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薪
(福州市烏山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1)
運用國畫語言 表達“美”的人文情感
王 薪
(福州市烏山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國畫開始走進小學美術課堂。在國畫教學中,讓學生會畫中國畫,掌握筆墨技法,感知國畫語言并運用國畫語言準確表達對“美”的理解,書寫美的情感,是小學美術教師在國畫課堂上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國畫語言;思想情感;嘗試;觀察;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活躍,在國畫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引領、觀察生活、融入體驗、拓展延伸等手段,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國畫學習中體會筆墨情趣、感知國畫語言,提高學生的繪畫技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運用國畫語言表現(xiàn)“美”的思想感情。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使課堂沒有動力,沒有創(chuàng)新;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學會思考,大膽嘗試。國畫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引領,能夠讓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之中。
在《向齊白石學畫蔬果》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引領學生大膽思考、勇于嘗試創(chuàng)新的。首先,引領學生欣賞了齊白石的果蔬作品,在作品欣賞中,要求學生考慮以下問題:“齊白石筆下的蔬菜和水果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他筆下的果蔬在表現(xiàn)時主要用了哪些主要的筆墨技法?你能夠為老師展示一下嗎?”學生通過作品欣賞、討論:“齊白石的作品看起來清新脫俗、雅俗共賞,從他的筆下能夠感覺到畫家對生活的熱愛。齊白石用中鋒表現(xiàn)出櫻桃的基本形狀,用濃墨勾畫出炳和果臍,整幅作品墨色富于變化,通過墨色的濃淡表現(xiàn)出了櫻桃的晶瑩剔透?!睂W生通過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大膽拿起手中的畫筆,嘗試瓜果蔬菜的創(chuàng)作。剛開始時,學生畫櫻桃用大紅的顏色,結果一片大紅堆積在一起,沒有什么色彩的變化。后來教師引導學生觀摩櫻桃在光線下的細微變化,再參考并且細細品味齊白石的作品,揣摩水果蔬菜在表現(xiàn)時的細微的色彩變化。在不斷的觀察—比較—欣賞—再觀察—嘗試—對比后,學生學會了用類似色來表現(xiàn)櫻桃,大膽地選擇了大紅、胭脂、曙紅等色彩進行嘗試和表現(xiàn)。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實踐,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先蘸淺色再蘸深色在筆尖按,這樣水果的立體感就出來了,而且還顯得圓潤飽滿……經過了一次次的失敗,學生終于體驗到了成功的不易,也體會到了作畫的樂趣,這種體驗是珍貴而有效的。從水果的描繪到蔬菜的表現(xiàn),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但是方法卻是可以借鑒的。在這樣的學習體驗中,學生也逐漸懂得了國畫創(chuàng)作過程之不易,繪畫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
國畫課上,教師通過問題引領,讓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主動探究繪畫技法,感知國畫的繪畫語言。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大膽摸索、勇于嘗試,通過不同的運筆方式和墨的干濕濃淡變化體會了國畫中的筆墨韻味,感受到了國畫語言的神奇,培養(yǎng)了審美情趣。
任何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誕生都離不開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學會觀察,才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才能創(chuàng)作出精彩的美術作品。在國畫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獲得美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運用掌握的國畫技法創(chuàng)作出富有個性的繪畫作品,表達“美”的思想感情。
在《水墨畫魚》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了齊白石的水墨作品《連年有余》,同時也欣賞了學生同齡人的關于《魚》的水墨作品,讓學生了解了魚的表現(xiàn)方法后,再讓學生觀察錦鯉和其他魚的基本特征,描繪魚在水中靜止和游動的場景。學生通過觀察說出魚的基本特征:“魚的結構分為頭部、軀干和尾部;頭上的嘴是弧形,眼睛又圓又亮,魚鰓一張一合的,像半圓形;魚身上的背鰭、胸鰭、腹鰭、尾鰭都非常漂亮,身上布滿了鱗片。魚兒在水中靜止時它的身子筆直,游動時動作優(yōu)美?!睂W生還結合各自搜集的魚的資料,展開討論,發(fā)現(xiàn)魚的品種豐富:光是供人觀賞的魚就有草種、文種、龍種、蛋種和龍背種五大類。魚的形態(tài)各異,有點眼睛巨大無比,比如水泡眼;有的尾巴舒展時如水中盛開的花朵,比如土佐金……學生經過討論觀察對比,對魚的認識無形中加深了不少,對畫魚的熱情也隨之高漲。這對后續(xù)的國畫表現(xiàn)是很有利的,只有對觀察對象了解了,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隨后回到教室讓學生根據觀察和體會,并結合魚的圖片資料,進一步地抓住魚的特征進行夸張表現(xiàn),用水墨畫表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魚。或濃或淡、或深或淺、或疏或密、或高或低、或大或小……通過單只魚的觀察表現(xiàn)到多只魚的疏密變化,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回到局部,不斷地嘗試、對比、添加、取舍……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從課堂到課外,再從課外回歸課堂,學生的作品一次次得到了提升,感受也日益加強。這種體驗對畫者來說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學生通過觀察,感知了魚的美感與靈動,在繪畫中表現(xiàn)大膽、出色,水墨作品也富于個性。學生真正從體驗中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和探索的美妙!
