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銀,謝秀軍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孟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及限度探析
田華銀,謝秀軍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批判性思維在本質上是理性思維,包括批判性思維意識、技能和人格等,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基礎,是人才成長成功的重要因素。孟子并未研究過批判性思維,但通過對思想學說和社會活動的分析,可知孟子具有顯著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維傾向。盡管孟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存在一定限度,但在認識、思維水平和能力有限以及視野相對狹窄的歷史時期,已經(jīng)是思維意識、技能和人格的極大飛躍,對于成就孟子的豐功偉績具有重要作用。
孟子;批判性思維傾向;仁;義
批判性思維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普遍關注和推崇的一種健康思維,是對所接觸的信息、觀念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的決策[1]4,對于培養(yǎng)獨立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健全人格有極重要作用。作為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當時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自由、活躍的學術氛圍中,不可能接觸批判性思維概念,也沒研究過相關問題,但從其思想學說和社會活動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明顯的批判性思維傾向。探析孟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可從另一個視角加深、拓寬對孟子的人格特點、思想學說、社會活動的認識和理解。
批判性思維既包括微觀層面的批判性思維技能,也包括宏觀層面的批判性思維氣質人格。從批判性思維的宏觀視角考察和分析,孟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主要包括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當性和求真性、清晰性和邏輯性、平等性和開放性、實踐性、自我反思和調控等。
(一)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思維的獨立性要求個人的思維和判斷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不盲目迷信權威,有自主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開端;創(chuàng)造性是在對已有思想觀念予以獨立評估、論證基礎上,對已有思想觀念的突破或形成新的思想觀念。孟子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心性修養(yǎng)論、教育思想以及學術思想和活動等方面。
孟子心性修養(yǎng)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孟子認為,“思”是人內(nèi)心的特有功能,人能盡其才的內(nèi)求并發(fā)現(xiàn)本心的良知良能的“四心”,避免惡的品格和行為,即所謂“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在此基礎上寡欲養(yǎng)心和內(nèi)省反思,擴充發(fā)展善端形成仁義禮智“四德”,存養(yǎng)浩然之氣以及“盡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實現(xiàn)對宇宙和人生的把握[2]101。在孟子看來,無論窮達,只要“尚志”,有志于仁義之道,持之以恒地積累大義就能“存養(yǎng)”,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強調人的修養(yǎng)主要靠人的自我內(nèi)在品質和內(nèi)心追求,包括“存心養(yǎng)性”“反求諸己”“知恥改過”和“持志養(yǎng)氣”等修養(yǎng)方法,把人的修養(yǎng)建立在主體自我認知和自覺的基礎上。
批判性思維的教育觀認為,“使青年人發(fā)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于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學會了獨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jié)知識為其訓練內(nèi)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3]401。作為教育大家,孟子有其獨到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主體性和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教育學習理念(《孟子·盡心下》)。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不受本本和教條束縛,強調用自己的探究、理解和體會把握書中的內(nèi)容?!肮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不拘泥于字面意義而誤解語句和作者的本意,反對望文生義和人云亦云,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推測作者的本意,領悟深意。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繼承了孔子因材施教和啟發(fā)教育的思想。“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重視教育者不言之教的引導、啟發(fā)和表率作用,反對僵化、教條式的灌輸。
孟子的學術思想、學術活動既繼承了孔子、子思等先輩的思想,也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和實踐成果。例如,在孔子“仁愛”“忠恕”觀念基礎上形成了先義后利的倫理價值取向;從孔子的“內(nèi)圣”之道而發(fā)展成為“外王”之道[4]67;在孔子“重民”“教化”“親親”和“尊賢”的德治主張基礎上,更充分地系統(tǒng)化為王道仁政學說;從孔子的“克己”修養(yǎng)方法中總結出“反求諸己”的內(nèi)心修養(yǎng)功夫;在孔子“圣人”“仁人”和“君子”思想基礎上,賦予“圣人”概念更多更具體的內(nèi)涵,提出了“養(yǎng)浩然之氣”的大丈夫精神;把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具體化為先驗性善論;把孔子“仁德”思想直接具體化為“仁義禮智”等四種品德和道德規(guī)范;把孔子學習與反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轉化為“盡心”“知性”和“知天”的唯理論的認識方法。這些思想觀點和主張充分彰顯了孟子思維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是基于自己對歷史的繼承、創(chuàng)新和超越,孟子才有“舍我其誰”的自信豪言,才毫不畏縮地同百家諸子展開雄辯,也才能帶領弟子堅持不懈地游說諸侯各國,傳播推行理想學說和治國方略。
