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百慧
1963年1月22日,法國和德國簽訂了《法蘭西共和國和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關于法德合作的條約》(以下簡稱《法德條約》),規(guī)定兩國在外交政策、國防、教育和青年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并規(guī)劃了具體的合作機制。①《法德條約》的全文,見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63-1965)》,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9頁-13頁。從條約內容來看,《法德條約》無疑是反映法德友好關系的重要文獻。然而,自條約簽訂后,雖然法德貿易額仍穩(wěn)步上升,但由于兩國在對美關系、英國加入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多邊核力量等問題上沖突不斷,法德關系出現(xiàn)了“政冷經(jīng)熱”的新局面。②對法德政治關系變化的考察,可參見Donald J.Puchala,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Franco-German Relations, 1954-196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4, No.2 (Spring, 1970), pp.183-208。該文第195頁,以圖示描述了法德政治關系變化曲線,由該圖看,兩國政治關系自1962年底后出現(xiàn)直線下滑趨勢。在解釋法德關系的這種轉變時,已有論著注意到了美國這個重要外因的作用,認為美國對《法德條約》的干涉是法德關系惡化的重要原因③如Frank A.Mayer, “Adenauer and Kennedy: An Era of Distrust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 German Studies Review,Vol.17, No.1 (Feb.,1994), pp.83-104; Jeffrey Glen Giauque, Grand Designs and Visions of Unity: the Atlantic Powers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1955-1963,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2, pp.196-223。。但這些著作對美國政府決策過程及實施的討論并不充分,也沒有把美國對《法德條約》的應對與肯尼迪的歐洲政策聯(lián)系起來,而這些恰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一
1962年7月,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著名的費城獨立日演說中,提出了要構建所謂美歐平等的“大西洋伙伴關系”(the Atlantic Partnership)。①Kennedy's Address at Independence Hall, Philadelphia, July 4, 1962, in PPPUS,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這一聲明,經(jīng)常被學者視作肯尼迪的歐洲政策“宏偉計劃”(Grand Design)形成的標志。不過,這次演說提及歐洲的部分并不多,也并未提及“宏偉計劃”一詞。根據(jù)肯尼迪政府的外交實踐,其對歐的“宏偉計劃”主要包括:政治上表面平等但實際上要以美國為主導的“大西洋伙伴關系”;經(jīng)濟上建立跨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區(qū),削減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中的對美歧視傾向,降低歐洲各國貿易壁壘;軍事上在繼續(xù)主導北約領導權的基礎上,通過多邊核力量計劃,整合并控制歐洲國家已有核力量,同時安撫歐洲無核國家;支持英國加入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和政治聯(lián)盟磋商,借助美英特殊關系強化對歐洲的領導??夏岬险畬Ψǖ潞献鞯恼撸瑥膶儆凇昂陚ビ媱潯?,即法德和解與合作要在大西洋聯(lián)盟的框架內,要置于美國的影響和控制下、服務于美國的冷戰(zhàn)戰(zhàn)略??夏岬险倪@些政策,同其前兩任政府并無實質不同。
戰(zhàn)后初年已開始和解的法德兩國,到肯尼迪政府中期已醞釀簽訂某種友好協(xié)定。從法國來講,戴高樂要建設法國領導下的歐洲,必須借重德國的力量;從德國來講,無論是要擴大影響,還是要謀求統(tǒng)一,都需要法國支持。法德兩國要求和解的輿論為協(xié)定簽訂打下了基礎,而大西洋聯(lián)盟領導人的個人關系則推動著法德形成某種排他性的協(xié)定:阿登納與肯尼迪私交很差,但與戴高樂的關系卻比較融洽。在國內,以阿登納為代表的親法的“歐洲派”比較孤立,阿登納和戴高樂希望能用某種“君子協(xié)定”,約束后來者沿著二人發(fā)展的法德友好道路走下去。
美國政府一直密切關注著法德關系的進展。在1962年9月戴高樂訪德、法德開始商談某種協(xié)定后,美國國務卿臘斯克(Dean Rusk)向法國駐美大使阿爾方(HervéAlphand)表示,美國希望法德取得諒解與一致,但如果嘗試構建某種法德軸心,或以北約和大西洋共同體為代價的諒解,美國無疑會不安。②U.S.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hereafter cited as FRUS), 1961-1963, V.15,Washington D.C., USGPO, 1994, pp.311-312.這一不安當然馬上為法國大使所緩解,不久又為訪問美國的德國副總理艾哈德(Ludwig Erhard)所消除,后者對美國人說,法德諒解是歐洲政策的關鍵,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形成某種軸心或小集團;而且德國繼續(xù)支持英國全面加入歐洲一體化,既包括政治聯(lián)盟,也包括經(jīng)濟共同體。③U.S.Department of State ed., FRUS, 1961-1963, V.13, Washington D.C., USGPO, 1994, pp.116-121.因此,盡管美國駐法國大使館警告國務院,法德機制化雙邊磋商存在著危險④Air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Franc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A-1416, December 12, 1962, George C.Herring ed., The John F.Kennedy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Western Europe, First Supplement(hereafter cited as JFK, NSF, WE-S)(Microfilm), Bethesda, MD: UPA, 2009, Reel 8, pp.587-588.,但國務院高層的擔憂已大為下降。1962年11月,臘斯克甚至向來訪的阿登納表示,既然美英之間有特殊關系,美國也不反對法德之間有類似安排。⑤Frank A.Mayer, Adenauer and Kennedy: A Study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 1961-1963,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96, p.90.
