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 苗棋瑞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城市道路交通壓力越來越大,著眼路網結構能夠有效緩解這個問題,小區(qū)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成了必然。開放型小區(qū)不僅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改善交通狀況,而且提高了城市的經濟活力,促進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建設一個和諧包容的城市。
[關鍵詞]:小區(qū)開放; 通行能力; 評價指標
圍繞小區(qū)開放的前后整個過程,選取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指標,用相關指標的增量來刻畫小區(qū)開放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選取或構建不同類型的小區(qū),進而討論小區(qū)開放與小區(qū)結構及周邊道路結構、車流量的關系,驗證得出合理性的結論。
1、符號說明
2、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道路通行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評價體系是由若干個具有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能夠直觀的表現出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首先,我們在保證指標體系全面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反映小區(qū)開放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其次,對各個指標進行分析,確保指標間的獨立性,避免出現指標重復、交叉的情況。基于以上原則,本文結合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實際影響因素,建立了適用于道路通行能力的評價指標??傮w框架見圖1。
圖1所示,該道路通行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了層次分析的方法,從目標層反向分析,一共分為三層,依次是
目標層(零級指標):體系中的最高層,開放小區(qū)道路通行能力評價的總體指標;
指標層(一級指標):衡量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指標,分析出指標體系的整體構架,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
功能性:小區(qū)開放車流量、道路節(jié)點平均等待時間、路網承載量變化,描述道路通行能力的功能性比較。
有效性:用來評價小區(qū)開放對道路通行力的變化,包括車輛與道路供求關系、小區(qū)規(guī)模、小區(qū)內部交通容量。
安全性:提高小區(qū)周邊交通安全性一直是重要任務,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能從道路安全性角度評價道路通行能力。包括交通事故發(fā)生率、路網平均車速、人行道數量。
從指標層(二級指標):在層指標的基礎上,細化分析對應通行能力的評價指標,并逐一量化,量化結果能夠直接應用于計算。
3、數據整理和轉換
下面給出二級指標的定義:
車流量:車流量=單位時間*車速/(車距+車身長)
道路節(jié)點平均等待時間:交叉口各流向所有車輛等待時間的加權平均值。
路網承載量定義:路網承載量=實際車流量-最大承載量
路網密度:某一計算區(qū)域內所有的道路的總長度與區(qū)域總面積之比。
車輛與道路供求關系:
供不應求:道路對車輛通行的承載能力小于車輛對道路的需求。
供求平衡:道路對車輛通行的承載能力剛好滿足車輛對道路的需求。
供大于求:道路對車輛通行的承載能力大于車輛對道路的需求。
小區(qū)的規(guī)模:小區(qū)規(guī)模分為大型小區(qū)、中型小區(qū)、小型小區(qū)三種類型
小區(qū)內部交通容量:小區(qū)內交通容量=小區(qū)保有車輛+外來車輛
交通事故發(fā)生率:每千輛機動車事故發(fā)生次數
平均車速:小區(qū)開放后路網密度、車流量及延誤時間等變化將影響到路網內的車輛通行速度,平均車速有可能隨之產生變化,我們用平均車速來評價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4、構建小區(qū)開放車輛通行的模型
Step1:標準化處理步驟如下:
由于 為無量綱取值,在構建車輛通行模型之前,需要對 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5、結論
把預處理過后的各因素的數據代入以上各指標公式中,求得各指標原始數據;
然后運用構建模型求得小區(qū)開放前后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
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從交通通行的角度,向城市規(guī)劃和交通管理部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是:考慮上文提到的 9 種評價指標,開放所有的小區(qū),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努力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izg8haxId2QEXDo8AfHd1pqyfRTtnEs
U7PqKTNa2qnLHEIT7gyz7zrx12aTrjHv8_13AbiZ3m0rQU4be3UQMa)
[2] 供求關系(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dE4mSX38uhS3w0RlbyxYfJ9c5lFTeZLylGo6
vUC07-OD6bhGRZF7Bd-Vk7yLRl1tG5YfgNA23M-LofmP7q7-K)
[3] 蘇金明,阮沈勇. MATLAB實用教程. 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8.
[4] 王松桂,陳敏,陳立萍. 線性統(tǒng)計模型線性回歸于方差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