授、師生之間的交談、學生之間的交談、學生與外國人之間的交談及電影、電視、錄像中的外國人交談;(2)書面語形式的輸入多指課堂上使用的教材、報刊閱讀資料及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
2.1口語
在外語教學活動中,語言輸入和口語教學存在密切的關系。國內一些學者曾對語言輸入加以補充并認為,最佳語言輸入應該是口頭的、自然的語言。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語言習得與語言輸入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且語言習必須依賴于語言輸入。
張宏武、馮有貴認為,在口語實踐中,若要對語言的最佳輸入展開具體的實踐,則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無須在意習得者的語法和結構錯誤,重點放在交談的話題上,提倡“貴在參與”的精神。因為口頭語具有三大特點,即不完整結構、重復和錯誤的開頭。(2)開發(fā)全新的話題。在輸入語言信息的同時,避開彼此之間熟悉的話題,注入新穎而有趣的知識以刺激對方的思維,并允許學習者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3)最大限度地減少母語的干擾,通過外部語言的渲染使學習者逐步改變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
張翠萍則論述了英語專業(yè)會話課上應該具有的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活動,這兩種活動分別對應會話能力的兩個方面: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張在文章中指出,雖然各校開設的聽力課和閱讀課能對學生的整體語言知識起到補充和強化的作用,但由于閱讀課偏重于書面形式,聽力課上的口語語言不夠系統(tǒng)化,與口語課上的交際活動脫節(jié),因此有必要有計劃地給學生增加一些口語的輸入,以縮短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的時間,并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出。
徐海銘認為,我國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利用課堂講授這一語言輸入的重要形式,增強語言學習效果。徐海銘強調,課堂講授包括口頭輸入和書面輸入,應該成為外語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證明,這一方式是成功的。
2.2聽力
張淑萍從“沉默期”理論出發(fā)探討了聽力訓練在兒童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張認為,根據(jù)兒童年齡特點及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兒童英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聽力”上,以“聽”出正確的語音語調。她認為可以利用當前越來越好的學習環(huán)境,如原版電影、各種語言教學片、豐富的錄音資料、多媒體教學等,幫助兒童“聽”外語。在對劍橋少兒英語一二三級考試中聽力成績好的孩子的詢問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聽力成績好有兩個主要原因:學習英語的時間長,英語語言的輸入量較其他孩子多。
2.3背誦
背誦是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之一,然而,隨著語言理論的發(fā)展,特別是交際法的盛行、考試指揮棒的效應及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目前我國對語言輸入的重視不夠,背誦式輸入幾乎無立足之地。我國一些學者對此展開了探討,認為背誦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應該重新得到重視。
鄧鸝鳴通過論述說明,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完成的,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最佳的語言輸入上。背誦和朗讀能夠強化語言輸入,加深學生對所學語法知識的理解,強化詞匯、句型和固定表達的記憶效果,增強語言積累,從而使其語言輸出規(guī)范化,這種規(guī)范直接體現(xiàn)在寫作和翻譯中。鄧認為,背誦對于克服寫作中的負遷移有很大的意義:背誦輸入可以降低學生的情感焦慮、加強語言的輸入、加強對英語寫作中負遷移的監(jiān)控,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的習得。
董衛(wèi)、付黎旭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背誦式輸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董和付的研究,以非英語專業(yè)的13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測試、回顧和報告,對背誦式輸入得出以下結論:(1)背誦式輸入對學習者掌握短語、寫句子的能力的提高更為明顯。背誦式輸入對詞匯學習的短期效果要強于翻譯。(2)背誦式輸入對學習者掌握詞語用法,即復用式掌握詞匯及寫句子能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3)背誦名人名言、詩歌和課文的部分段落對詞匯學習的促進作用不明顯,但這有助于增強語感,提高口語流利程度,使英語對學生產生親和力,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而整篇課文背誦則更直接地作用于詞匯習得。(4)大部分學生是分部背誦,而且他們認識到如果先理解課文再背誦,做到有口有心,會事半功倍。因而,教師應該將背誦任務安排在課文講解后,以提高效率。
周琳則通過測試、回顧及訪談等方式,證明了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背誦式語言輸入是有效方式之一,有助于解決漢式英語問題,并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詞匯量。
2.4閱讀
輸入分為口頭輸入和書面輸入兩種形式。西方的輸入理論強調的是口頭輸入,而中國的外語學習對輸入理論的運用強調的是閱讀。
胡明揚認為,外國人(例如非英語專業(yè)人士)學外語主要是為了學到先進技術和文化,而先進技術和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書面語料。因此,書面輸入的概率和用途遠遠大于口頭輸入。而且大多數(shù)中國學習者(包括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的口語與閱讀相比,閱讀要好得多。胡明揚等專家還指出,閱讀若達不到一定量(50本~100本英文小說),那口語一定不會有實質性的提高。況且,在現(xiàn)代社會中,知識老化速度非常迅速,外語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不斷地努力接近目的語目標,而這個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通過閱讀實現(xiàn)的??梢?,特別是達到較高階段時,開展閱讀研究,將閱讀納入二語習得范疇是很有必要的。它與口頭輸入結合起來一定會更好地解釋二語習得的速度及最終取得的成果。
杜金榜通過語料庫測試分析了學生的英語寫作錯誤,進而探討了寫作與閱讀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通過閱讀保證足量的語言輸入是加強寫作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章汝雯通過分析閱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綜合作用,指出解決學生英語語言輸出能力太弱的問題之關鍵在于閱讀。