1962年底,美國對歐“宏偉計劃”在兩方面極力推展。一是英國加入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問題。英國自1961年7月底表示可遵守《羅馬條約》,11月就加入問題在布魯塞爾進行正式談判。但一直到1962年底,談判并無起色。面對這種僵局,美國開始從幕后走到前臺,越來越多地干預。二是關于多邊核力量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通過美國提供北極星潛艇與中程導彈、通過把歐洲國家已有的核力量納入其中,建立由北約國家多邊控制但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美國手中的海基核力量。這一計劃在肯尼迪政府內部經(jīng)過兩年多的醞釀,終于在1962年底向北約各國提出。同時,肯尼迪與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拿騷舉行會談,美國同意向英國出售5 艘北極星潛艇,但英國必須把這份核力量納入到北約多邊核力量之中,除非英國最高利益受到威脅,保證不從北約收回。肯尼迪隨后給戴高樂寫信,答應把同樣的“拿騷禮物”送給法國。①FRUS, 1961-1963, V.13, pp.1112-1114.而美國推行的這兩項政策,卻都是法國所反對的。
1963年1月14日,肯尼迪在國會稱贊拿騷協(xié)定對整個聯(lián)盟共同防御的意義(其中一項意義就是讓法國不再發(fā)展單獨的核力量),而副國務卿鮑爾(George W.Ball)則在大西洋對面給阿登納單獨上課,兜售多邊核力量計劃。②Kennedy's Annual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January 14, 1963, in PPPUS.在他們洋洋得意地夸贊“拿騷禮物”時,不想戴高樂卻給了美國迎頭痛擊。在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上,戴高樂旗幟鮮明地宣布否決英國加入共同市場,拒絕“拿騷禮物”,給出的理由則都直指美國。戴高樂稱英國是個與大陸國家性質不同的“島國”(其實美國又何嘗不是呢,不過戴高樂沒有說),它的加入最終會導致歐洲形成“依附美國并在美國領導下的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戴高樂質疑美國核保護傘的有效性:由于俄國有了同美國一樣的威懾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沒有人,特別是美國沒有人能夠說,美國的核武裝是否會、會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怎樣和在什么程度上保衛(wèi)歐洲”,因此法國需要建立自己的原子力量。③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年5月-1964年1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版,第403頁-420頁。
對戴高樂唱的反調,美國必須全力加以回應,否則“宏偉計劃”就可能全面失敗。而最緊急的,是處理法德關系的問題,因為阿登納馬上要去巴黎簽署《法德條約》。美國此時的政策目標是阻止德國倒向法國;如有可能則阻止《法德條約》的簽署,如無法阻止至少也希望阿登納在赴巴黎時勸說戴高樂改變在英國加入問題上的立場。
