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文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閩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長樂 350202)
明末清初閩中文人生卒年叢考
吳可文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閩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長樂 350202)
孫昌裔、陳衎、葉矯然、林佶、謝道承都是明末清初閩中文人。他們的生卒年,有的未經考證,有的結論有誤。對相關第一手文獻的考察可知,孫昌裔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約卒于崇禎十六年(1643);陳衎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卒于順治四年(1647);葉矯然生于天啟六年(1626),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林佶生于順治十七年(1660),卒于雍正元年(1723);謝道承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六年(1741)。
明清文人;生卒年;孫昌裔;陳衎;葉矯然;林佶;謝道承
Abstract:Sun Changyi,Chen Kan,Ye Jiaoran,Lin Ji and Xie Daocheng are all Fuzhou literati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Some of their birth and death years have not been verified,and some conclusions are wro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first-hand literature,Sun Changyi was born in 1565 and perhaps died in 1643;Chen Kan was born in 1586 and died in 1647;Ye Jiaoran was born in 1626 and died in 1721;Lin Ji was born in 1660 and died in 1723;Xie Daocheng was born in 1688 and died in 1741.
Keywords:literatiinMingandQingDynasty;birthanddeathyear;SunChangyi;ChenKan;YeJiaoran;LinJi;XieDaocheng
明清詩文一向都不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顯學”。近年來雖取得長足進展,但由于作家作品數(shù)量較前代暴漲,還有許多基本問題沒有弄清楚,其中文人的生卒年問題便是如此。本文聚焦明末清初有一定影響力的閩中文人孫昌裔、陳衎、葉矯然、林佶、謝道承的生卒年,有的未經考證,有的結論有誤。前者本文考之,后者本文正之。
孫昌裔,字子長,號鳳林,福建侯官(今屬福州)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歷官湖州教授、戶部主事、滸墅關榷關主事、杭州知府、浙江水利使者、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浙江提學副使。原有詩集,已佚。著作現(xiàn)存《西天目山志四卷》一種。其父孫承謨(崇德縣令)、其從弟孫昌祖(嘉興府推官)分別是萬歷、崇禎進士,人稱“一門兩代三進士”;其子孫學稼為閩中重要的明遺民詩人。黃晉良認為:“吾鄉(xiāng)隆盛之時,衣冠禮教、讀書達道之門,無出于孫氏,學憲公(即孫昌裔)尤崇德兼善。 ”[1](卷首)長汀著名文人黎士弘曾說:“余為諸生久,始自癸酉,每三歲一赴試會城。從眾人中曾得望見董公崇相、孫公子長、曹公能始。 ”[2](P740)可見在明季福建文人心目中,孫昌裔是可以和董應舉、曹學佺相提并論的人物。
孫昌裔的生卒年向無確考。曾異撰有《甲戌為孫子長先生壽》七絕三首:“五年前作介眉詩,感遇依然似舊時。尚有東山人待起,老生未恨出身遲?!薄皣洗竽耆恍?,布衣上壽一相知。蒼顏除為憂時改,未有官情得上眉?!薄半p鬢蒼蒼未有絲,四朝大老出山遲。安危倚仗人如許,可是留仙辟谷時?”[3](P459)據(jù)此可以推測兩點:首先,詩題中的甲戌是崇禎七年(1634);其次,古人稱對方“大年”,說明對方應不小于七十歲。換言之,崇禎七年(1634)時孫昌裔的歲數(shù)至少是七十。據(jù)此逆推,孫昌裔的生年不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異撰另有《戊寅新秋為孫子長先生壽》:“我自庚午為公壽,七月三日新剝棗?!盵3](P650)則孫昌裔生日為七月三日。
