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福
(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林啟福
(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福建 三明 365000)
針對當前小學德育活動缺乏層次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的現狀,可以采用“德育活動課程化”的策略:對德育活動課程進行頂層設計;整體架構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建立德育活動課程評價體系。
德育活動;課程化;校本課程;實效性
活動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兒童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品格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不斷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的。在當今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學校管理者,應當不斷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前,小學德育活動大多主題鮮明,形式豐富,但是存在活動目標抽象化、活動內容成人化、活動過程形式化、活動評價單一化的現象,缺乏層次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導致“負教育現象”或“零效果現象”,弱化了德育活動的成效。
(一)負教育現象。指德育成效與德育目標背道而馳,產生了“負效應”。如每周一舉行的升國旗儀式,本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常規(guī)活動,但是隨著國旗下訓話模式的展開,學生把升國旗、唱國歌當作一種機械重復的活動,疲于應付,甚至躁動不安,失去了對國旗的敬畏,升旗儀式的神圣與莊嚴不復存在,甚至產生嚴重的排斥和抵觸心理。
(二)零效果現象。如學校舉辦春游、秋游活動,目的在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和環(huán)保教育。而通過調查,學生的興奮點在于不用坐在教室里上課,沒有家庭作業(yè),可以買零食吃;教師和家長的關注點則在于學生的安全。活動目標沒有達成,效果令人失望。
面對德育活動高耗低效的現狀,作為管理者不得不思考:德育活動的視點應聚焦在何處?如何找到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學校管理者的課程教學領導力已經上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读x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提出,校長應具備有效統(tǒng)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課程的能力。[1]課程是學校文化的象征,是學校品牌建設的載體,是校本教研成果的展示,也是育人目標有效落實的保證??梢园训掠顒釉O計成校本德育課程,采用“德育活動課程化”的理念提升活動實效。
什么是德育課程化呢?就是在明確國家教育目標、學校德育目標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建立三級德育課程和評價體系。[2]將碎片化的德育活動設計成校本課程,進行課程開發(fā)的頂層設計、綱目并舉,既有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組織與實施及課程評價,還有師資、課時、活動場地、經費、制度及教學管理的保障,形成完整的、穩(wěn)定的體系架構,有效地克服了德育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確保活動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共同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設計,構建促進學生品格成長發(fā)展的開放性、立體化的德育課程體系,較好地彌補了德育學科課程之外學校德育課程的空白。
推行“德育活動課程化”的策略,前文例舉的升旗儀式,就可以設計為一門校本課程。課程目標設定為:一是落實升旗制度,規(guī)范升旗儀式;二是升旗儀式每周一主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是通過升旗儀式,展示班級風采,表彰學生身邊的榜樣,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和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意識。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升旗儀式不再套路化和模式化,少先隊開展主持人、升旗手、護旗手、小攝影師、小記者等崗位的公開競選活動,進行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培訓;開展“升旗中隊”的評選活動,展示班級風采,加強集體凝聚力;組建“國歌領唱團”,帶領全校師生唱出國歌的氣勢;開展“身邊的榜樣”頒獎儀式,受表彰的師生走紅地毯,校領導致頒獎詞……通過學校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報道每周的升旗儀式,以點贊、轉發(fā)、評論等方式進行課程評價。升旗儀式以課程的形式開展,有效地達成了“形式上吸引人”“內容上教育人”的效果。
將長期游離于課程之外的德育活動納入校本課程體系,教師和學生不再為活動而活動,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不斷豐富德育內容,實現德育方式的轉型,建構起基于活動的德育校本課程,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一)德育活動課程的頂層設計
對德育校本活動課程進行頂層設計,是提綱挈領的課程建設的科學思路。
1.德育活動課程理念與辦學理念相吻合
課程是一所學校的立足之本,只有依托課程,才能真正讓辦學理念“落地生根”,彰顯學校特色,形成學校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辦學理念的引領。如:三明學院附小提出“福澤教育”辦學主張,著眼于“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緊扣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不斷探索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品行教育的有效情境體驗活動,自主開發(fā)設計了“幸福七色花”年級特色活動課程,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六年中,每一學年至少經歷一項刻骨銘心的活動課程,引導學生感受幸福、體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分享幸福、傳遞幸福和奉獻幸福。
2.德育課程目標與培養(yǎng)目標相融合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課程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學校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因此,德育課程目標須與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一致,只有兩者的一致,課程才有了方向,目標才有了實現的可能。當課程具備了這樣的文化特性,當每項管理以課程的角度入手,學校文化的靈魂也就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
3.德育活動課程特色與學校特色相結合
以課程為支撐,研究與開發(fā)校本化的特色課程,是學校形成特色文化的有效方式。如:三明學院附小“福澤教育”倡導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開展小學生“快樂學習,幸福成長”情境體驗式教育,“幸福七色花”年級特色活動課程成功地將德育校本課程與學校特色相結合,不但強調個體的積極參與和內心體驗,而且注重集體活動中的互相感染、互相教育,課程貫穿于小學教育的整個學段。