(二)思維的正當性和求真性
批判性思維的正當性要求思想觀念必須可靠,必須要有證據(jù)支持,而且證據(jù)對思想觀念的支持必須強而有力,避免不相干的證據(jù),擺脫感情糾葛影響的成見和偏見。批判性思維的求真性旨在追求真實,崇尚誠實的品格和實事求是。
從孟子的思想學說和社會活動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極為重視事物的真實性和人的真誠品格,“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真實是自然萬物存在的基礎,自然萬物都是真實存在的,毫無虛假。人道和天道是統(tǒng)一的,因此,人也應是真實的,人之道就應該“思誠”,追求真實、真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因為“不直,則道不見”(《孟子·滕文公上》),只有坦白說話,才能明確表達真理和真相?!吧迫艘玻湃艘病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好人和真誠的人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關于識別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話坦白、真實,孟子提出“聽其言”并“觀其眸子”的方法(《孟子·離婁上》)。因為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眼睛不會掩蓋一個人的心靈。心術正則眼睛明亮,心術不正則眼睛渾濁。國家治理中,誠信是政令暢通、社會和諧、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孟子認為,“相率而為偽者,惡能治國家?”(《孟子·滕文公上》)如果國家把人們引向虛偽,就不能治理好國家。
孟子反對片面看事物、思考問題,主張作出想法、判斷必須實事求是,重視真相調查及充分證據(jù),不可輕信。例如,孟子認為君王在選賢任能和懲惡除暴問題上要廣泛聽取意見,尊重絕大多數(shù)人尤其國人的意見和想法,并且要實事求是地調查,了解真實情況,然后再作決斷;對于賢人的認定和任用不能偏信“左右”和“諸大夫”的意見,只有“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τ谟凶镏说恼J定和處罰也不能偏信“左右”和“諸大夫”,只有“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思維的清晰性和邏輯性
批判性思維的清晰性要求澄清語詞、概念和語句的意義,反對語詞和語句的歧義性和含糊其辭。批判性思維的邏輯性要求從證據(jù)到結論的過程是有規(guī)律性的思維,要緊緊依靠有效的邏輯推理和論證。
孟子在思考、闡述和論證自己思想學說時,重視思維的清晰性。明確概念是思想學說體系的基礎,因而孟子力求概念的明確性,有時甚至在細微之處也要確保概念的精確性。例如,孟子對“仁”“義”“禮”“智”等基本概念的內(nèi)涵都有明確的界定。又如,孟子為了保證他的道義論與他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的一致性,在保證仁義標準的情況下,有時以下犯上也是必要和合理的,于是他嚴格區(qū)分了“賊”和“殘”、“獨夫”和“君”、“誅”和“弒君”等概念?!百\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娜实轮私小百\”,敗壞義之人叫“殘”,“賊”和“殘”兼具之人就叫“獨夫”,推翻毀滅獨夫商紂不是“弒君”而是“誅”,不是以下犯上的不忠,并不違背禮制。再如,孟子嚴格區(qū)分了“善”“信”“美”“大”“圣”和“神”等不同層次的人格,“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神”是最高、最理想的人格,只有堯舜具有“神”的人格,是最高的人格典范。
孟子思維的邏輯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他以“天人一體”“人性善”“仁”“義”為基本原則和基本前提的論辯方面。為了堅持和踐履以“仁義禮智”為規(guī)范的倫理思想和以“民本”為核心的仁政學說,孟子同君王、論敵和生徒展開了大量而頻繁的辯論,采用例證歸納、類比和比喻等或然性方法論證思想觀念的正當性,揭露謬誤。例如,孟子用人會不顧利益得失施救可能墜入井里的小孩舉例,歸納論證人皆有不忍之心;舉例歸納論證“好貨”“好色”并不是壞事;用夏商周三代因“仁”得天下和因不“仁”而失天下,歸納論證“仁”是“國之廢興存亡”的根本原因。孟子提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的命題(《孟子·告子上》),運用大量的類比形式推理、論證和反駁。例如,用“水無有不下”來類比論證“人無有不善”(《孟子·告子上》),往低處流是水的本性,性善則是人的本性;“以五十步笑百步”類比論證“無望民之多于鄰國”(《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無異”和“以刃與政”“無異”相類比,論證君王應行仁政,摒棄暴政。孟子用“牛之性”“犬之性”舉例反駁以及用“杞柳與杯棬”比喻論證人性與仁義,反駁告子的“生之謂性”的觀點。
除或然性推理論證外,孟子也運用了大量必然性的推理論證形式。例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v求仁義的人不會遺棄他的父母,不會怠慢自己的國君;君王需要臣民不遺棄父母,不怠慢國君。所以,君王要行仁義。這里運用了三段論推理論證形式?!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里運用了聯(lián)言推理組合式的推理論證形式?!懊裰疄榈酪玻泻惝a(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上》)應用了假言推理?!熬酉挛欢猾@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這里應用了假言連鎖推理論證形式。“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慧;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孟子·離婁下》)連續(xù)用了三個選言命題推理論證形式。另外,孟子還運用了許多其他如正反對比、比較、解釋說明、模態(tài)推理、引證等論證方法。在很多地方遵循并運用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也承繼發(fā)揚了孔子“中庸”因時而變、因地制宜的通權變的辯證思維方法。
(四)思維的平等性和開放性