葉向高《孫子長制義序》云:“子長之尊人崇德公與余同舉南宮。時子長方舞象,美如衛(wèi)玠。 ”[4](P353)孫承 謨 與葉向高 同為萬 歷十 一年(1583)進士?!拔柘蟆敝敢呀洺赏?、尚未弱冠的男子,相當于15—19歲。據(jù)此,逆推孫昌裔生年為1565—1569年。上文已經推斷孫昌裔生年不晚于1565年,綜合曾異撰壽詩和葉向高序文,孫昌裔只可能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陳衎《孫子長先生遺墨跋》是一則有關孫昌裔生平的重要文獻,現(xiàn)擇要迻錄:
子長先生博學懿行,工文詞,所為行楷亦得褚河南筆法,爛然可觀。前簡札一通是萬歷戊午以戶部主事榷關滸墅寄先君書也。彼時海內全盛,商賈輻輳。先生征稅尚能溢額輸之少府,以其余暇,賦詠尺牘,文彩轉佳,情誼并篤。嘗記先君言,童稚時即相與定交,先生已有“書櫥”之稱。晚年窮達雖異,而手不釋卷則一也。書中軫念及衎,兼為衎解釋新娶小姬秋水之事,宛曲地道。蓋衎彼時下第,侍董司空夫子過關。先生款之舟中,知秋水事,恐先君責衎也。今二十七年矣。上天降割,先君與董夫子墓木已拱,先生亦捐賓客。秋水者,頹然一媼耳。撫卷興懷,悲感久之 。[5](P726—727)
既然陳衎的父親陳汝修與孫昌裔“童稚時即相與定交”,說明兩人的年齡相當接近。核以陳衎《先府君行狀》,“(陳汝修)生于隆慶戊辰十月 十四 日亥 時 ”[6](P821),則陳 汝修 生年為 1568年,這與上文考出的孫昌裔生年(1565)就很接近。
曾異撰《紡授堂二集》以編年為序,卷六有《五月二日雨中同孫子長曹能始先生徐興公陳克雨周祥侯陳昌箕集鄭汝交雙橋草閣觀競渡遲胡茂生女史不至次能始先生韻》[3](P677),此卷前有《壬午元日》[3](P674),后有《壬午五日》[3](P678),此“五月二日”必是崇禎壬午(1642)。陳衎《大江草堂二集》卷六有《孫子長督學攜趙十五林正則二山人坐榕陰得真字》[5](P277),細玩詩題,應該作于夏季,前詩自注“是年壬午”[5](P276)。曾詩和陳詩均可說明崇禎壬午(1642)夏季時孫昌裔尚健在。
陳衎《大江草堂二集》卷十八收錄祭文,編年排列。 《祭孫子長先生》[5](P837)前有《祭徐興公》[5](P829)、后有《祭曾侍御》[5](P844),徐 興 公 即 徐火勃、曾侍御即曾熙丙,則孫昌裔去世在徐火勃之后、曾熙丙之前。由陳慶元先生《徐火勃年譜簡編》可知,徐火勃 卒 于崇禎壬午十一月[7](P1460),這應該是孫昌裔去世時間的上限。乾隆版《福建通志》卷四十三:“甲申,闖賊陷京。熙丙閱京報,持哭不食者累日。 憂憤,月余卒。 ”[8](P479)曾克耑《鶚里曾氏十一世詩鈔》中有曾熙丙小傳:“甲申,闖賊陷京師,(曾熙丙)持哭不食,憂憤卒?!盵9](P1)則曾熙丙卒于崇禎十七年(1644),這應該是孫昌裔去世時間的下限。
上引陳衎《孫子長先生遺墨跋》作于孫昌裔卒后,其中提到“萬歷戊午”和“今二十七年矣”,萬歷戊午是1618年,“今二十七年”也就是“后二十六年”,則《孫子長先生遺墨跋》作于1644年,此時孫昌裔已卒。陳庚煥為昌裔子學稼所作《圣湖先生傳》中有“及昌裔卒,明亦阽?!盵10](P23)的記載,則昌裔去世時明朝未亡。明朝滅亡的標志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據(jù)此得出的孫昌裔去世時間下限與前文的考證一致。
綜上所考,孫昌裔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七月三日,約卒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也有可能卒于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二月或崇禎十七年(1644)春,享年約七十九歲。
陳衎,字磐生,福建閩縣(今屬福州)人,是明末閩中的知名詩人和藏書家。自其父以上五世,皆有集傳閩中。陳衎著有《漢詔疏》《篝燈碎語》《槎上老舌》《玄冰集》《大江集》《大江草堂二集》等。
陳衎的生年曾由徐憶農先生[6](卷首)據(jù)其《先府君行狀》《先母鄭孺人行狀》和陳慶元先生[7](P1079)據(jù)其《閏中秋同正則共酌梅石岡正則乘興寫醉月圖并詩見贈和答》先后考出,本文不敢掠美,將結合兩位先生的考證做進一步申說,并考出其生卒年月。
