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楚楚
摘要:圖形-背景理論起源于心理學,在語言研究的很多領域都被應用。而抒情詩在漢語詩歌中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許多翻譯家和學者們都致力于如何將漢語詩歌中的美感傳達給其他國家的讀者的研究。該理論通過分析抒情詩中的意象,更加精準地把握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為翻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有著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漢語抒情詩;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1-0165-03
一、引言
圖形-背景理論在認知語言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被提出以后在語言研究的很多領域都被認知語言學家應用。漢語的詩歌文化有著超過了三千年的歷史,詩歌很好地體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特點,但是在詩詞方面的翻譯一直是一個難題,從句法格式到韻律韻腳,從每個字詞到整體的意境。
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對中國漢語抒情詩歌中意義的表達和意境的再現(xiàn)進行分析,并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比較了不同的譯本中各自的長處。通過圖形-背景理論譯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內(nèi)容,更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境。
二、圖形-背景理論
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提出后,在格式塔心理學中被采用以研究知覺和空間組織的方式。圖形-背景理論以凸顯原則為理論基礎,即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和安排是由信息的凸顯程度決定的。心理學家們認為知覺場總是被分成圖形和背景兩部分,二者同時存在,卻不會被同時感知。人們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總會不自覺地用一個物體或概念作為認知參照點去說明或解釋另一個物體或概念,這就是突顯原則,這里所指的“背景”就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
上圖的這種背景錯覺證明了其中的確存在“知覺凸顯”。如果將白色部分作為背景,那么看到的就是黑色的、向上的七只穿著皮鞋的腳,但是如果將黑色部分作為背景,那么看到的則是白色的、向下的六只穿著高跟鞋的腳。同時識別兩種顏色的腳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先后秩序,先把黑色作為圖形,或者先將白色作為圖形。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大多數(shù)視覺情景是圖形-背景相分離的,不過在具體的情況下圖形和背景是不允許相互轉(zhuǎn)換的。
當看到一本書在地上時,人們習慣于將書當作圖形、把地面當作參照物即背景,在英語中我們也常用這樣的表達式The book is on the floor,而很少或幾乎不說The floor is under the book。上例中的book和floor表現(xiàn)出的這種具體的方位關系,我們可以將方位介紹的意義理解為圖形-背景的關系。
三、漢語抒情詩
中國素有“詩的國度”之稱,詩歌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發(fā)展中一向占有顯著的地位。抒情詩屬于詩歌的一種,以表現(xiàn)主觀感情、抒懷詠志為主,不具體刻畫人物,不展開故事情節(jié)。抒情詩一直是詩歌的主流,從中國古代史的開端——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始,大部分的詩歌都是抒情詩,一直到盛唐的李白、杜甫,都是以抒情詩著稱。后宋代開始出現(xiàn)說理詩,但是其影響都不如抒情詩,情感表達更加打動人心: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祖國的熱愛或者對大好山河的喜愛等等;在表達方面,有的詩人大膽直接地表達情感,有的詩人委婉含蓄,但是讀者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那種深厚的感情。
語言表達的產(chǎn)生和理解都是認知的結果,不同的心智能力和認知世界表達語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人們很難用不同的語言來交流溝通,所以不同人之間存在著很多認知和真實意圖上的障礙,不過跨語言交流也是可以實現(xiàn)的;雖然人們操持不同的語言,但是有些東西是共同的,翻譯就理所當然地存在了。傳統(tǒng)上的翻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直譯和意譯。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這種直譯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完全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甚至有的時候會造成什么對原文的誤解,出現(xiàn)錯譯的現(xiàn)象。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只保留原文內(nèi)容、但不保持原文形式地翻譯文字。二者相互關聯(lián)、互為補充,同時,又互相協(xié)調(diào)、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詩歌的翻譯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來源于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如果字斟句酌過分推敲每個意象,就有可能將整體的意境破壞掉,如果自由翻譯完全追求意境,那么可能無法顧及到每個字詞的翻譯。一篇優(yōu)秀的詩歌翻譯要兼顧這兩方面的問題,把握每個意象都是整體的思想感情。
四、圖形-背景理論在漢語抒情詩中的應用
