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淵華
新高考下的歷史教學研究
?鐘淵華
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教學的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挖掘新教材的“閃光點”,彌補教材的編排存在的某些缺陷,在教學中以教科書為背景,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新高考;高中歷史教學;思考;重構知識體系
一轉眼新課程改革試行在我省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作為一線的高中歷史教師,在這幾年的教學中,針對新教材和即將到來的新高考,我有許多困惑。特別是高一剛接觸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很茫然。一路走來,對現(xiàn)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點認識和思考。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1.歷史新課程具有時代性特點 歷史新教材的內容和主旨都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氣息,課程內容不僅包含歷史的發(fā)展趨勢,還增加了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種種表現(xiàn)和標志性成果。這種教學內容的改革使學生能進一步將歷史與現(xiàn)代化進程緊密相連,學會用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
2.歷史新課程重視基礎性與選擇性 新教材的內容在編寫過程中重視基礎知識教學,以為學生學好歷史奠定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為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提供理論支持。這些都是要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同時也是為學生在同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滿足他們對課程內容的不同需求。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習是提前認識社會的方式,通過在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中,不斷加強對歷史及現(xiàn)代社會的感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新課程與之前基礎知識的編寫內容在層次上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中新課程的編排順序更加科學、合理,體現(xiàn)在對基礎知識、發(fā)展進程、價值觀這三個教學層次進行合理區(qū)分,每個層次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對政治層面的教育,更加重視對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種方式將歷史教學中學生的發(fā)展教育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有效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更加體現(xiàn)了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3.歷史新課程按專題史進行課程編排 這種編排形式突破了傳統(tǒng)歷史課本中以時間聯(lián)系為線索的內容層次,重視知識的分類,并“折射”出不同角度的知識體系。歷史的演變過程是事物緊密相連的過程,歷史事物的產生源于另一種歷史現(xiàn)象,所以新課程依然是以縱向時間的邏輯順序編排內容,這也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在結構編排上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發(fā)展進程有意識地聯(lián)系在一起。
1.將聯(lián)系的觀點融入歷史學習過程中 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更側重于學習的結果,并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更重視歷史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新課程主要學習結構安排:學生在課堂學習基本文化知識,并通過課外活動進一步感知歷史材料;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相關歷史背景材料進行收集、整理、歸納概括,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有自己的體會和認知。這就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新型學習過程。
2.營造一個開放性教學環(huán)境 教師可以嘗試在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中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主要措施:教師在講授新章節(jié)前,安排學生預習課本內容,讓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與他人合作完善調查資料并解決討論不懂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加強與同學之間的合作,使學生在開放性教學環(huán)境中體會歷史學習的實際意義。
現(xiàn)以歷史必修課本第二冊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為例,探討如何落實新課程的教學方法。這章內容主要包括:羅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美國與當代資本主義。主要思路是羅斯福在不改變原有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實行由國家干預與管理的新經濟政策,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收集“爐邊談話”的相關資料并加以討論,從而使學生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內容,體會羅斯福的個人風采,提升對人生的感悟。
3.結合高考題型進行教學 材料分析題作為歷史課程在高考中的基本題型,考查的是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解決材料分析題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信息獲知和解讀能力,首先對問題進行全面的理解,找出問題的核心是圍繞哪一重點知識展開的,再帶著問題找到與之對應的核心材料。第二,在解題過程中要抓住材料中的主題詞,避免太過口語化的表達,并在表達的過程中圍繞中心材料用聯(lián)系的觀點完整解題。第三,學生要善于把握材料中和設問中的隱藏詞。例如問題中出現(xiàn)“根據材料”“如圖所示”等語句是在變相提醒學生,材料中的內容或例子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直接運用到答案中。而出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這樣的語句時,學生在答題時就要注意答題內容并不僅局限于材料,還要結合相關知識靈活、完整地答題。
總之,新高考的要求在于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知識記憶方法和授課習慣,變被動的知識記憶為主動的學科探究。但不管教學方法如何變化、教學手段如何進步、教學內容如何調整,學科思維能力應該是亙古不變的教學重點。作為教學一線的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放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方法和理論,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思維能力,形成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將來繼續(xù)研究深造,成為合格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1]唐永宏.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0(09).
[2]喬歌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33).
[3]牛仁文.淺析新課改下的歷史有效高效教學策略[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學 3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