可見閱讀這一語言輸入形式在二語習得中是很重要的。我國當前的國情需要外語學習者通過閱讀,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文化。但是,中國外語學習者的閱讀量增加,而口頭交際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3.從語言輸入的內容談運用
克拉申認為,最佳的語言輸入應該包括四點:(1)可理解的;(2)與學習者相關的;(3)以語法為綱的;(4)大量的。
中國學者文秋芳認為,最佳的語言輸入應該承載文化。這就是說,目的語文化的輸入與語言學習的關系是水乳交融、息息相關的。早在1999年,文秋芳就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這個模式包括跨文化能力,主要是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由此,她強調語言輸入必須蘊含輸入策略和承載文化的重要性。
張翠萍強調外語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人才,并認為會話課上只教會學生外語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同時,學生應該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因此,會話能力不只是說的能力,還包括理解對方話語的能力,恰當?shù)?、適時的反應及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識等。張建議,教師可搜集一些富有口語語言或有關跨文化交際的閱讀和有聲資料,供課堂上使用。
關于輸入策略,文秋芳提出“英語學習策略論”,她認為語言學習策略是成功語言學習的必要前提(包含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合適的輸入交際策略和學習策略的應用會幫助他們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內化吸收(intake)。
4.從語言輸入的對象談運用
輸入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死晏岢銮楦羞^濾假設,認為習得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自信、自我形象和焦慮程度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習得的效果。中國學者王初明認為,影響中國學生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是情感和母語。他認為,提高和改善學習者的自我形象,增大外語接觸量,創(chuàng)造真實自然的交際氛圍,是克服這兩大因素不利影響的重要條件。這就從理論上說明了在中國的外語教學中,輸入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
5.結語
應該肯定,以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為代表的輸入理論,在我國外語教學活動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就其理論本身來說,存在明顯的不足。
在理論上,克拉申的“輸入假說”過于強調輸入的作用,而忽視輸出的作用??死陱娬{,語言輸入的量是語言習得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有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即使不說不寫,也可以學會語言(Krashen,1982;周紅云,2003)。實際上,這忽視學習者是語言主體這一基本事實,而過于強調外部語言輸入的作用。
按照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者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并非被動地接受輸入材料,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接受能力做出選擇性的注意。因此,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首先強調語言輸入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
在實踐上,克拉申的“輸入假說”過分強調交際教學,而忽視語法教學??死暾J為課堂教學應該在交際的情境中進行,強調在交際活動中為語言學習者提供粗調的語言輸入,而非精調的語言輸入。這實際上會導致學習者難以抓住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最終會影響語言學習的速度和質量。
Blacom指出,語法教學使得語言輸入變得更易理解,因為它是系統(tǒng)化地、由淺入深地對語言進行分級處理,從而提高語言輸出的準確性。這一點已經在實際課堂教授中得到了驗證。但是,我們應該承認,過多的語法教學使語言被分解的支離破碎,失去整體感和模糊性,我國過去的外語教學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應該把語法教學與交際教學結合起來,不可偏廢,而克拉申的“輸入理論”其本身就存在著這樣的嚴重的不足。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深入探討語言輸入理論在中國外語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得出以下結論,即我們必須辯證地合理地引進國外二語習得理論,以運用到我國外語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Richards, Jack C.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程利英.Krashen的“輸入假說”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83-84.
[3]杜金榜.從學生英語寫作錯誤看寫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3):43-47.
[4]鄧鸝鳴.注重英語輸入克服英語寫作中的負遷移[J].外語教學,2001(7):42-44.
[5]董衛(wèi),付黎旭.背誦式語言輸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界,2003(4):56-59.
[6]徐海銘.語言輸入理論與外語學習[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4):7-13.
[7]楊黨玲,李民權.對輸入理論的探討——輸入、互動與二語習得之關系[J].外語界,2004(1):69-73.
[8]張翠萍.從口頭語言交際的實質談英語會話課語言“輸入”與“輸出”[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37-41.
[9]張淑萍.談兒童英語學習中的“沉默期”[J].山東外語學報,2001(1):85-87.
[10]張宏武,馮有貴.最佳語言輸入和口語教學.外語教學,1999(2):76-79.
[11]章汝雯.關于語言的輸入與輸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2):40-43.
[12]周琳.背誦課文與大學EFL教學的相關性[J].山地農業(yè)生報,2005,24(3):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