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敏,郭兆杰,王 璐
(1.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 思政部,山西 汾陽 032200; 2.山西省汾陽市國家稅務(wù)局,山西 汾陽 032200;3.華北電力大學 學生處,北京 102206)
曾國藩因開啟了號稱近代變革之始的洋務(wù)運動而飽受贊譽,但也因血腥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備受爭議。對他的評價雖褒貶不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其立身治世思想充滿了人生智慧,是值得中華兒女傳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所謂圣人,是儒家所追求的終極理想人格,是人通過克服自身弱點,將自身潛能發(fā)揮到極致后所呈現(xiàn)的一種與自我、他人和社會的最完美、和諧的狀態(tài)。圣人的舉動,無不合宜,對內(nèi)可以問心無愧、不逾矩,對外可以經(jīng)邦治國、造福于民,這就是所謂的“內(nèi)圣外王”[1]。曾國藩三十歲立下圣人之志,發(fā)誓不為圣賢,則為禽獸,并在給弟弟的家書中寫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盵2]曾國藩并非生來就有宏遠之志,入京為官之前,他秉承祖父、父親之愿,力圖學而優(yōu)則仕,希望通過科舉入仕、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二十八歲的他從窮鄉(xiāng)僻壤之地來到北京繁華之都猶如跳出了井底,稱以往的自己:“……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日與鄙庸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3]從此換副眼光,重看世界。樹立了圣人之志的曾國藩認識到立志對于人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人度過艱難困苦的歲月,“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撐持世間變化”;另一方面,人只有明確自己的志向,才能有所成就,“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為?”擁有了胸懷志向,豪情萬丈的曾國藩雖抬頭仰望星空,但仍腳踏實地踐行自己的誓言,任何時候都勤勤懇懇做好每一件事,包括小事。他說:“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盵4]例如,在治軍方面,曾國藩通過讀書、不斷地反思、踐行之后,超越了平凡的自己,書寫了神奇的人生詩篇。
儒家提倡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立身治世需要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前后相繼,有著因果聯(lián)系的過程。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完美詮釋了這“八目”。曾國藩用實踐說明,一個普通人是怎樣一步一步蛻變成一個完人的。第一,欲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曾國藩曾在日記里反思說:“日內(nèi)不敬不靜,常致勞乏。以后須從‘心正氣順’四字上體驗。”[5]心正就是淡泊守志,只有這樣才能氣定神閑,才能思慮周全,才能心生智慧。第二,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出自底層的曾國藩身上有三大缺點:浮躁、傲慢、虛榮。其根源在于不夠“誠”,對己、對人、對事、對上、對下都缺乏一個誠字,但最后他以“拙誠”聞名于世。這源于他反思后的深刻認識。他說:“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盵6]第三,欲誠其意,先格物致知。曾國藩生性愛熱鬧,好交朋友,但朋友歡聚后常常使得他身心俱疲,又浪費時間,還染上不良習氣。善于自省的曾國藩,給自己提出了縮小朋友圈、夜不出門的要求,并且日課十二條,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除此之外,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學習效率大為提高。同時要求自己做到“眼勤、身勤、口勤、手勤、心勤”五勤,這使曾國藩探究事物本質(zhì)、獲取新的認識都有了事半功倍之效。曾國藩的修身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舊的生活習慣就像頑疾一樣反復發(fā)作,但他靠著頑強意志,不斷自我教育,最后戰(zhàn)勝了“舊我”,成就了超越他人的非凡成就。
曾國藩作為漢人,在滿清王朝里由七品翰林檢討十年升至一品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并能夠善始善終;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chuàng)辦者、主帥,代替綠營八旗正規(guī)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所向披靡;曾國藩作為一位文臣,納天下之精英,組建自強求富的洋務(wù)運動的人才梯隊。為將為相為師的曾國藩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取得卓異成績,緣于其堅持安貧樂道的保身、善身之法。曾國藩作為晚晴中興名臣,保持官場屹立不倒的秘訣是,不貪不占、安于貧窮。既向清政府表明他沒有太大野心、欲望,也不會落人口實把柄。他做京官期間可謂一個“窘”字,由于清代實行“低薪制”,京官看起來風光,但要想配得上官制威儀,大多官員依靠灰色收入,這在滿清是被默許的。然而三十歲立志做圣人的曾國藩卻是靠借貸來滿足基本用度,其所借貸在多年后才還清。他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盵7]從個人修為上講,曾國藩認為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從家教而言,他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欲衣服不值三百金。愿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8]有一個有名的故事特別能說明其“貧窮”程度。一次李鴻章宴請曾國藩及其家人,他尚未出嫁的兩個女兒因為爭奪僅有的一條綢緞褲子而委屈落淚,而曾國藩當時身為權(quán)傾朝野的兩江總督。在軍隊的管理上,湘軍之所以驍勇,在于領(lǐng)導者廉潔。將帥廉潔才會服眾,才具有號召力。湘軍與八旗軍的差別在于八旗軍穿得好、吃得豐盛,而湘軍粗茶淡飯,客人來了沒有飯食招待,光腳穿草鞋,像農(nóng)民似的。曾國藩與其締造的湘軍,忠清艱苦,至于此境。
曾國藩的家書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一個字是“勤”字。他認為無論個人、家庭、社會,勤勞是關(guān)乎興衰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勤”的對立面是“惰”。于個人而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失?。惶煜鹿沤裰湃?,皆以一傲字致敗”[9]。于家庭而言,“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10]113。于治軍而言,不外“公”“明”“勤”三個字。曾國藩對于“勤”的感悟,一方面來自原生家庭。他的祖父曾星岡在他做了翰林之后,別人都想仰仗這樣的親戚謀些利事,而曾星岡仍然堅持“寬一(曾國藩乳名)雖點了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yè),不靠他吃飯”,晚年仍堅持下地種菜、拾糞,不棄勤儉家風。曾國藩把祖父的家風總結(jié)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個字。曾國藩的母親是一位樂善好學、吃苦耐勞的家庭婦女,把家務(wù)操持得井井有條。另一方面來自于曾國藩的切身體驗。曾國藩天資并不特別聰穎,有次他背誦一篇古詩文,挑燈至深夜,房梁上準備偷竊的小偷都會背誦了,仍不見其停歇之意,遂憤憤離去。曾國藩憑借勤,踏上暢達的仕途之路,因而要將此傳承下去,要求自己的子女晚輩恪守勤儉家風,“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wù)本而不習于淫泆矣。至要至要,千囑萬囑”[11]。
