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崔 浩
(1.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 思政部,山西 汾陽 032200; 2.浙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對政治心理的解釋:“是人們對政治過程、政治生活的一種不系統(tǒng)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心理反映,表現(xiàn)為一定的政治動機、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緒、政治信念等?!盵1]從哲學層面講,政治心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政治生活和社會政治實踐中對于政治現(xiàn)象的內心反映?!扒嗄晔菚r代的晴雨表。”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心理狀況和政治價值取向不僅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yǎng)人才質量的優(yōu)劣,而且還關乎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進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xiàn)。因此,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心理現(xiàn)狀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深刻探討,并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視角出發(fā),建構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為了解大學生的政治心理現(xiàn)狀,筆者對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大三年級的臨床醫(yī)學、醫(yī)學檢驗學、護理學等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657份,有效率為93.8%。調查結果表明: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政治立場正確、政治認知多元開放、政治情感積極健康、政治評價客觀理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網(wǎng)絡新媒體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著政治認知模糊、政治情感淡漠、政治動機不純、政治信仰缺失等心理傾向。因此,我們在對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政治心理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應對部分大學生政治心理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客觀全面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哪個更具有優(yōu)越性”一項中,61.6%的學生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更有優(yōu)越性”,而27.8% 的學生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相對于社會主義制度更有優(yōu)越性”,10.6%的學生對此問題“尚不清楚”;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上,56.9%的學生認為“通過老師課堂講授已經(jīng)比較清楚”,30.2%的學生“依然不理解”,12.9%的學生“完全不知”。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區(qū)別、社會主義本質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模糊認知。再加之,大學生主要在校園內生活,較少與社會直接接觸,缺乏直觀的政治參與經(jīng)驗和政治實踐活動,導致其政治認知水平尚停留在感性化、淺層化階段。在日常生活中,盡管大學生對一些政治現(xiàn)象已形成自我理解和自我認知,但他們對一些政治概念、政治原理、政治體系的整體認識模棱兩可。大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有所欠缺,政治理論素養(yǎng)有待加強,對一些政治問題的深層次理解能力依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認知基礎上,對政治生活領域里各種現(xiàn)象的內心體驗。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積極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高度認可,對中國社會未來發(fā)展前景信心百倍。但在問及“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向您征求意見,您是否感興趣,是否愿意參與?”這一問題時,67%的同學選擇了“十分感興趣,很愿意參與”,29.8%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調查還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對國內外時事政治關心度不夠,如對于我國每年召開的“兩會”,有 32.9%的大學生表示“很少關注”或“幾乎不關注”,49.4%的大學生表示“一般關注”,只有17.7% 的大學生表示“特別關注”或“非常關注”。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中一部分學生對政治活動和政治參與持疏遠、逃避和淡漠態(tài)度,不關心社會時政熱點,不參與或消極被動參加社會政治實踐活動。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大背景下,社會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社會思潮紛紜激蕩,受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和政治動機呈現(xiàn)功利化和實用性特征。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主要是因為“共產(chǎn)主義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僅占32.6%,認為入黨是為了“有利于個人未來發(fā)展”占53.8%,“希望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謀求仕途”的占13.6%。在回答大學生“你們日常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動機與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時,認為“僅僅為了期末考試能夠順利通過”的同學占27.6%,認為“對以后考研和就業(yè)有很大幫助”的同學占35.6%,而僅有36.8%的同學認為“有助于提升政治修養(yǎng),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政治觀”??梢?,部分大學生的政治動機不純,功利主義色彩濃厚。雖然我國在思想文化領域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目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洗禮往往滯后于現(xiàn)實社會經(jīng)濟利益的調整步伐,特別是受市場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強烈沖擊,不少大學生在政治動機上趨向現(xiàn)實化、功利化,由追求理想轉變?yōu)樽非髮嵒荨?/p>