在外交途徑,美國高層采取了直接向阿登納施壓的方式??夏岬显谥掳⒌羌{的信中,提出了加強聯(lián)盟的種種辦法,包括政治上加強北約磋商機制,軍事上推進多邊核力量,經(jīng)濟上推動英國加入經(jīng)濟共同體,希望阿登納去巴黎時為“這種類型的歐洲”做些工作。④Letter from Kennedy to Adenauer, January 18, 1963, JFK, NSF, WE-S, Reel 10, pp.581-585.臘斯克讓德國駐美大使克納普施泰因(K.Heinrich Knappstein)給阿登納帶話,說聯(lián)盟和大西洋共同體正面臨著遭遇嚴重政治和心理挫折的前景,希望阿登納在與戴高樂的談話中發(fā)揮作用,確保歐洲繼續(xù)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阻止那些對大家都會有嚴重后果的事情。⑤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Germany, No.1688, January 19, 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p.695-697.肯尼迪的顧問、前國務卿艾奇遜(Dean Rusk)以及在紐約的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麥克羅伊(John McCloy)⑥二戰(zhàn)末期,作為助理陸軍部長的麥克羅伊曾保住了德國巴伐利亞著名小鎮(zhèn)羅滕堡免遭戰(zhàn)火摧毀,1949-1952年任首任美國駐德高級專員(US High Commissioner for Germany)。則在各自給阿登納的信中,強調戴高樂否決英國的行動會毀掉歐洲和西方的團結,希望阿登納能改變戴高樂的這一災難性行動。⑦Letter from Acheson to Adenauer, January 18,1963, JFK, NSF, WE-S, Reel 10, pp.597-598; Frank A.Mayer,“Adenauer and Kennedy: An Era of Distrust in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 German Studies Review, Vol.17, No.1(Feb., 1994), pp.95-96.
在輿論場合,美國媒體也對戴高樂展開批評,警告阿登納要小心行事。1月20日,阿登納抵達巴黎。次日,也就是《法德條約》簽署的前一天,《紐約時報》國際版刊登的專欄文章警告說“這是美德關系的嚴峻時刻”,戴高樂正要求阿登納把其歐洲政策基于對美懷疑甚至假定美國不忠的基礎上,阿登納對此會作何答復,美國正極大關注。文章說,如果戴高樂和阿登納要求美國理解法德緩和,他們會得到美國的支持,“但如果他們要求我們保衛(wèi)歐洲同時質疑美國的良好承諾;如果他們合作起來擴展國家核力量,首先是擴展到法國,按戴高樂的論點不可避免地擴展到德國;如果他們期待我們與戴高樂主義的歐洲合作同時拒絕、羞辱英國、蔑視所有‘海洋國家';如果他們認為我們會與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的、只關注自我利益的、把大陸置于大西洋之前的歐洲合作,那么他們要求和期待的事情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發(fā)生”。雖然尚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政府授意發(fā)表,但它的觀點完全為政府認可。美國國務院以通電形式,把這篇文章發(fā)往駐外使館。電報指示,白宮認為文章評估“合理”,戴高樂的強硬姿態(tài)迫使盟國在美國和法國之間選擇;駐外大使和其他使館官員應該使用其中言辭;考慮到戴高樂-阿登納討論的重要性,應該緊急使用這種材料。①Circular Telegram from Department of State,No.1281, January 21, 1963, Robert E.Lester ed., Confidential U.S.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1960-1963, Foreign Affairs(hereafter cited as RG 59, Central Files, FRG, 1960-1963, FA) (Microfilm), Bethesda, MD: UPA, 2001, Reel 4, pp.224-228.