(二)整體架構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
1.開發(fā)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課程
小學階段,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就是養(yǎng)成教育,重視良好習慣培養(yǎng),是為學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工程。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往往沒有形成體系,沒有形成合力,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好習慣教育課程化正是養(yǎng)成教育的最好載體。如:學校開發(fā)了分層序列化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課程,在整合各年級教師智慧的基礎上,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遞進順序,探索推進每個年級2個學習習慣和2個生活習慣6個年級24個好習慣培養(yǎng)序列。學校制訂課程綱要,編寫《好習慣成就學生幸福人生》校本教材,開展教師培訓,嚴格進行教學管理,突出了課程的生活性、全面性、實踐性和活動性。
2.開發(fā)班、隊活動課程
班、隊活動課是小學德育不可或缺的陣地之一,雖然被列入課程表,卻是一門“三無”課程,無課程標準、無教材、無課程評價。正因為如此,班、隊活動課隨意性大,常常被學科教學擠占,或者班主任將其上成了批評會、思想教育會,大大削弱了班隊活動課的育人功能。應充分發(fā)揮年段長和班主任的作用,集眾人智慧,開發(fā)年級班隊活動課程,促進班隊活動課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如學?!疤焯煜蛏稀敝嘘犻_發(fā)了“烹飪課程”,從四年級起,每周五下午最后一節(jié)班隊活動課上“烹飪課”,以飲食文化欣賞課和烹飪操作課為主,還包括美食品嘗、課后器具整理及衛(wèi)生清潔等。授課教師由班主任和家長志愿者擔任。為了檢驗該課程實施的成效,該中隊每學期開展一次“廚王爭霸賽”,方案的制訂、活動的前期準備、廚師評選都由學生和家委會成員共同完成;洗菜、切菜、調味、裝盤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3.開發(fā)社會實踐活動課程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讓社會實踐不走過場的最好方式就是形成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培養(yǎng)學生融入社會的意識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如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資源開發(fā)實踐活動課程,“軍校合作”,即借助武警支隊、消防支隊的力量開設“我是小軍人”課程;“館校合作”,與圖書館、藝術館、科藝館、博物館合作,開發(fā)藝術、民俗、科技活動課程等;“企校合作”,即帶領學生走進大型國企、私企,開發(fā)動手操作類課程。再如三明學院附小開發(fā)了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做到“七有”,即有目標、有主題、有方案、有布置、有落實、有評比、有展示。課程目標設定為:一是培養(yǎng)學生融入集體生活的情商;二是磨煉學生意志,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的逆商,三是引導學生形成樹立理想、信念的志商;四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理安排生活、購物、旅行的財商;五是培養(yǎng)具有公民素養(yǎng),有崇高道德品質的有德商的現代公民。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建議的指引下,學生自發(fā)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分隊,深入工廠、農村、社區(qū)、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少年宮、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等開展實踐活動。
4.開發(fā)校園節(jié)日文化課程
學校特有的“節(jié)日”意義非凡。開發(fā)校園節(jié)日文化課程,是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三月社會責任擔當月,四月讀書節(jié),五月藝術節(jié),六月童玩節(jié),九月感恩節(jié),十月科技節(jié),十一月體育節(jié),十二月英語節(jié),緊扣“校園節(jié)日文化”打造德育活動課程,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度與參與度,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5.開發(fā)家校合作課程
我們要挖掘資源,建立完善的家校聯(lián)動網絡,形成合力。[3]家長來自各個不同的行業(yè),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長,開發(fā)家校合作課程,有利于拓寬教育渠道,創(chuàng)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平臺,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秀家長的示范引領作用。如:學校開設“家長百家講壇”課程,家長走進課堂,擔任教師,借助職業(yè)優(yōu)勢,或講家鄉(xiāng)美,或支安全招,或講理財小竅門,或做小制作,或開展心理團體游戲……新鮮的課堂,新鮮的面孔,新鮮的知識文化大餐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成長體驗,較好地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豐富了學校的德育活動課程。
(三)建立德育活動課程評價體系
1.把德育活動課程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定
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注重“過程性”評價,把學生參加活動課程的作品、筆記、照片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存入成長記錄冊;設計評價量表,從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陳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設計評價指標,指標具體化,通過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和家長評,力求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評價,提高德育活動課程評價的準確度和公正性。
2.把德育課程評價納入教師績效考核
倡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將教師開發(fā)與實施德育活動課程的情況與年度考核掛鉤,著重從教師的開發(fā)課程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德育課程目標達成度及總結反思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評優(yōu)、評先相結合,與績效考核相結合。
德育活動課程化,建立起對學生道德發(fā)展具有穩(wěn)定性、針對性、層次性和整體性的課程體系,才能確保德育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才能建立德育活動長效機制,才能不斷提升育人的實效性。
[1]歐陽芬,屈智.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與專業(yè)發(fā)展[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
[2]李天舒.德育課程化淺析[J].遼寧教育,2014(16).
[3]楚紅麗.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