大學生承擔著建設(shè)祖國的歷史使命,吸收曾國藩立身治世思想精華,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完善自我,更多地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曾國藩的圣人理想與馬斯洛的人的最高層次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理論有幾分契合,二者都要求人們將自我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人能夠多大程度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一定程度取決于精神上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為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必須樹立崇高理想作為精神引領(lǐng)。曾國藩正是憑借內(nèi)圣外王之理想實現(xiàn)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同時,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淡泊守志、淡定守靜,源于理想使人的內(nèi)心世界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系統(tǒng),它可使人保持心靈的充實和安寧,避免內(nèi)心世界的空虛和迷茫,使人生的必做之事變得簡單并能從中收獲快樂。大學生普遍存在迷茫、困惑、浮躁、承受能力差等心理問題,只有樹立堅定的理想,才能走得從容、走得堅實、走得長遠。
曾國藩十四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二十八歲中進士,一直在為考試學八股,也許正是深刻認識到這樣功利地去讀書,讀一些毫無用益的八股的危害性,在教育子女時他時刻強調(diào)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讀書明理之君子”[10]113。現(xiàn)在的大學生讀書多是出于功利性,并非始于興趣,閱讀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視為浪費時間,偏愛應用型或者考試類的,所以少有大學生通過讀書來實現(xiàn)明理。在大學生中間經(jīng)常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花幾百元錢買件衣服不假思索,花幾十元買本書卻像割心頭肉。其實,服飾可以滿足一個人的外在美,而讀書可以通過改變?nèi)说乃枷?、性格、脾氣來塑造人的氣質(zhì)美?!叭酥畾赓|(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盵12]當然,讀書要實現(xiàn)外在氣質(zhì)美和內(nèi)在通曉事理的結(jié)合,即外秀慧中。同時,讀書需做到三點: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所以,大學生讀書要堅持讀好書,有計劃地讀書,堅持不懈地讀書。
曾國藩認為“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方法最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慎獨內(nèi)省。“慎獨則心安”,“故能慎獨,則內(nèi)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zhì)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13]320。曾國藩常常通過記日記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言行,以便修正過失,體現(xiàn)了慎獨的精神境界。其二,居敬?!皟?nèi)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13]321其三,主靜。曾國藩要求自己“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功夫要緊”[14]。人最容易原諒的是自己,最害怕的是直面自身的過錯,遠離父母監(jiān)管的大學生在大學自由的環(huán)境里更應加強自律,只有通過反求諸己,通過慎獨,才能在獨處時仍遵守道德規(guī)范?!熬础敝v求的是一個人對人對事對物莊敬嚴肅的精神狀態(tài),大學生要克服做事、做人拖拖踏踏、自由散漫、渾渾噩噩、隨意任性的毛病,凡事打起精神,有所追求,要靜下心來做周密的安排,防止心浮氣躁、忙而無功,最終碌碌無為。
今日的大學生多在長輩的寵愛下長大,生活被父母包辦,基本不做家務(wù),生活自理能力相對欠缺。隨著近年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超前、攀比、負債消費等一些消費理念也在大學生中流行起來,一些學生為了滿足虛榮心,為了提前享受生活,去購買超出自身經(jīng)濟負擔能力的商品和服務(wù),生活奢侈,浪費現(xiàn)象嚴重。這不僅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引發(fā)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校園貸,甚至因為“裸貸”而自殺事件。曾國藩所倡導的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個人進步、家庭興旺、社會富足的保證。大學生應該將勤儉當作一種品質(zhì)、精神、修養(yǎng),甚至時尚去追求。家庭、學校、社會也要營造一種勤儉光榮、驕奢淫逸可恥的氛圍,鼓勵大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1] 張宏杰.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119.
[2]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4.
[3] 曾國藩.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致諸弟[M]∥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95:218.
[4] 曾國藩.咸豐八年正月十四日致諸弟[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29.
[5] 酈波.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54.
[6] 曾國藩.咸豐八年正月初四夜致沅弟[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26.
[7] 曾國藩.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諸弟[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61.
[8] 曾國藩.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喻紀鴻[M]∥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院,1995:837.
[9] 曾國藩.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致沅弟[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81.
[10] 曾國藩.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諭紀鴻[M]∥曾國藩家書. 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
[11] 曾國藩.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致諸弟[M]∥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93.
[12] 曾國藩.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諭紀澤紀鴻[M]∥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207.
[13] 曾國藩.同治十年十一月諭紀澤紀鴻[M]∥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
[14]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M]∥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