美國駐外人員是如何執(zhí)行該指令的,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阿登納還是如期在條約上簽了字。緊接著,1月29日,圍繞英國加入問題的布魯塞爾談判,因法國代表團的否決正式宣告終結。戴高樂的記者招待會、《法德條約》的簽訂以及布魯塞爾談判失敗,造成了肯尼迪政府任內最嚴重的美歐關系危機。
二
戴高樂和阿登納簽署條約的意圖何在? 條約對美國的影響如何? 對兩國尤其是法國意圖的判斷,以及評估條約對美歐關系的影響,構成美國應對“一月危機”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一份來自英國軍情六處的情報引起美國注意,該情報顯示,戴高樂正謀求與蘇聯(lián)達成秘密協(xié)定,具體方案是:蘇聯(lián)從東德撤軍,德國自由選舉,統(tǒng)一后的德國保持中立并退出北約,法國也將退出。如果這真的實現(xiàn)了,毫無疑問將意味著北約的瓦解。1月25日,肯尼迪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集體討論了這份情報。2月1日,國家安全委員會下達第219 號指令,正式授權中情局調查法蘇秘密交涉情況。后來,根據(jù)中情局的結論,英國提供的情報并不客觀。②[法]樊尚·若韋爾:《反戴高樂的秘密戰(zhàn)爭》,魯方根譯,《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 期; George W.Ball,The Past Has Another Patter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82, p.271; FRUS, 1961-1963, V.13, pp.487-491。
即便《法德條約》是為法蘇接近鋪路的說法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在美國看來,戴高樂記者招待會和條約本身所蘊含的反美、反大西洋特征卻是比較明顯的。條約中關于法德兩國對“一切重要問題”進行雙邊磋商,以便盡可能采取相似立場的規(guī)定,不恰恰會形成美國所擔心的某種軸心么? 條約是針對美國的,尤其是關于北約問題的法德磋商。法國要建設地道的歐洲,建設把美國排除在外的歐洲,而阿登納在明知戴高樂是利用條約作為消除美國在歐洲存在的工具時,還順從地簽署了條約,并把條約作為20 世紀最重要的發(fā)展,這足以說明條約是個“政治行動”。此外,條約的危險還在于其擴展性,在德國簽字后,下一步法國會把條約擴展到意大利,把意大利、比利時和其他歐洲大陸國家都吸引到戴高樂的歐洲建設思想當中去。③Memorandum by Acheson: Reflections on the January Debacle, January 31, 1963,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hereafter cited as DDRS), CK3100112251-66; FRUS, 1961-1963, V.13, pp.156-163.總體看來,條約是對大西洋聯(lián)盟目標的背叛,是把美國排除出歐洲的第一步。
另外,《法德條約》的其他條文也會直接影響美國利益。一是在防務方面,條約規(guī)定:“在軍備方面,兩國政府在擬出有關軍備計劃和制定經(jīng)費方案后即應編制一項聯(lián)合計劃?!边@實際上要協(xié)調兩國政府的軍事采購和研發(fā)等活動,由于德國原先是從美國采購軍事裝備,美德之間存在著后勤合作安排,這一規(guī)定的實施肯定會對美不利。二是關于條約的“柏林條款”。條約規(guī)定,除防務以外的條款,條約其余部分適用于柏林地區(qū)。④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Germany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1880, RG 59, Central Files, FRG, 1960-1963, FA, Reel 5, p.420;《國際條約集(1963-1965)》,第11-12頁。如果結合之前條約的外交部分法德雙邊磋商原則,“柏林條款”完全可能架空美國原先在柏林的權利。
既然戴高樂謀求建立的是與美國主導的歐洲相對立的“法國的歐洲”,既然《法德條約》無論從其整體思想實質還是具體條款都與美國的利益背道而馳,美國政府自然要激烈反對。肯尼迪在1月25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上說,戴高樂已經(jīng)把英國擋在歐洲之外,不久也會試圖把美國擋在外邊,美國應該準備好應急手段。肯尼迪自己的建議是,考慮從法、德撤回部分部隊,具體說來就是撤回在法的戰(zhàn)術空軍,減少在德國的部隊??夏岬弦髧鴦赵?、國防部、財政部對此予以考慮。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 S.McNamara)、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邦迪(McGeorge Bundy)贊同,認為可以把撤回的軍隊安置在英國、西班牙或國內,考慮把北約司令部從法國搬到低地國家。臘斯克、鮑爾、無任所大使湯普森(Llewelyn E.Thompson)等反對肯尼迪的主張。臘斯克從法國的角度論證說,戴高樂當前的行動只是暫時的,明智的歐洲人不會不知道離開美國的戰(zhàn)略導彈,歐洲會落入共產(chǎn)主義之手;戴高樂的觀點在歐洲也不具備代表性;何況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法國還迅速支持美國。鮑爾則從德國的角度添加例證,說阿登納的角色是孤立的,且很快會下臺;如果戴高樂堅持把英國排除在外的條約,德國立法部門也不會批準。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總統(tǒng)的弟弟)建議準備一份文件,討論撤出的利弊。①FRUS, 1961-1963, V.13, pp.487-491.
