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闊
(青島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山東 青島 266061)
?
從多元視角淺析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局限性
宋 闊
(青島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山東 青島 266061)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界引起了長期爭辯,本文從翻譯的意、形、音三個視角對功能對等理論的局限性進行了分析及闡述。
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局限性
奈達的翻譯理論是我國最早引進的翻譯理論之一,這讓我國翻譯學(xué)者接觸到了西方翻譯理論系統(tǒng),同時也引發(fā)了翻譯學(xué)者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研究熱潮。奈達理論的核心就是“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這一理論給中國翻譯界帶來了新鮮元素,使中國翻譯研究煥發(fā)了新的活力。然而翻譯作為一種復(fù)雜的跨文化工作,涵蓋文學(xué)、文化、歷史、社會、政治等多眾多層面,任何理論也不能做到完美,“功能對等”也不例外。本文從意、形、音三個視角對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局限性進行了分析闡述,希望能指導(dǎo)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避免進入誤區(qū),力圖對翻譯研究做出貢獻。
自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翻譯學(xué)領(lǐng)域開始向理論化發(fā)展,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奈達是美國是著名的翻譯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并且是當代翻譯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Eugene A.Nida,2004)。著名翻譯理論家葉子南認為,“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對等”(葉子南,2001)。即在進行翻譯時,不是要追求字面上的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要保證譯文跟源語的語義和風(fēng)格相同。
奈達認為,翻譯中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譯者應(yīng)重視原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意義,而不僅僅是文字形式上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在奈達看來,讀者的反應(yīng)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最能反映譯文的效果。當然,這要通過將兩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讀者對原文和譯文的反應(yīng)進行對比才能得出結(jié)果。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實際上就是使用一切方法翻譯原文,使譯語讀者能夠在讀譯文時,收獲與原文所要表達語境相同的感受和信息。
(一)意視角
意,即意義,功能對等最為注重意義的一致性。譯文和原文地一致性,就是譯文文本在意義和功能上與原文文本相同(呂俊,2002)。通俗地講,就是譯語接受者對譯文所含信息的理解和感受應(yīng)與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感受大致相同。兩種語言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基于這一點,功能對等要求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要試圖在目標語中尋找源語言的等效詞,如漢語中的“一箭雙雕”,在英語中的等效詞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再如英語中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在漢語的等效詞為“殊途同歸”。
文化可能有類似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以“一箭雙雕”為例,譯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是較為合理的,但在特殊語境中,如軍事中一個行動取得兩個戰(zhàn)果,或商場上取得高額收益,這個“雕”字是可以對大的成果形成比喻,在漢語源語言讀者思維中起到隱含的突出和強調(diào)作用,然而 “bird”一詞卻難以達到這種效果。再如一句英語諺語“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漢語中也有一句俗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兩者都可表示一種情況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而成,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這兩者可以作為等效詞進行互譯。然而對英語讀者而言,看到這樣一句話會在他們潛意識中聯(lián)想到羅馬帝國歷經(jīng)300年戰(zhàn)爭與發(fā)展后的輝煌與強盛,而漢語目標語讀者的反應(yīng)與之不可能完全相同。從這里可以看出,功能對等理論的局限就在于其在傳遞意義的同時,會造成源語言隱藏功能的弱化或缺失。
(二)形視角
形,即形式。功能對等理論指出,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意義最為重要的,意義的準確傳達,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這一原則在翻譯實踐中擁有絕對的領(lǐng)導(dǎo)地位,是譯者最為有力的理論依據(jù)。然而,任何真理都不絕對,在特定條件下,該原則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中國古詩詞翻譯。中國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其特殊性不僅在于其意,更在于其形。若依照功能對等理論,僅對中國古詩詞進行意義轉(zhuǎn)述,必然使其在目標語中的功能大打折扣。若將中國詩詞譯為英語環(huán)境中的詩體形式,需對詩詞中所含意象找到譯語文化等效物,中國詩詞中也多含地點,這也難以在英文詩體中體現(xiàn)。況且,理論服務(wù)于實踐,譯者過多考慮形式難免徒增負擔(dān),必然遵循意義為主原則。即便有譯者能成功以英文詩體呈現(xiàn)中國詩詞翻譯,但其局限性依然存在。中國詩詞是古代人的智慧,有一定的歷史影響,對詩詞的使用不僅能夠增加文采,同時也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歷史及文學(xué)素養(yǎng),會讓作者同讀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就這一點而言,即便是成功的英文詩體譯文,也難以達到。
(三)音視角
音,即聲音。聲音是最原始的語言,文字只是記錄聲音的符號。在翻譯實踐中,音譯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比如人名的翻譯,以及廣告翻譯中產(chǎn)品名稱的翻譯。父母在給孩子起名時,往往選用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以表達對孩子的期望,或?qū)σ酝录募o念,如Jessica來自希伯來語,是財富的意思,Amanda來自拉丁語,是愛的意思,而我們譯為漢語是“杰西卡”和“阿曼達”。再如我們所熟知的化妝品品牌“美寶蓮”,其英文是Maybelline,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名字是由其發(fā)明者美國化學(xué)家威廉姆斯的妹妹的名字Maybe以及Vaseline(凡士林)的后半部分組成的。在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下,Maybelline具有紀念意義,“美寶蓮”三個字只是在音似前提下選取的比較貼近其商品屬性的詞語。如果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譯者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譯文來在漢語中實現(xiàn)其功能對等。由此可見在音譯視角下,功能對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功能對等理論提出以來,其對翻譯界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筆者在詞所列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局限性并非對該理論持質(zhì)疑態(tài)度,也并非否定其作用。相反,筆者認為功能對等理論確實堪稱翻譯實踐的標桿。只不過,不管何種理論,都會經(jīng)過相同的發(fā)展歷程,即都要經(jīng)過不斷闡述、解釋并走向成熟、完善的歷程,“功能對等”理論作為一種基礎(chǔ)理論也不例外。而且,翻譯工作分門別類內(nèi)容繁雜,涉及范圍太過龐大,很難有一種理論能做到完美。功能對等理論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其自提出以來在翻譯工作中的廣泛運用像我們表明,其實用地位難以撼動。筆者在此所提出的幾點局限性,只為能幫助譯者在以后的翻譯實踐中提供參考作用,對翻譯研究做出貢獻。
[1]Eugene A.Nida.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6.
[2]呂俊.2002.翻譯研究:從文本理論到權(quán)力話語[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
[3]葉子南.2001.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53.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esented by Eugene A.Nida,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has aroused ongoing debates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labor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from perspective of meaning, form and sound of translati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limitation
宋闊(1991-),男, 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