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琪
【摘要】魯迅的《藥》采用雙向線索描寫了夏瑜之死與華小栓的悲劇,本文主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魯迅《藥》中的悲劇性。
【關(guān)鍵詞】魯迅;《藥》;悲劇性
魯迅是啟蒙者,也是啟蒙者的先驅(qū),他為中國改革的先驅(qū)者吶喊,揭示出看客世界里最悲痛的一種悲劇?!端帯繁憩F(xiàn)了魯迅的兩種思想精神,一種是對國民性絕望的認(rèn)識,一種是對絕望的國民性啟蒙的殉道精神。這兩種精神都來源于魯迅童年嚴(yán)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所產(chǎn)生的童年情結(jié),在他生命成長的最深處,他不能反抗,也不能盡情的發(fā)泄自己的憤怒與怨怒?!端帯分械娜宋铩⒔Y(jié)構(gòu)與意象情景都是魯迅潛意識的產(chǎn)物,在文中用語言勾畫中人的愚昧、無知與丑惡,毫不掩飾的暴露這些壓抑著他精神的東西,將他在童年所受到的污蔑、歧視以及壓抑的精神宣泄于作品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釋放,內(nèi)心得到療救。
一、看客的悲劇性
小說在開始就寫到華老栓買藥的場景,沾著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人血饅頭”成為了治病的藥,幾個人從他面前走過,像餓了很久的人突然見到食物一般,閃現(xiàn)出一種攫取的目光,三三兩兩的人如鬼般的在那里徘徊,這種恐懼的目光,讓人感覺到快要被噬骨的感覺。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在一些被拆遷的現(xiàn)場,被車撞的現(xiàn)場,也存在著一群看客的目光,面對一個生命被殺害的現(xiàn)場,沒有底線,保持著作為一個看客的心態(tài)。
二、病入膏肓的思想
《藥》的第二部分寫了華小栓病怏怏的吃藥,這是一個真正的快要死去的生命,沾著鮮血的饅頭不能將他的肉體治療好,但是一心想著“十家單傳”家族香火的愚鈍頑固的,病入膏肓的思想?yún)s依舊可悲的相信著這副藥能治好華小栓。在這些看客圈里,有二十多歲的青年,有一些受過啟蒙思想的人,構(gòu)成了一把無聲無息的令人窒息的殺人網(wǎng)絡(luò),在這個網(wǎng)絡(luò)中某個作為啟蒙者的個體不僅會使自身的理想被消磨,最后消磨至盡,反而會使自身被當(dāng)作另類“瘋子”來看待,接下來的就是被排斥,被誣蔑,被歧視,成為看客飯后的談資,成為了流言的種子。這種病態(tài)的心理,寒冷噬骨的目光與殘忍的麻木使得啟蒙的路變得艱難危險。墳場的相遇是《藥》這部小說的結(jié)局,在看客的世界里,一個崇高生命的死去不過就是一個瘋子的死去,他母親在最后感覺到了自己的羞愧,這是多么的悲哀。周遭的黑暗,使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健康力量的存在,一股健康的力量被周遭的黑暗掩蓋,我們能看到的是一些為了不同利益在一起互相廝殺,互相打罵的人的存在。
三、缺乏信仰的悲哀
魯迅先生的呼吸是沉重的,他在絕望的現(xiàn)實中仍然不憚于做一個真正的猛士,在孤獨寂寞的社會中奔跑。對于青年,他仍然保持肯定,處處保持一種不悲觀,不絕望的心態(tài),給予正能量的誘導(dǎo),努力的向前走。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寫到華夏的兩位母親對于紅白花圈的反應(yīng),當(dāng)夏瑜的媽媽看到花圈的時候,幾乎是崩潰的,有人在紀(jì)念她作為一個被處死的“瘋子”的兒子。然而當(dāng)華小栓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的墳?zāi)古c其他的墳?zāi)箖H僅開著零零星星的小花的時候,內(nèi)心卻感到不足和空虛,對于花小栓的母親來說,這是多大的一種悲劇,多大的一種諷刺。一個有價值的生命與無價值的生命在死亡之后還有有所不同的,有價值的生命死亡值得人們?nèi)ゼo(jì)念,不管這個生命在世的時候受到了多大的艱難。在當(dāng)代我們會常??吹胶芏啻髮W(xué)生下水救人,路邊常常會站著很多看客,一些人在大冬天不怕寒冷挺生而出,當(dāng)結(jié)局不好的時候看客們會把挺生而出的人看作一個瘋子,不明白他為什么要犧牲自己去救別的性命。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當(dāng)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一樣的,隨著自己成長,有的人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有價值,有的人的生命卻變得毫無價值。這種悲哀正如魯迅《藥》這部小說里的悲哀,在這部啟蒙的悲劇小說里,對悲劇有著深深的反省,魯迅先生把國民性作為主題進(jìn)行創(chuàng)作,殘忍的看客情節(jié),啟蒙對象吃掉啟蒙者的悲劇說明了國民性深層次的問題,對于現(xiàn)世的功名與實惠看的格外的重要。一個缺乏堅定信仰的民族,高舉道德的旗幟,不敬畏來世。
《藥》具有多種比擬性的意義,“人血饅頭”治病的情結(jié),比擬了人與人之間“吃與被吃”的意象;夏瑜的犧牲比擬了“看與被看”的意象;把中醫(yī)上的迷信、荒唐以及害人比擬為中國非人性化的文化。在魯迅的童年時期,父親死于中醫(yī),國民麻木冷酷、不可救藥的思想,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腦海里。夏瑜的血喚不醒沉睡的國人,冥頑不化的思想,在小說中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烏鴉象征著夏瑜這樣的啟蒙者的殉道精神,同時又比擬著魯迅童年情結(jié)中被壓抑的愿望,在這里有魯迅對大眾的失望與絕望,烏鴉張開翅膀,向遠(yuǎn)方飛去比擬著對于社會人性的向往與期忘。
【參考文獻(xiàn)】
[1] 衛(wèi) 萍. 淺談魯迅小說中的悲哀與絕望對當(dāng)代青年的影響[J]. 語文天地: 理論綜合, 2013(09).
[2] 羅文香. 魯迅小說研究之新探究——評《魯迅小說的跨藝術(shù)研究》[J]. 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03).
[3] 丁海波, 逄增玉. 魯迅小說的病態(tài)“文化人”群像[J]. 東北師大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