在具體的對法、對德政策上,美國政府內部也存在分歧??夏岬戏Q,無論公開場合怎么說,但私下必須將戴高樂當成美國議事日程的對手來對待;對戴高樂必須“強硬、冷淡”。五角大樓的二號人物尼采(Paul Nitze)在聽肯尼迪講話時在自己的活頁本上寫道:對付戴高樂,官方立場可以禮相待,但在半官方的立場,要發(fā)動媒體說長道短,令其威信掃地,“把他的形象描繪成一個粗魯?shù)摹㈥庪U的、過時的、會犯錯誤的、代表法西斯主義的人”。這種政策主張也得到了部分駐外人員的響應。②[美]理查德·里夫斯:《肯尼迪——權力日記》,賈文浩、賈文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79頁;[法]樊尚·若韋爾:《反戴高樂的秘密戰(zhàn)爭》,魯方根譯,《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 期;FRUS, 1961-1963, V.13, pp.167-170.臘斯克不同意這種對法半官方開戰(zhàn)的做法,畢竟,在非洲、財政和東南亞等一些問題上,還是可能獲得法國支持的,采取報復措施只會堵上美國對法政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③FRUS, 1961-1963, V.13, pp.156-163.
在對德政策上,艾奇遜主張為了爭取德國合作,從短期來說需要向德國解釋戴高樂的真實政策與美國反對的原因,從長期來說要調整美國對歐軍事、經(jīng)濟和政治政策。艾奇遜主張對德采取一系列讓步,具體包括:在軍事上,承諾美國在歐軍事地位18 個月內不變化(并建議英國在萊茵蘭地區(qū)的軍隊也如此),推進多邊核力量計劃,讓德國和意大利參與、知曉、訓練核戰(zhàn)爭不同階段會遇到的問題,提高德國在北約的地位,推進德美兩國軍事人員在北約外的雙邊合作;在政治上,明確美國在德國統(tǒng)一和柏林問題上的立場,贊同融合到統(tǒng)一歐洲、大西洋框架內的德國統(tǒng)一。④Memorandum by Acheson: Reflections on the January Debacle, January 31, 1963, DDRS,CK3100112251-66.即便肯尼迪和臘斯克同意備忘錄的主要目標,即讓德國否定最近簽署的條約,即便肯尼迪重視艾奇遜在德國問題上的觀點,但他們對備忘錄中提出的讓步條件,卻沒有那么熱心??夏岬媳救烁鼉A向于用貿易手段,促使德國讓步。⑤Memorandum for Bundy, February 1, 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719; FRUS, 1961-1963, V.13, pp.156-163.
雖然肯尼迪政府在對歐的總體政策和具體政策上意見紛呈,但在如下各點上是基本一致的:無論美國采取何種政策,都不太可能左右法國政府的政策與行動;要打破“法德軸心”,必須從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德國入手;必須明確反對《法德條約》,讓德國人緊張起來,讓他們在與美國合作和與法國合作之間作出明確選擇,讓他們領導五國反對法國;由于法德緩和在兩國受歡迎程度,不太可能讓德國不批準條約,但可謀求讓其推遲批準,或者修改條約;應讓德國在批準條約時堅持保留意見,保留德國對北約、對共同市場、對英國加入等問題的義務。⑥FRUS, 1961-1963, V.13, pp.156-163, 173-179, 188.到1月底2月初形成的這些一致意見,成為圍繞《法德條約》美國對德交涉的基礎。
三
在美國政府內部就《法德條約》形成基本意見后,肯尼迪于2月1日給阿登納寫了封信??夏岬显谛胖姓f,接下來的數(shù)周和數(shù)月,要做出影響大西洋聯(lián)盟將來的“艱難的和關鍵的決定”。美國國會和公眾如果覺得,美國為歐洲花了450 億美元、對歐洲進行持續(xù)16年的經(jīng)濟和軍事援助,換來的只是歐洲領導人和報紙的敵意,那么就會認為美國在歐洲的存在不受歡迎了,就會要求重返某種孤立主義的狀態(tài)??夏岬舷M?,在貿易、多邊核力量、英國加入共同體及其他行動上獲得德國明確的、積極的回應。⑦FRUS, 1961-1963, V.13, pp.164-165.這封信絲毫未提及戴高樂,也未提及《法德條約》,但阿登納無疑讀出信的重點所在。他對轉交書信的美國大使道林(Walter C.Dowling)反復強調,戴高樂是美國堅定的朋友。⑧FRUS, 1961-1963, V.13, p.165 note 1.阿登納在給艾奇遜和麥克羅伊的復信中辯解,臘斯克已表示不反對法德之間建立類似于美英的密切關系,美國駐德國大使館也一直被通報條約磋商情況,美國不該對條約的簽訂表示驚奇,為什么戴高樂記者招待會后一切就都變了呢? 而他去巴黎,恰恰讓戴高樂在英國加入問題上做了讓步。①Letter from Adenauer to McCloy, January 29, 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722; Letter from Adenauer to Acheson, January 29, 1963, JFK, NSF, WE-S, Reel 10, pp.599-600.
