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飛++賈亦璞
摘 要:校友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的核心之中,是校園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培育校友文化,塑造校友品質,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構建校友文化培育的新機制、構筑校友文化互動的新平臺、建設校友文化傳遞的立交橋和搭建服務校友文化的大平臺等方面探討了培育校友文化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校友文化;路徑;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4-0064-03
校友是弘揚大學精神的主要力量,是傳承校園文化的優(yōu)秀群體,是樹立大學品牌的亮麗團隊。校友文化是一種以學緣關系為共同體的文化[1],是一所高校在長期的教書育人和社會服務工作中形成的學緣共同體之間價值認同,感情交匯和合作交流。目前,對校友文化的認知還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定論,但并不妨礙對校友文化的建設和培育,校友文化的建設將促進校友工作的不斷完善,同時也是校友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
一、校友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校友文化與校園文化有著傳承的聯系,校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母校的校園文化,校友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的核心之中,吸收校園文化的精髓而萌芽,成長于校園文化的土壤之中,吸收校園文化的營養(yǎng)而發(fā)展,并成為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的活躍元素。
校友文化的起源在于母校的校園文化,有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就會派生出什么樣的校友文化,校園文化對校友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精神和價值取向,是大學建設中的一種隱性作用,這種隱性作用的結果就包含對某些問題的共識,其直接作用的結果就是彰顯學校的凝聚力和提升校友對母校的認可度。
大學的文化對校友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大學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學校的校友對學校有著不同的情感歸屬,除掉個別人對名校的迷戀外,絕大多數的校友是具有感恩的情懷的,一般情況下都會有比較強烈的認同感。之所以會造成不同的認可,根源可能就在于學校的文化對校友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合并的高校,如何喚起全體校友對新校的認識,說到底就是校友對新老學校文化的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友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校友的強烈歸屬感必然來自對母校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高度認可。
校友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感恩,校友文化作為一種情感文化,融入了濃重的道德元素,這種道德元素也正是來源于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面。每一所高校都有著一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發(fā)展歷程,并且自然會在此過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征,并以愛國愛校的傳統(tǒng)為核心精髓的校園文化。校友情懷包含了校友對母校、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感恩之情、歸屬感、認同感等多種復雜的情緒。校友對母校的愛就源自母校的培育之情,母校的辛勤培養(yǎng)改變了許多校友人生航行的軌跡,事業(yè)有成的校友感恩情懷溢于言表,多數校友的感恩情懷系于心中。培育校友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校友深厚的母校情結及對母校教育的認可。
校友文化的形成其實是對學緣關系產生的強烈歸屬感。大學的辦學理念、歷史文化、人文精神、教學目標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一個剛剛入學的新生,如果進校時既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又受到校友文化的熏陶,就能體會到大學精神的內在品質,感受到校友文化的母校情結,不斷培育出對母校的感恩情結,一個大學的文化就會代代傳承并發(fā)揚光大。
二、校友文化培育的意義
(一)校友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校友在校園文化氛圍的引領下,進入社會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散發(fā)著母校給予的正能量,不斷超越自我取得事業(yè)的成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校友文化就必須關心我們的校友在走向社會后的發(fā)展狀況,在某種意義上講,關心校友也是學校育人功能的延伸[2]。跟蹤校友的軌跡,發(fā)掘校友文化是弘揚校園文化的繼續(xù),校友中的愛國愛校情懷、校榮我榮等理念都是對校園文化的很好詮釋,這個群體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對大學精神的弘揚和拓展,同時也是對高校精神文化的有效補充。
校友文化中的勵志文化必將深深地影響在校的學友,畢業(yè)校友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的理念是在校生最生動的教材,這種影響往往有著嚴肅的說教所不能比擬的功效。校友的價值取向對在校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母校最可貴的精神財富,校友文化對在校學生核心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學校文化的內化、學校凝聚力的增強以及校友自身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校友的發(fā)展經歷和人生感悟不僅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寶貴經驗,也是大學校園精神和人文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挖掘和展示校友的精神面貌,挖掘精神內涵和教育意義,激勵學習典型,積淀校園文化。