《辭?!穼π叛鲎龀隽诉@樣的解釋: “信仰是對某種宗教、主義或觀念的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為自己的行動準則。”[2]但在全球范圍內,日益膨脹的消費主義、逐漸盛行的享樂主義、鼓吹“普世價值”的民主社會主義,加之凸顯非理性主義的后現(xiàn)代文化,它們攻擊社會道德準則,并逐步侵蝕和消解了人們的傳統(tǒng)價值觀。調查表明,在問及關于“你的價值信仰是什么?”一項中,選擇“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認識世界”的學生占28.2%,選擇“相信共產(chǎn)主義一定會實現(xiàn)”的學生占16.7%,但選擇“相信上帝、鬼神”的學生占10.9%,認為“物質金錢最重要”的學生占16.8%,認為“權力、地位最重要”的學生占15.6%,11.8%的學生選擇“相信星座”??梢?,大學生的價值信仰多元化,部分學生的政治信仰已經(jīng)逐漸迷失在多元社會文化思潮中,他們重視物質利益的追求,對金錢、權力有無限的向往,淡化了理想信念和社會奉獻精神,馬克思主義信仰逐漸世俗化和邊緣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石,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門課程,它集知識性、情感性、思想性、價值性等多重屬性于一體。而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必然蘊含著理性的政治認知、濃厚的政治情感、篤定的政治認同、堅定的政治信仰等多維心理表征,它為思政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和思想保障。
高校思政課首先是一門知識性的學科體系,但它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課程,它還具有價值導向功能,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毛澤東曾說,沒有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思政課作為一種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課程,它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構筑和引領他們的精神世界,強化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激發(fā)大學生的政治熱情,提升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指引大學生在內心深處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且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地踐行。思政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知識的形態(tài)傳授給學生,這種知識傳授的邏輯力量越強,論證越嚴謹,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就掌握得越扎實,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就越濃厚,政治認同度就越高,就越能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這個生成機制是一個“知、情、意、信”互相聯(lián)動的完整過程,它對個體內心思想和價值取向的沖擊影響要比一般的知識性課程更為深刻。換言之,一門富有成效的思政課,它內含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價值教育、信仰教育等多重功能,它必定能促使大學生對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活動形成理性的政治認知、濃厚的政治情感、篤定的政治認同和堅定的政治信仰。
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是指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促進大學生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實際效果。它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知識的接納、情感的認同、信念的堅定、行動的引導。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和獲得感,就必須找準實現(xiàn)此目標的重要抓手和關節(jié)點。思政課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而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作為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內在因素,為思政課的有效進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它直接影響著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蘊涵著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以“認知—情感—認同—信仰”四位一體的心理機制,促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結構轉變?yōu)檎J知體系,繼而轉化為情感需求,進一步上升為政治認同,最后逐步深化為內心的政治信仰。這樣較好地解決了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表面化,實際理解不透、領悟不深的問題,以此來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效果“步步高”的價值訴求。因此,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必須扎根于構建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的政治認知、強烈的政治情感、深刻的政治認同、堅定的政治信仰,這是有效開展思政課的靈魂。
思政課是建構大學生積極健康政治心理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場所。因此,基于思政課的視角,筆者從夯實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模式、轉換思政課的教學話語、筑牢思政課的教學橋梁四個維度出發(fā),提出了建構大學生積極健康政治心理的具體路徑。
目前,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尚停留在表面化、淺層化階段,對一些社會政治現(xiàn)象未能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斷。導致此類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優(yōu)化。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高校思政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石的一項教學實踐活動。夯實思政課教學內容,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生命力為抓手和切入點,使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爭取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幫助大學生以辨證思維理性地看待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遷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不是盲目隨從。正如鄧小平所說:“學馬列要精,要管用。”[4]“精”就是掌握思政課的核心和精髓;“管用”就是要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其知與行的能力。培根說:“要恢復健全和健康的狀況,只剩下一條途徑——這就是,重新開始知性的全部工作,對心靈本身從一開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導。”因此,構建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首先必須夯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理性。