不管阿登納如何說,來自美國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為緩和同美國的關系,德國外交部派出外交國務秘書(副部長)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于2月4-7日訪問美國??ㄋ闺沟闹饕蝿帐窍蛎绹忉尅斗ǖ聴l約》問題。他首先遭到前國務卿的“炮轟”。艾奇遜說,阿登納簽署條約的行為,要不就是把美國人當傻子,要不就是德國人想耍兩面派。②FRUS, 1961-1963, V.13, pp.173-179.接著又遭現(xiàn)任國務卿的“教訓”。臘斯克稱,歐洲點燃引線,美國公眾就會爆炸,如果美國人民得出印象,歐洲不想讓美國待下去了,他們會說“去死吧”,大部分美國人仍寧愿待在家中,與世界其余地方隔離;美國非常贊同法德緩和,關鍵是德國要把重心放在哪里,這一問題可能遠比德國人認識到的要嚴重;德國要和法國磋商北約問題、達成一致,但法國的北約政策是什么呢,不正是越來越少地參與北約了么?
卡斯滕斯就條約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說明。第一,條約在戴高樂記者招待會后簽署,時間上完全是巧合。實際上德國對戴高樂的記者招待會也非常震撼,政府內部考慮過是否還要去巴黎的問題。第二,選擇條約而非協(xié)定或互換信件,是因為律師認為,行政協(xié)定不合法,最后一刻才改成條約,因此形式上的這種變化是法律問題。第三,條約對德法關系有重要意義。由于條約表達了強烈的緩和意愿,所以受到德國輿論的普遍歡迎。第四,簽署條約的目的還在于,德國希望戴高樂在采取影響德國和西方聯(lián)盟的決定時能通知德國。就美國關心的問題,卡斯滕斯特別說明,在英國加入共同體、共同體經(jīng)濟政策、防務(如拿騷協(xié)定)等問題上,德法之間有著根本分歧,德國并未因簽署條約而改變態(tài)度;條約的磋商范圍之所以包括北約,是因為德國想了解法國的觀點,并進而影響法國;北約是德國防衛(wèi)的唯一基礎,支持北約是理所當然的;關于重心問題,德國并未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遷就法國,比如在布魯塞爾談判上;條約已完全公開,并無關于核武器的秘密條款。
關于條約的進一步處理問題,卡斯滕斯表示,既然簽署了,德國就沒法不批準,也不會拖延批準,批準可能在7月1日聯(lián)邦議院(下院)休會前完成。他自己的想法是,聯(lián)邦議院可在批準的同時,單獨通過一項決議,確認德國對西方聯(lián)盟的義務和在主要問題上的政策,澄清德國并未因簽署條約“就把自己與法國綁在一起”。決議和批準同時發(fā)表。③關于卡斯滕斯在美國與臘斯克、鮑爾、泰勒等的會晤情況,參見FRUS, 1961-1963, V.13, pp.182-187; JFK,NSF, WE-S, Reel 8, pp.763-766; JFK, NSF, WE-S, Reel 12, pp.38-47。這是德國方面第一次明確提及對條約批準的處理。雖然并非像一些著作所描述的,美國直接向德國建議在條約前增加序言④[英]D.C.瓦特編:《國際事務概覽:1963年》,上海市政協(xié)編譯工作委員會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但卡斯滕斯的這個辦法,與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⑤Memorandum from Rusk to Kennedy, February 5, 1963, JFK, NSF, WE-S, Reel 12, pp.3-15.