大學的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建設成果和物質載體,也是大學精神的外在體現。大學校友捐贈文化是校友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校友通過向母校捐款、為貧困生設立助學金、為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捐贈實物、提供實驗設施、修橋筑路、打造校園文化景觀、提升校園文化格調等途徑,構筑校友的捐贈文化,打造了校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大學正是有了校友捐贈文化的支持和補充,它的物質文化才得到了不斷的提升或升華。
校友資助母校、回饋母校不僅為母校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資源,還為母校提供了珍貴的精神財富。提高了學生對母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在校學生的愛國愛校精神以及文化傳承意識。校友們反哺母校的舉動對在校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培養(yǎng)學生感恩精神的現實生動教材。加大宣傳校友的捐贈行為,使在校學生了解自身使用的母校資源很大部分源于廣大校友,這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母校校園文化的認同度。對于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其歷史文化的傳承都對其進一步的發(fā)展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大學也在自己的物質文化建設中,融入了許多校友文化的元素,如校史中的校友部分,校友長廊、校友期刊網站等。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海納百川的大學胸懷,使校友文化和校園文化互為融合與促進,這也正是校園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前行的不竭動力。
校友精神文化屬于校友文化的隱形狀態(tài),那么大學校友的行為文化就是校友文化的外在表現,這種行為文化是校友文化最直接、最表層的反映,也是大學行為文化的延續(xù)與補充,因此校友的行為文化是大學行為文化最直接的延續(xù)。大學行為文化建設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校風和學風的建設方面,校友的行為文化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校友行為文化顯示了校友文化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文化,會對校友產生共鳴、共振效應。
校友行為文化的品牌和校友的人格魅力正是對當前大學行為文化的一種修正。校友群體在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追求真理、愛國愛校情懷正是對少數大學校園里所缺乏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核心價值迷失等不良校風的批判。校友群體在企業(yè)經營中所表現出的愛崗敬業(yè)、自強不息、誠信經營等精神正是對個別大學校園里的萎靡不振、無所事事、考試作弊等不良學風的抵制,校友群體在為人處事中所表現出來的禮貌待人、謙虛平和、實事求是等優(yōu)良品質正是對一些高校校園里的行政化泛濫、學術浮躁等不良傾向的阻止。校友間相處所表現出來的無私關懷、高尚情操正是對高校校園中流行的以自我為中心、唯利是圖等市儈行為的有力回擊。
(二)校友文化在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大學的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校園文化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逐步凸顯出來,已經成為提高辦學水平和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的重要軟環(huán)境,是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之間競爭力的加劇,高水平師資、優(yōu)質生源、科研項目競爭日益激烈,誰有深厚而獨特的校園文化誰就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校園文化也是不同水平大學的標志,不同大學的文化差異,正是大學水平區(qū)分的標志之一。推進大學的文化建設和校友文化建設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的第一要務是人才的培養(yǎng)。一所學校是否有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培養(yǎng)的人才在國家各個建設崗位上乃至在國際上體現的公認信譽度。校友們的表現就是學校的一張名片,校友們的成功就是高校辦學水平的標志,校友們的良好聲望就是高校辦學實力的體現,校友們創(chuàng)造的輝煌就是高校辦學特色的彰顯。因此高校要從校友文化中凝練出自己的校友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校友文化品牌,如此在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打造國際化的校友文化交流平臺,給校友文化賦予許多時代感的新使命,也是高校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有些校友往往通過文化交流平臺給母校提供很多引進人才、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對高校發(fā)展有時代性促進作用的有利信息,這些信息給高校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而這些信息往往是僅憑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難搜尋到的,其高校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如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分布海內外各地校友提供的最新資訊,開創(chuàng)了若干新學科,建立了許多實驗室,并且成功將其建設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校友捐贈文化也在向海外拓寬空間,國內大學紛紛將基金會建設的目標投向了海外市場,這大大拓寬了基金會的運作領域。在廣大校友的幫助下,眾多延伸至海外的基金會紛紛建立起來,一些校友甚至積極主動地合作起來承擔起基金會日常的瑣碎工作,并且為基金會的款項來源以及辦公場所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校友們的捐贈極大地改善了高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科學研究的整體實力和水平,為人才培養(yǎng)和科技創(chuàng)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那些校友捐贈額能夠位于前列的高校在綜合實力及核心競爭力方面都是相當出色。