教條式和批判性是對待思想觀念和理論的兩種態(tài)度。批判性思維要求摒棄教條式態(tài)度而崇尚批判性態(tài)度。批判性的態(tài)度“也即自由討論理論以發(fā)現(xiàn)其弱點并加以改善的傳統(tǒng),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態(tài)度”[5]72-74。批判性態(tài)度需要內(nèi)在精神和思想的自由,而自由的思維有賴于主體間平等和思維的開放。先秦時期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百家學術流派使得思想自由、學術爭鳴和思想開放成為可能,也使思想家重視和追求平等成為可能,主體間的相互開放、溝通、汲取成為必然之勢。
孟子關注人的生存權、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平等,力主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勸諫、理解。在國家治理中,君臣之間在人格上沒有貴賤之分,尤其賢臣更具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孟子·公孫丑下》)君王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尊賢貴士甚至屈尊就教,而大臣也必須“尊賢樂道”才能配得上開明的君王。君王應當以愛護、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大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同時,大臣對君王具有勸諫的責任,敢于批評直諫,君王也要經(jīng)常聽取采納大臣的建議。在君民關系問題上,孟子認為百姓與君王等統(tǒng)治者具有平等的生存權和享受快樂生活的權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只有百姓生存和快樂,社稷才能存在,進而才能確保君王無憂,保民是君王獲得權力和保有權力的核心[6]136。對于人性和道德修養(yǎng),每個人的本性、認知能力和修養(yǎng)潛能相同,人人都有善端,都有自我認知的能力,都可以“反身而誠”并“求放心”;人人都能盡心、養(yǎng)性和知天,成為君子、仁人乃至圣人和“大人”。于是,孟子提出“圣人與我同類”(《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的命題。
思維要克服狹隘的心態(tài),善于了解別人甚至持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的人對事物和問題的想法,少作自己的主觀判斷,同時積極把自己的想法讓別人知道。孟子認為,“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孫丑上》)心胸狹小,不嚴肅,都是君子不該做的。胸懷寬廣,與人為善,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是思維開放性的重要體現(xiàn)?!白勇?,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一個人要善于聽取他人對自己的善意的好的和不好的評價和建議,要與人為善。孟子甚至主張“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孟子·盡心下》)把對待所愛者的態(tài)度推及不愛的人。個人修養(yǎng)成長、教育孩子等都要善于聽取不同的想法,學習多樣的方法,“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發(fā)展和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孟子·盡心上》)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说臍舛?,供養(yǎng)改變?nèi)说捏w質,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重要而深刻,因此要保持良好的開放性,善于選擇和運用環(huán)境提升自己。
(五)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性
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和追求的宗旨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要求把理論付諸實踐檢驗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社會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理論在現(xiàn)實中的運用、實踐、體現(xiàn)。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運用涉及人的深層次的心理層面,融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chuàng)造過程于一體。社會問題的本質是現(xiàn)狀和主體追求的差距,而發(fā)現(xiàn)這種差距是要通過對現(xiàn)狀的批判性思維[7]8。
孟子并不滿足于政治倫理學說的理論建構與闡釋,更重視提出和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實踐。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從仁義和民本的新視角敏銳地意識到社會現(xiàn)狀的嚴酷性,“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百姓的“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盡心下》)日漸沉重,“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勝于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甚至人民“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嚴峻的社會現(xiàn)狀同孟子的理想社會有著巨大差距。孟子站在仁義和民本的立場上提出了理想社會目標,即政治上是仁義為基礎政治清廉的社會,經(jīng)濟上是人民有穩(wěn)定收入、溫飽有保障、安居樂業(yè)的社會,社會風尚上是全社會崇尚倫理道德的和諧社會。與此同時,孟子批判性地分析了當時各流派和士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和社會活動,認為他們宣揚歪理邪說,不僅不能解決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針對當時的顯學楊朱和墨家學派,孟子認為楊朱宣揚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目無君王;墨子宣揚“兼愛”,目無尊長,與他心目中仁義標準相悖,于是提出了“距楊墨”的主張;孟子也對農(nóng)家、法家和兵家等學派給予猛烈的抨擊,對告子等人的言論給予有力的駁斥。