卡斯滕斯的來訪讓美國吃了定心丸,而德國就《法德條約》中關于軍事和柏林問題具體條款的保證則使美國進一步放心。關于軍事問題,德國國防部長馮·哈塞爾(Kai-Uwe von Hassel)對媒體、議會和美國政要均表示,德國支持多邊核力量計劃;德國不會幫助法國發(fā)展其獨立的核力量,條約關于軍事的安排絕對不涉及核武器;德國政策的指南是支持北約戰(zhàn)略和政治觀念,《法德條約》是在聯(lián)盟的范圍內,不會影響德國對北約及其他方面的義務。他明確指出,條約不會影響德國與美英的后勤合作及研發(fā)合作,相應地德國的采購也不會突然從美國轉向法國。⑥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Germany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o.2167, February 21, 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p.789-790; FRUS, 1961-1963, V.13, pp.511-516; Memorandum from Kennedy to Tyler and Nitze,F(xiàn)ebruary 27, 1963, JFK, NSF, WE-S, Reel 12, pp.102-103.關于柏林問題,卡斯滕斯訪美時已解釋說,柏林條款不涉及防御問題;條約中插入柏林條款,是因為蘇聯(lián)質疑德國代表西柏林的權利,而這一權利是為盟國所承認的;自從1956年以來,除了同蘇聯(lián)的協(xié)定,德國同其他國家簽署的協(xié)定中,都努力插入這一條款;盟國在柏林的權利不受影響,德國可以給美英寫封聯(lián)合信件澄清這一點;任何情況下這個問題都可以提交盟國在柏林的軍事管制委員會。①FRUS, 1961-1963, V.13, pp.182-187.
至此,美國防止《法德條約》的排他傾向、防止條約條文對美國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基本目標,至少已全部得到德國方面的口頭保證,下面就要看德國如何落實這些了。
德國內部對如何處理條約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不在于是否要批準條約,也不在于是否要加強德國和大西洋共同體的密切聯(lián)系,而在于以何種形式、以何種內容顯示出德國遵守以往義務的決心。德國所有政黨都希望做出明確的聲明,表明德國對美國、對北約、對包括英國在內擴大的歐洲共同體的義務。執(zhí)政的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希望沿著卡斯滕斯時訪美所提辦法,單獨通過一項決議;而社民黨(SPD)則嫌決議形式不夠強烈,希望修改條約或者至少在條約前增加序言。為了向政府施壓,社民黨一方面在議會聯(lián)合自民黨(FDP),一方面公開反對戴高樂的單邊主義,甚至考慮在戴高樂再訪德國時發(fā)動大規(guī)模游行。②Air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Germany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No.A-1899, March 8, 1963, Robert E.Lester ed., Confidential U.S.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ubject-Numeric Files, February 1963-1966, Part 1, Political, Governmental, and National Defense Affairs(hereafter cited as RG 59, Central Files, FRG, 1963-1966) (Microfilm), Bethesda, MD: UPA, 2004,Reel 11, pp.905-910.
對于德國國內的這些動向,美國總體上表示滿意,但對于社民黨過于強烈的姿態(tài)又有些擔心。美國認為,如果修改條約,則需要與法國重新談判,而這是阿登納所無法同意的。因此,美國傾向于修改條約和通過單獨決議之間的中間立場,即增加序言的方式。由于這是德國內政問題,美國不好直接干涉,因此指派并無正式官方職務的麥克羅伊前往德國,對德國政要做工作。③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Cairo, No.1988, March 19,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p.817-820;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UK, No.4947, March 20, 1963, JFK, NSF, WE-S, Reel 8, p.823.
麥克羅伊本擬于4月初赴德,他是否去了不得而知,但德國的舉措恰恰符合美國預期。4月4日,雖然阿登納并不情愿,他還是接受了添加序言的建議,作為修改條約和單獨決議的妥協(xié)方案。同一天,這個決定就宣布了。④[英]D.C.瓦特編:《國際事務概覽:1963年》,第40頁-41頁。5月16日,德國議院以絕對多數(shù)通過了《法德條約》,同時也通過了一個具有大西洋色彩的“前言”,其中說,聯(lián)邦議會“決心通過執(zhí)行本條約來為指導德國政策的偉大任務效力。聯(lián)邦共和國多年來一直主張同其他四個盟國一道實現(xiàn)這些任務。這些任務是:維持并鞏固自由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諒解(通過歐洲和美國之間特別密切的合作來實現(xiàn)),讓德國人民行使自決權,恢復德國統(tǒng)一;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范圍內實行共同防務以及各成員國的軍事力量一體化;沿著創(chuàng)建歐洲共同體開辟的道路繼續(xù)前進,并把英國吸收進來以實現(xiàn)歐洲的統(tǒng)一……”。德國方面解釋說,這個序言不僅僅是個聲明,而是法律的一部分,德國政府同樣需要遵守。⑤[法]阿爾弗雷德·格魯塞:《法國對外政策(1944-198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頁;Air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Germany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No.A-2437, May 17, 1963, RG 59, Central Files, FRG, 1963-1966, Reel 11, pp.844-851.