陳衎《大江集》卷二十《先府君行狀》:“先君以崇禎五年壬申三月初三日午時卒。 ”[6](P821)則其父陳汝修卒于崇禎五年(1632);《先母鄭孺人行狀》載其母“卒于崇禎乙亥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時”[6](P829),則其母卒于崇禎八年(1635);《先母鄭孺人行狀》又載自己“年四十七喪父,年五十喪母”[6](P828), 以此逆推, 陳衎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洞蠼肪矶堕c中秋同正則共酌梅石岡正則乘興寫醉月圖并詩見贈和答》:“君年六十二,我年四十九。 ”[6](P67)從萬歷到崇禎年間閏八月共有四次,依次為1577年、1596年、1615年、1634年,此處指崇禎甲戌年(1634)。陳衎此年四十九歲,亦可逆推其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
除了以上徐、陳兩先生的考證外,筆者還檢得兩則文獻可以證實陳衎生年?!断饶膏嵢嫒诵袪睢罚骸氨可袝惞穑嫒送庾嬉?。為擇婿,始歸先君,孺人時年十有八。越一年,舉衎。”[6](P823)“(孺人)生于隆慶戊辰年正月二十八日辰時。”[6](P829)陳衎之母舉陳衎時十九歲,母生于隆慶戊辰(1568),則陳衎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 陳衎《大江集》卷四《得鄭孟麐兇問》:“行年將四十,與汝適同庚?!盵6](P263)此卷前二首詩自注:“時天啟四年長安邸中。”[6](P262)天啟四年(1624)陳衎三十九歲,亦可逆推其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
陳衎《大江集》卷五有《崇相董夫子以詩祝予賤生謹賦長句答謝》:“小春芳霽合,凡卉亦澄鮮。氣暖秋陰謝,陽回冬日妍?!盵6](P311)“小春”是夏歷十月,由此詩可以推斷陳衎生于十月。
周亮工《賴古堂集》卷三《哭陳磐生》其二:“共嘆廉州遠,猶傳道履嘉。何來深夜信?容易死天涯。 ”自注:“磐生佐郡廉州,城陷死。 ”[11](P182)《東華錄》順治四年三月丙寅(二十五日):“署兩廣總督佟養(yǎng)甲奏高、雷、廉三府平定。 ”[12](P264)既然清軍攻克廉州在順治四年三月,依據(jù)周亮工的自注,陳衎應該卒于本年三月。
綜上所考,陳衎生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十月,卒于清順治四年(1647)丁亥三月,享年六十二歲。
葉矯然,字子肅,號思菴,福建閩縣(今屬福州)人。順治九年(1652)壬辰進士,官工部主事,出知樂亭縣。壯年解組,著述以終。現(xiàn)存《龍性堂易史參錄四卷》,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二十九冊;《龍性堂詩集二卷》《東溟集二卷》《雁唳編一卷》,見《清代詩文集匯編》第五十冊;《龍性堂詩話初集》《龍性堂詩話續(xù)集》,見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xù)編》。
作為清初頗有成就的學者、詩人和詩論家,葉矯然生卒年的通行觀點是生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從學術界較有影響力的著作來看,《清代詩文集匯編》、袁行云的《清人詩集敘錄》、江慶柏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李靈年和楊忠的《清人別集總目》都持上述觀點。柯愈春的《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定其生年為天啟元年至天啟五年之間(1621—1625),然未明所據(jù)。
應該指出的是,葉矯然生于萬歷之說,與許多文獻的記載相抵牾。如鄭天錦《葉思菴先生小傳》:“(葉矯然)罷官時年未四十。既放廢不用,則益游心墳籍。 ”[13](P5)核以《樂亭縣志》(光緒三年刊本)卷七,葉矯然上任樂亭縣令乃順治十五年,繼任者黃肇丹康熙二年(1663)上任。[14](P358)若據(jù)生年萬歷之說,葉矯然卸任時已經五十歲,“年未四十”的記載便無處著落了;再如林云銘《龍性堂詩跋》:“思菴葉先生,余總角時硯席友也,深思積學,尤嗜聲詩。 ”[15](卷首)在《挹奎樓選稿》卷六由林云銘《損齋記》自述“乙巳春,林子行年三十有八”[16](P10)可知康熙乙巳(1665)其三十八歲,逆推林云銘生于崇禎元年(1628)。若據(jù)生年萬歷之說,林云銘與葉矯然相差十四歲,如何能成“總角時硯席友”?又如秦大士《龍性堂詩話序》:“國朝詩教肇興,漁洋、靜志居二家評騭最為允當。閩中葉思菴先生,與阮亭、竹垞生同時,同以詩名,而先生一行作吏,遽賦歸田,有所著述,僅藏之名山,故其詩不大著。 ”[17](P929)王士禛生于崇禎七年(1634),朱彝尊生于崇禎二年(1629),若據(jù)生年萬歷之說,葉矯然要比王士禛年長二十歲,說他們“生同時”未免有些牽強。