美國著名政治心理學家拉斯韋爾(Harold Lass Well)認為:“在不同的文化和性格類型中,情感的紐帶是道德秩序最強有力的潤滑劑,人的性格中所擁有的忠誠在政治規(guī)則的運作過程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5]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學生良好的政治情感在構建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政治心理過程中蘊涵著巨大能量。然而,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大多以理論灌輸為主,側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認知教育,缺乏立體式、交互式與情境式的師生探討和互動環(huán)節(jié),難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因此,當前必須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把單純的理論學習與知識進社會、進生活相結合,增強寓教于樂性,真正將所學政治知識內化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興趣和政治熱情。目前,由國內外教育界正在探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軸心,辯證地“揚棄”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它“將傳統(tǒng)單向灌輸?shù)慕虒W方式‘教—學—考’轉變?yōu)椤畬W—導—行’的教學模式,即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參與實踐”[6],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力,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力,“實現(xiàn)了由重‘教’到重‘學’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7]?!盎旌鲜浇虒W模式”所搭建的“在線課堂”“傳統(tǒng)課堂”“實踐課堂”三位一體模式始終都以學生的主動體驗、互動參與為核心,從感性教育入手,潛移默化地融入情感教育,讓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受到政治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幫助學生在社會政治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政治共鳴,進而激發(fā)大學生的政治熱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渠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是一個核心的命題。”[8]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盵9]高校思政課屬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按照思政課教學過程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其話語體系可分為教材話語、教案話語、教學話語。教材話語和教案話語是教學話語的邏輯起點和思維框架,教學話語是教材話語和教案話語的旨歸。教學話語是一種口頭語言,但又區(qū)別于日??谡Z,它必須以教材話語和教案話語為參照標本,以科學嚴謹為前提。但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說教式、生澀難懂的教學話語難以引發(fā)大學生的政治共鳴和政治認同,只有轉換與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話語體系,賦予教學語言以政治鮮活性與政治感召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話語向現(xiàn)代話語轉換,理論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剛性話語向柔性話語轉換,才能使青年大學生主動悅納思政課內含的思想政治觀點,并進一步轉化為他們自覺的政治認同。例如:“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認可,可以轉換成生活化的教學話語,將“中國比喻為一列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發(fā)的‘火車’,全面深化改革是‘發(fā)動機’,全面依法治國是‘穩(wěn)壓器’,全面從嚴治黨是‘火車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的地”[10]。再如:“美麗中國”—— 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話語表達,“健康中國”—— 社會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話語表述,“平安中國”——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話語再現(xiàn)。思政課教師以這樣生動活潑、親切平實、喜聞樂見的教學話語進行課堂講授,青年大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認可思政課的思想內容和政治觀點。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曰: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11]教師是將書本內容轉化為學生知與行的紐帶和橋梁,是立德樹人的橋梁,更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橋梁。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暗馈本褪侵感拍睢⑿叛??!懊鞯?、信道”就是要信馬列、講馬列。亦言之,一名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坝H其師而信其道?!苯處煹难詡魃斫淌谴髮W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無形載體,它貫穿于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全過程。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以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勵大學生,為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信仰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將政治信仰教育貫穿到課堂教學中,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大學生中入耳、入腦、入心。毛澤東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12]因此,在思政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唯有筑牢“教師”這座橋,才能幫助學生順利過河,才能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最終實現(xiàn)“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
[1]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507.
[2] 舒新城,陳望道,夏征農,等.辭海[M].上海: 辭書出版社,1989:28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 Harold Lass Well. 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1:192-193.
[6] 楊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
[7] 王雯姝.推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建設國內頂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47.
[8] 王天琪.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2.
[9] 習近平.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7-04-06].http:∥www.wenming.cn/djw/jjq/tt/201605/t20160519_3370540_2.shtml.
[10] 秦宣.“四個全面”:形成發(fā)展、科學內涵和戰(zhàn)略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6):6.
[11] 周敦頤.周子通書:上[M].上海: 商務印書館[EB/OL].[2017-04-06].http:www.360 doc,com/content/15/0322/07/616041_457072856.shtml.
[1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