在國畫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生活,能夠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知能力。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抓住生活中美的、精彩的、打動心弦的事物和景色,通過大膽的夸張、取舍,創(chuàng)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國畫作品,展示自己的繪畫個性。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沒有親身體驗就不能創(chuàng)作出動人心弦的藝術作品,國畫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在國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充分利用感官,感受物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高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表現(xiàn)能力,在繪畫中融入體驗,描繪出直抵心靈的國畫作品。
在《潑墨山水》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分別出示了普通山水畫作品和潑墨山水畫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欣賞,說出對潑墨山水畫的感覺。學生通過比較觀察后說出:“普通山水畫俊秀、輕靈;潑墨山水畫給人氣韻生動、墨色淋漓的感覺?!彪S后組織學生進行潑墨游戲,體驗、觀察墨色的變化和效果。于是學生將水墨大片地灑在宣紙上,剛開始時縮手縮腳,不敢出手,后來在教師的示范和鼓勵下,學生大膽嘗試,隨著墨色的流動產生的特殊肌理效果,進而進行現(xiàn)象、添加及深入的描繪。在這個游戲中學生通過潑墨的體驗總結出:“大片的墨色可以同時有干、濕、濃、淡的變化。潑墨的感覺酣暢淋漓,隨意性很強,自然的水墨流動韻味給人的感覺很美?!弊詈?,通過視頻又讓學生體驗了國畫大家張大千的潑墨方法和技法,通過觀察體驗,學生對潑墨山水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深刻立體。在作品完成中,學生的創(chuàng)作直接表達了內心的審美。
在國畫課中,讓學生將對生活的體驗、對事物的認知融入到國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審美潛力,調動學生國畫創(chuàng)作的欲望。在國畫學習中,通過積極的探討和溝通,學生將自己對國畫的體驗表達出來,提高了審美能力,促進了對國畫的表現(xiàn)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平臺感知國畫的獨特美,應當讓學生多觀察、多寫生、多練習、勤思考。將所見所聞所思相互結合,學習優(yōu)秀的國畫作品,感受大師作品的精彩,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開拓學生的視野。美術教育不應是單項的教育,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投入。不要局限于現(xiàn)有的課堂40分鐘,必要的時候可以開設相應的欣賞講座,可以走進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導師,能給學生最直接的感受,最真的美與感動;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美術館、博物館……零距離感受真跡,與藝術大師悄悄對話。只有營造了美的氛圍,沉浸在美的世界里,才能有切身體會。
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問題意識,這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終身受益。蘇聯(lián)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要想獲得一種見解,首先就需要自己的實踐?!庇纱丝梢?,實踐—觀察—感知—體驗—探究,只有不斷拓展,汲取養(yǎng)分,才能獲得豐富的內心世界。
小學生心思單純、純凈,對事物有著獨特的感受力,其形象思維、空間觀念和想象力都十分奇特。在國畫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實踐體驗等形式掌握國畫的筆墨技法,了解國畫的情感表達,讓學生運用國畫語言創(chuàng)作出符合自身感性體驗、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水墨作品,表達“美”的思想情感。
[1]巴雪峰.淺談中國畫教學中筆墨技法的運用[J].河南教育,2013(1).
[2]孟萌.淺談中國畫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10(18).
(責任編輯: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