抵牾不僅出現(xiàn)在他人的敘述中,葉矯然在《龍性堂詩集》卷上的《長歌寄懷吳香為同年》說:“時予總角頗知書,手把君文書盈紙。那知忽忽十年間,滄桑轉眼陵谷徙。無端蟻聚海塵飛,游魂汩汩何處歸?城門晝閉珠桂絕,百萬生靈同死饑。骨肉傷心那忍道,白日慘淡無光輝。 ”[15](P15)我們知道,“總角”乃十歲上下,再加上“十年”,就是二十歲上下。詩中“滄桑轉眼陵谷徙”以下七句,自然是指明清易代以及南明在福州建立政權等重大歷史事件。若據(jù)生年萬歷之說,發(fā)生這些歷史事件時,葉矯然已經年過三十,明顯與詩意不合。可以斷言,葉矯然生于萬歷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吳彥芳《龍性堂詩集序》:“明癸酉闈墨,予彥芳為楊維節(jié)先生首薦,刻《三十八藝》中,時葉思菴年甫八。 ”[15](卷首)吳彥芳字香為,就是上一段的“吳香為同年”。此處的癸酉是崇禎六年(1633),是年葉矯然八歲,逆推其生于天啟六年(1626)。以此生年對照上引的《葉思菴先生小傳》《龍性堂詩跋》《龍性堂詩話序》《長歌寄懷吳香為同年》四則文獻,所有的抵牾之處都不復存在了。因此,吳彥芳的記載是可信的。
葉矯然《東溟集》卷二有《病起逢初度》:“吾生病起日,秋半月明時。 ”[18](P11)則其生日為八月十五日。
至于葉矯然的享年,《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三十九、《民國福建通志·文苑傳》卷七、《閩縣鄉(xiāng)土志·耆舊錄二》和《民國閩侯縣志》卷七十一均明確記載為“九十六”。所以筆者推定葉矯然生于明天啟六年(1626)丙寅八月十五日,卒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享年九十六歲。
林佶,字吉人,號鹿原,福建侯官(今屬福州)人??滴跷迨荒辏?712)特賜進士,官中書舍人。師事汪琬、陳廷敬、王士禛。書法風行一時,手書諸位業(yè)師的《漁洋山人精華錄》《午亭文編》《堯峰文鈔》《古夫于亭稿》,號稱“林氏四寫”,素來為書法家和收藏家視若拱璧。林佶自身還是著名藏書家,著有《樸學齋詩稿》《樸學齋文稿》《樸學齋小記》等。
林佶的生年,《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斷為順治十七年(1660),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和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斷為順治十八年(1661)。其卒年向無確考,《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和《清人別集總目》直接打問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載“卒年不詳”,《清詩紀事初編》載“未知卒于何年”,《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載“1723 以后”。
林佶《獻賦始末》載,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二十日林佶以所作《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賦》一冊并手書康熙帝《御制詩集》二函馳獻行在,九月二十四日得到康熙帝召見:“上隨遣內侍出,問臣佶:‘你是福建哪處人?’臣佶對云:‘是福州府侯官縣人。’又問:‘多少年紀了?’臣佶對云:‘四十七歲了。 ’”[19](P3)康熙四十五年(1706)林佶四十七歲,逆推其生于順治十七年(1660)。
林佶《樸學齋詩稿》卷一有長題詩,標點后的詩題為《乙酉生日客莘城,翻坡公集,得所為〈東坡〉詩八首,按其年譜,正公四十六時作也。予何人,敢與公同年而語,特向服膺公詩,因是以寫其侘傺無聊之概, 故為之次韻云》[20](P13),乙酉年(1705)四十六歲,亦可逆推林佶生于順治十七年(1660)。
林佶《樸學齋詩稿》卷三有《丙戌生日和昌黎公韻》,該詩小序有“丙戌客京師,欲得韓文公四十七年所為詩”[20](P37)云云,則丙戌年(1706)林佶四十七歲,仍可逆推其生于順治十七年(1660)。
林佶《贈穆南谷》:“與君六月同庚長,慚愧多生六日余?!盵20](P61)則其生于六月。林佶《六月二十四日再集晚翠閣予不至仍和前韻》:“傳聞今日荷生日,好事設醴還張燈。我生之旦與花同,聊復切藕兼調冰。壺觴漫擬從先輩,粥飯只求學老僧。自笑藏身人海里,遍尋花伴向來曾?!盵20](P57)可知林佶生于六月二十四日。