社會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需要實踐理念,更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孟子站在時代前沿,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擔負“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孟子·滕文公下》)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于時代潮流,滿懷“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豪情壯志和膽識。
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實現(xiàn)社會理想,孟子承襲了孔子、子思等先輩的儒學傳統(tǒng),提出了以性善論和仁政說為基本框架的治世之道,主張行仁政,反對霸道,提倡重義輕利、民貴君輕,“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實現(xiàn)天下和平安寧的局面?!罢軐W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正是批判從本質上衡量個別存在,而從觀念上衡量特殊的現(xiàn)實?!盵8]258孟子往來于齊、梁、陳、魏等國游說,傳播、實踐社會理想和治國方略。
(六)自我反思和調控
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維者必然對自己和他人一視同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也要深刻反思和評判,既不妄自菲薄而缺乏信心,也不盲目自信而固執(zhí)己見;既考察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也從自身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等予以思考、分析、評估。
在孟子看來,自我反思是“仁者”的內(nèi)在品質,是自我修養(yǎng)、提升品德素養(yǎng)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的人要先端正自己再發(fā)射,箭射不中而輸?shù)舯荣?,不要抱怨對手,而應當反思自己,分析不中的原因。后來,孟子推而廣之,進一步指出,人的每一次行動并不一定就有收獲,勞動的付出與收獲并非一定成正比?!靶杏胁坏谜?,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即使付出行動而得不到滿意的報酬,也不要抱怨別人,而要反思自己,找差距,分析原因。
“思維的批判性品質,來自對思維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方面進行調整、校正的自我意識;這種批判性思維品質,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盵9]345在反思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觀點、思維、情緒和行為進行反思、評價、控制、調節(jié)和糾正,作出合理的判斷和行動。孟子也非常注重自我糾正和自我調節(jié)。他認為,過失、失敗是人之常情,一個人很難做到事事成功,時時無過。如果有過失,君子要“過則改之”,而并非找借口或編造謊言掩蓋。
孟子思想學說和社會活動體現(xiàn)了明顯的批判性思維傾向,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限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孟子雖然重視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他的教育目的是“明人倫”,即培養(yǎng)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五倫”品格和德行,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言行限制在倫理綱常的范圍內(nèi)?!安淮改钢藉裕@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主體獨立性和自由度,制約了創(chuàng)造性。
個人修養(yǎng)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和內(nèi)在要求,“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但他又認為,“思”的功能是“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人的善端、“思”的功能和“誠”的品格是上天賦予的,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最終還是離不開天命,要適應或受制于天命。于是,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要受天命限制。天命論忽視了社會生活和實踐的作用,限制了學習和實踐在提升個人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的作用。清心寡欲是個人修養(yǎng)、存心養(yǎng)性的重要方法,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合理欲求和個性的發(fā)揮,容易使人喪失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在后來儒家思想的演變發(fā)展中,孟子清心寡欲的思想逐漸演化為某些學說的禁欲主義。
在政治學說中,孟子道德理想主義的政治藍圖推崇上古三代的社會模式,“言必稱堯舜”,把堯舜等圣人作為楷模;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孟子·公孫丑下》)的歷史宿命論,圣人的出現(xiàn)以及出現(xiàn)的時機都由上天決定;為了落實對百姓的教化以及恢復和維護禮制,孟子“治民之產(chǎn)”措施中理想的經(jīng)濟制度是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這些政治經(jīng)濟理想和措施是建立在制約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基礎上的,具有保守性的思維傾向。為了推行仁政,孟子提倡對民眾教化,把“善政”和“善教”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行仁政。但是,孟子提倡的教化是用禮制、倫理綱常為主要內(nèi)容引導百姓服從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把百姓的思想和言行限制在封建道統(tǒng)范圍內(nèi),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fā)揮。另外,孟子言必稱孔子,思想學說雖然有其創(chuàng)新性,對孔子等先賢的思想學說進行了深化和具體化,但始終存在保守性,“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10]85。孟子對先賢及其學說的依賴性加強了儒學的讀經(jīng)、釋經(jīng)、闡發(fā)微言大義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對天命的依賴性被后來的經(jīng)學大師作為君權神授理論的重要依據(jù)。