不同的讀者對于同一首詩歌的理解多少都會有差別,譯者也是一樣,雖然譯者一直盡可能地還原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但是由于對原詩歌有不同的看法,而譯文針對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讀者感受到的意境更是不同,這也是詩歌翻譯的一大難點。而圖形-背景理論為詩歌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通過圖形和背景的凸顯關系,分析詩歌中意象的再現(xiàn)。本文以下面的幾首詩歌為例來加以分析闡述。
例1: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送友人》,其原詩如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p>
這是一首經(jīng)典的送別抒情詩,作者通過對于環(huán)境的描述和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了那種對友人不舍的情誼。以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為例,這一句的譯文有下面幾種:
譯文一: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Ezra Pound譯)
譯文二:Where blue hills cross the northern sky,beyond the moat which girds the town.(A.Giles譯)
譯文三: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許淵沖譯)
譯文四:A green mountain lies across the north.em outer city,a clear fiver flows around the easterninner city.(張炳星譯)
這兩句詩中并沒有提到“送別”的字眼,筆端卻分明飽含著惜別之情?!皺M”和“繞”二字都表示了動作的主動一方,詩句中的景色更突出了“青山”和“白水”,所以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角度出發(fā)來看,青山和白水是圖形,北郭和東城則是背景。以上的4個譯本中“blue mountains”“blue hills”“green moun-tains”是圖形,“walls”“sky”和“city”是背景,而其中后3個譯本中的謂語動詞“cross”“bar”“l(fā)ie”更好地讓我們區(qū)分開了圖形和背景。
但是在Ezra Pound譯的“Blue mountains to thenorth of the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根據(jù)字面來翻譯過來就是“城墻北面有山,還環(huán)繞著的水”,給讀者呈現(xiàn)的景象并沒有明顯的圖形和背景上的區(qū)別。而原詩表達的意象是青山橫在城北,河水繞城東流過,其中包含了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在讀者腦海中的畫面大不相同,甚至“北郭”和“東城”都沒有區(qū)分開來。所以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角度來看,Ezra Pound譯的這兩句不太符合原詩歌中的意象,稍有欠缺。
例2: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p>
《望月懷遠》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全詩語言細膩入微,感人至極。其中首聯(lián)的翻譯如下:
譯文一:A bright moon rises on the sea.At thistime we look at the same moon.though we are faraway and each other Cant see.(張炳星譯)
譯文二:Over the sea,the moon full and bright,pouring on this world its silvery light.(盧炳群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讀者呈現(xiàn)出的景象是海上面升起了一輪明月。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角度出發(fā),這句詩很明顯可以看出“明月”的意象更凸顯出來,是圖形,而“大?!眲t是背景,相對凸顯程度較弱;明月于海面之上,緩緩地升起。同樣,在上面兩個版本的譯文中,“moon”是圖形,“sea”是背景。張炳星的譯本用的是簡單句,表現(xiàn)了明月從海面升起的動態(tài)景象,而盧炳群的譯文中用“over”表現(xiàn)了月亮和海面的位置關系,但是圖形和背景的關系被弱化,讀者感受不到月亮升起的這種時間變化,欠缺了一點原文中的動態(tài)的意境美。并且張炳星的譯本采用了自有翻譯的方式,雖然整體上把握了詩人的中心思想,但是后半句的“天涯共此時”作為傳唱至今的佳句并沒有被譯出,譯文的讀者也就體會不到這一層含義了。
五、結論
語言是思維和認知的結果,詩歌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樣體現(xiàn)詩人的思想。翻譯中常講“譯無定本”也是因為譯者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也體現(xiàn)了詩歌翻譯的難度。中國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抒情詩,寫作時不直接抒情,而是描寫景色來代替感情抒發(fā),所以翻譯過程中還原詩中的景象非常的重要。
圖形-背景理論可以幫助譯者來更好地、全方位地理解原詩歌,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翻譯出的作品才能更接近詩人最真的意圖和感受。但是這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譯者盡可能地完善詩人的意象還原時,很難可以兼顧到詩歌在音律、意義和結構方面中的美感。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也會給意象、意境的翻譯增加難度,無法非常完美地再現(xiàn)詩歌里的景象。因此在詩歌的翻譯方面要求譯者兼顧多種翻譯策略和技巧,將中國漢語抒情詩譯出更多優(yōu)秀的版本,弘揚中國的文化,展現(xiàn)中國的古典傳統(tǒng)之美。
[責任編輯: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