林佶《樸學齋詩稿》卷七有《癸卯罷官出都宿磐石菴》[20](P88),林佶長子林正青《樸學齋詩稿序》有“癸卯歸里,倉皇就道”[21](卷首)之語,都說明林佶罷官離京歸里在癸卯年(1723)。林佶之子林在莪著有《硯史》,在“奎硯”條下有一段林在莪的按語:“硯為宣德時舊坑。歲壬辰,先君子購于慈仁寺集,磨礲于吳門女史顧氏、揮毫于絲綸閣下者十有二年。攜歸偕隱,未幾捐館舍。越明年,不戒胠篋,遂入臺江?!盵22](P28)壬辰為康熙五十一年(1712),歷十二年為雍正元年(1723),“攜歸偕隱”所指便是當年林佶離京歸里之事。依據(jù)《硯史》的記載,林佶就卒于歸里當年,也就是雍正元年(1723)。
目前所能見到的林佶作品中,創(chuàng)作時間最晚的是癸卯年的《中秋前二日送楊吾三歸武進》。[20](P88)林正青的《瓣香堂詩集》中,林佶生前活動的最晚記載是癸卯年《八月五日李云滸邀家大人泛舟游平楚予同世竑渭云二兄涇云弟兒子暻侍行》和《由平楚上涌泉寺步家大人韻》。[23](卷四)林正青給雍正二年(1724)上任的福州知府胡承謀[24](P636)的《上胡太守公》中,寫下了“先人有遺書,鼠跡愧印塵。松楸郁丘壟,防人伐作薪”[23](卷四)的詩句。這些記載在時間邏輯上都能與《硯史》互為印證,因此本文推定林佶卒于雍正元年(1723)癸卯,月份在八月以后。
綜上所考,林佶生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享年六十四歲。
謝道承,字又紹,號古梅、種芋山人,閩縣(今屬福州)人。謝宣子、林佶甥。康熙辛丑(1721)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承從林佶游,詩文軼出流輩,是當時閩中光祿詩派的重要成員。著有《漢魏碑刻紀存》《小蘭陔詩集》,并主持纂修乾隆版《福建通志》,《四庫全書》所收《福建通志》即為此本。
謝道承的卒年有多個文獻記載,《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據(jù)黃任《哭謝二古梅學士》定為乾隆六年(1741),其生年則向無確考?!吨袊鴼v代人名大辭典》和《清人別集總目》不載其生卒年,《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不載其生年,《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斷其生年范圍為康熙三十年(1691)至三十四年(1695)。
在《香草齋詩注》卷五的《哭謝二古梅學士》,黃任在題下自注:“乾隆辛酉古梅卒京邸?!盵25](P17)錢陳群《小蘭陔詩集序》:“今年七月,古梅抱病將革之日,屬其子孝廉璈曰:‘吾所為詩雖不多,吾之志也。知吾志者,為吾序之,其香樹乎?!謹?shù)日而歿。 ”[26](P264)落款為“乾隆六年九月既望嘉興錢陳群撰”。吳文煥序:“辛酉七月,謝古梅同年卒于京師。 ”[26](P268)則謝道承卒于該年七月。
在《香草齋詩注》卷四中,黃任《題謝古梅編修蘭陔圖》:“八齡君失岵,母訓垂今貽?!弊宰ⅲ骸肮琶犯感缱?,母葉太夫人撫誨有方?!盵25](P47)則謝宣去世時謝道承八歲。游紹安《謝母葉夫人徵詩序》:“越乙亥,謝公(即謝宣)卒,孺人髽而撫諸孤,以次成立。 仲子道承,身列史館。 ”[27](P514)則謝宣卒于康熙乙亥(1695),此年謝道承八歲,逆推其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綜上所考,謝道承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卒于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七月,享年五十四歲。
以上五人的生卒年,此前只有陳衎、林佶的生年和謝道承的卒年出現(xiàn)過正確的結論。陳、林二人的別集中記載了各自的生年,謝道承詩集的序文記載了其卒年,自不難得出相關結論。其他生卒年由于本人的別集沒有記載 (孫昌裔的別集已經散佚),便長期懸而未決。這幾位文人的例子雄辯地說明:進行文人生平研究,絕不能只滿足于閱讀本人的作品,而應廣泛細致地閱讀其親友師生的作品,這種閱讀是絕不能用搜索古籍數(shù)據(jù)庫的途徑來取代的。
[1]黃晉良.敘蘭雪軒遺稿[M]//孫學稼.鷗波雜草.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
[2]黎士弘.托素齋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曾異.紡授堂二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1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葉向高.蒼霞續(xù)草[M]//蒼霞草全集:第五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5]陳衎.大江草堂二集[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6]陳衎.大江集[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7]徐火勃.鼇峰集[M].陳慶元,陳煒,整理.揚州:廣陵書社,2015.