在美國幕后推動增加序言、德國國內辯論《法德條約》利弊時,法國雖努力干涉,但并無效果。對于德國最終通過的序言,戴高樂最初并未公開反對,但私下里說它實際上架空了條約;兩年后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公開抨擊,這個單方面的序言改變了整個條約的意思。⑥Alain Peyrefitte, C'était de Gaulle, Tome II, Paris, Fayard,1997, p.228;[法]阿爾弗雷德·格魯塞:《法國對外政策(1944-1984)》,第181頁。確實,在法國看來,建立在法德軸心基礎上的“地道的歐洲”才是條約的重心所在,而這里首先要排除的是美國以及英國在歐洲的影響。但正如美國駐德國大使館所總結的,序言中所列的德國外交政策主要目標中,緊密的大西洋伙伴關系、與北約力量的一體化、通過共同體各機構推進歐洲一體化、支持英國加入共同體等,都是戴高樂所反對的。⑦Letter from Fessenden to Vine, May 21, 1963, NARA, Entry 3101,Bureau of European Affairs, Office of Atlan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ffairs, Alpha-Numeric Files, 1948-1963,Box 5.美國達到了阻止《法德條約》負面效應的目標。
四
對于《法德條約》的磋商及簽訂,肯尼迪政府從疑慮重重走向激烈反對,態(tài)度越來越負面,其變化的主要時間節(jié)點是戴高樂的記者招待會所引發(fā)的“一月危機”。隨著戴高樂歐洲政策的推行,隨著法德建立“軸心”的前景隱現(xiàn),美國的反應就越來越激烈。但無論美國的態(tài)度如何變化,其背后的政策基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法德合作要在大西洋聯(lián)盟的框架內,其最終發(fā)展要有助于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伙伴關系”。
美國應對《法德條約》的決策經(jīng)過,不能說是完善的。即便阿登納已告訴美國人法德合作最后會以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即便駐外使館已提醒過法德雙邊磋商的威脅,但這些并沒有引起美國高層的足夠警醒。美國自信地認為,無論如何,法德合作不會走向建立排他性(主要是排美性)軸心的地步。所以戴高樂的記者招待會和緊接著《法德條約》的簽訂才讓美國覺得美歐關系突然出現(xiàn)了“重大危機”。面對這一危機,肯尼迪政府顯然是有些慌亂的(比如肯尼迪堅持從歐洲部分撤軍的建議)。不過經(jīng)過政府內部圍繞對歐及對法、對德政策的反復爭論,美國政府形成的以德國為主要對象、拆散法德軸心、把德國拉回大西洋軌道的應對政策,基本是符合實際的。
美國應對《法德條約》之所以最后能取得成功,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歐實力還沒有出現(xiàn)完全顛覆性的變化。在經(jīng)濟上,走向一體化的歐洲雖然已隱然成為美國的強勁對手,但在政治上以及軍事上,美國仍然是西歐的絕對領導。畢竟,對抗蘇聯(lián),還要靠美國的軍事力量。戴高樂在回憶錄中總結說:“我的歐洲人的歐洲計劃之所以還沒有獲得成功,就是因為它將導致舊世界的解放,而舊世界都是不敢冒風險的”。①[法]夏爾·戴高樂:《希望回憶錄》,《希望回憶錄》翻譯組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頁??梢f世界怎么冒險呢? 讓歐洲其他國家放棄美國的核保護,去接受法國尚未形成的、即便有了也微不足道的核力量,那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法德合作遭遇挫折的原因還在于,戴高樂突然襲擊式的記者招待會,不僅讓美國高度緊張,也把德國最終推向自己的對立面。
法德合作的這次挫折說明,如果一個地區(qū)存在著主要依賴地區(qū)外大國保護的現(xiàn)象,這個地區(qū)的合作尤其是政治合作就會非常困難。但《法德條約》所引起的超級大國的強烈反對同時也說明了法德兩國合作的強大潛力,而這種潛力注定會隨著歐洲各方面實力的發(fā)展、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深,最終爆發(f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