高校要在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發(fā)展成為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源和思想庫,促進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校友是一種獨特資源,這種資源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可成為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重要媒介,校友與母校的特殊情結更能夠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增強高校與社會的溝通,在服務社會職能上保持強有力的優(yōu)勢,顯著提升高校在服務地方工作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校友文化的培育路徑
(一)構建校友文化培育的新機制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校友文化的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切實糾正目前校友文化建設中的功利主義、“短平快”策略等。充分認識到校友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可持續(xù)性,設立專職校友文化的工作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友文化這項工作,協(xié)調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整合各個部門的工作,從學校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校友文化培育就能真正走向正軌。
校友會是宣傳校友文化,發(fā)展校友文化的重要組織保障。因此,要充分重視校友會在校友文化和校園文化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并且充分發(fā)揮校友會作為校友組織的功能作用,使得校友文化成為校友之間溝通交流的精神平臺,不斷發(fā)揮校友文化的凝聚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豐富多彩的校友活動才是增進母校與校友感情、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校友會成立后要能高效運轉才是高校希望看到的,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同時高校也要在校友活動的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借鑒國外大學校友工作的經驗,在傳統(tǒng)的校友活動方面也要突破舊的框框,如校慶日、校友講壇、校友刊物、走訪校友等方面。
(二)構筑校友文化互動的新平臺
隨著校友群體的不斷擴大,高校構筑校友互動網絡平臺,能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校友聯絡的范圍,有效縮短母校與廣大校友的距離,真正意義上實現有效的信息獲取,促進校友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是校友文化傳遞的重要途徑[3]。
校友信息庫的建立也是校友文化的重要載體。校友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及時更新,保持校友之間的聯絡通暢等,既是完善校友工作的客觀要求,也是傳播校友文化的必要保障。
高校建立校友會網站要集互動性、及時性、實用性和高效性于一身,特別是要能夠與廣大在校師生交流,以便使校友文化的導向、勵志等作用更加凸顯,從而進一步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化綜合改革。
(三)建設校友文化傳遞的立交橋
大學有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歷史使命,高校要搭建好校友文化傳遞的立交橋,使不斷出彩的校友文化融入大學的文化之中,并不斷發(fā)揚光大,不愧對前人,不貽誤后人。
大學要挖掘學校的歷史,把校友文化的歷史寫清楚,把握歷史傳承,増強校友的歸屬感。 特別是要把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對國家和地方建設做出的貢獻搞清楚,強化校友的自豪感。學校也要注重校友文化精神的凝練與升華,提升校友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校友文化的培養(yǎng)要從在校學生開始,讓校友文化深入人心,使在校生成為促進校友文化發(fā)展的推動者。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對校友進行宣傳,邀請校友一同參加學校的大型重要的活動,這都會對在校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要妥善處理好精英校友與普通校友的關系。校友文化的培育和傳承最重要的是根植于廣大普通校友之中,但精英的校友是萬花叢中的點綴。沒有廣大校友參與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經不住歷史的檢驗。沒有精英的校友文化有時也略顯蒼白。更重要的是校友文化的升華不能超越現實的時空。
校友作為校友文化的受眾,是傳播和發(fā)展校友文化的最大發(fā)起者和受益者,要想抓住校友這個受眾,就要從活動入手,通過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友活動,將校友串聯到一起,得以發(fā)揮校友文化的教育教學、全面育人、觀念引導、凝聚力量的功能,使得校友文化越發(fā)蓬勃發(fā)展。
(四)搭建校友文化大平臺
將校友的捐贈文化單純歸納為校友對母校的回報,弱化了校友捐贈文化中母校對校友回饋的必要性。雖然校友資源密切了高校與校友的聯系,但高校更應當以溝通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事業(yè)發(fā)展為目標,搭建校友文化服務的大平臺,為廣大校友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形成校友支持母校、母校關心校友,實現校友與母校在教書育人、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互惠、互利和共同發(fā)展的氛圍,這對母校來說有著無可比擬的意義。
高校應在深入了解校友的客觀需求的基礎上切實有效地做好回饋校友的工作,如提供企業(yè)信息咨詢、決策資政服務、人力資源保障、合作開發(fā)項目、科研設備平臺、科研項目轉讓、實習基地建設、招生就業(yè)渠道等,唯有形成校友回報與母?;仞佒g的良性互動才能適應校友捐贈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顧建民,羅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闡釋框架[J].高
等教育研究,2013,(8).
[2]何美英,郭樑,錢錫康.對高校校友資源的再認識[J].清
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6).
[3]蔣博雅,韓立新.e時代校友文化載體的搭建及作用初
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