[8]紀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29 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9]曾克耑.鶚里曾氏十一世詩鈔:第一冊[M].履齋叢刻本,1936.
[10]陳庚煥.惕園初稿[M]//惕園全集:第二冊.刊本, 1851.
[11]周亮工.賴古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王先謙,朱壽朋.東華錄 東華續(xù)錄: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葉矯然.龍性堂易史參錄[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9 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14]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區(qū):第 191號[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15]葉矯然.龍性堂詩集[M].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刻本,1682.
[16]林云銘.挹奎樓選稿[M].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刻本,1666.
[17]郭紹虞,富壽蓀.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葉矯然.東溟集[M].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19]林佶.樸學齋集:第一冊[M].福州:荔水莊重刊本,1825.
[20]林佶.樸學齋詩稿[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62 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1]林佶.樸學齋詩稿[M].上海圖書館藏維揚刻本,1744.
[22]林在莪.硯史[M].福建省圖書館藏抄本.
[23]林正青.瓣香堂詩集[M].福建省圖書館藏清抄本.
[24]徐景熹,魯曾煜.福州府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25]黃任.香草齋詩注[M].陳應魁,注.刊本,1814.
[26]謝道承.小蘭陔詩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 269 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7]游紹安.涵有堂詩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73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責任編輯:劉建朝)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orn and Death of Fuzhou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U Kewen
(Research Center of Min Hai Culture,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Changle 350202,China)
I209.957
A
1673-4343(2017)05-0059-06
10.14098 /j.cn35-1288 /z.2017.05.012
2017-07-19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5M571588);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17110)
吳可文,男,福建福州人,副教授,圖書資料館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福建地方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