在論證思想學說時,孟子顯示出直覺思維傾向,缺乏嚴密的理性的邏輯分析,也欠缺充分的事實證據(jù)支持,具有明顯的直觀或直覺思維的特征。例如,他在論證保有“仁德”和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孟子憑借已有經(jīng)驗、認知,通過體悟和直覺,把“仁德”和“仁政”相聯(lián)系。
孟子用富于奉獻精神的仁義為原則處理天人關系、個人和他人關系、個人和國家、天下的關系,強化了人的集體觀念和群體意識,深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群體性特征,最終升華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境界。但是,孟子的思想學說同孔子一樣,屬政治倫理范疇,基本上專注于解決現(xiàn)實人生、社會和政治等問題,而自然界和技藝等問題不在思考之列,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存在明顯的領域限度。
批判性思考、自由精神和思想離不開人的平等,起碼依賴于人格的平等。孟子盡管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成為圣人,擁有平等的人格,但這種平等是在維護等級制范圍內(nèi)的平等,不能突破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和社會權利的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與現(xiàn)代獨立、民主、自由等觀念具有本質區(qū)別。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不同的等級,把社會等級先驗化。有“先知者”和“后知者”、“先覺者”和“后覺者”;“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孟子·滕文公下》);“事君人者”“安社稷臣者”“天民者”和“大人者”等不同等級;“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孟子·滕文公上》)。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具有排斥社會下層的作用,阻塞了不同階層之間的廣泛交流與溝通,下級不得非議上級,晚輩不得非議長輩,位卑者不得非議位尊者,“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孟子·梁惠王下》)。人的地位高低是按照仁義德賢標準衡量和定位,“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拔┤收咭嗽诟呶?,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維護等級秩序的社會模式在不同等級之間樹立了一面障礙,限制了不同等級之間的交流和社會流動,也限制了思維開放性。在諸子流派的競爭中,孟子以仁義原則批駁楊、墨、農(nóng)、法、兵等學說,但事實上無論楊朱的“為我”,還是墨子的“兼愛”等都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人們思想和生活的某些實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孟子為了重建和維護等級秩序,無條件地加以拒斥和批駁。盡管孟子在批判各家學說的同時,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在論辯方法、觀點和論斷等方面有所吸收,但“他所關心或提出的問題,主要還在儒家的范圍之內(nèi)”[6]132,表明孟子思維傾向缺乏足夠的開放性和適當?shù)姆此?、調控。
孟子的學說解決了孔子“德治”主張的人性論基礎問題,“仁政”學說也描述了美好的愿望,張揚了無畏的膽識。但是,孟子的治世方略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主義色彩,其主要目的未必能成就大國稱霸諸侯的愿望,與當時急功近利的各國君王的需求相去甚遠,缺乏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可行性,也有悖于“霸必有大國”的歷史趨勢,于是他的仁政學說顯得“迂闊”而“終不見用”[2]92
總之,盡管由于歷史局限性,孟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存在一定限度,但是在當時人們的認識、思維水平和能力有限以及視野相對狹窄的歷史時期,孟子具備了超越常人的優(yōu)秀批判性思維傾向。正是基于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維傾向,孟子以獨立的人格、開闊的視野全面洞悉社會問題。同時,在繼承孔子等先輩仁愛思想的基礎上,孟子以敏銳的思維、深邃的思想和嚴密的邏輯探索問題的根源和答案,構建了性善論為基礎,修養(yǎng)論為方法,仁義禮智為核心,仁政和教化為治國方略的修齊治平的思想學說體系,并極力在諸子百家、諸侯各國中展開論辯、宣傳踐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為了顯赫當世并影響中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文化的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1]Robert H Ennis.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J].Education Leader ship,1989,(4).
[2]方克立,郭齊勇,等.中國哲學史(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英]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6]陸玉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劉春杰,武宏志.簡論批判性思維與高等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4,(12).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0]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An Analysis of Mencius’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and Lim itation
TIAN Hua-yin,XIE Xiu-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Critical thinking is a sort of rational thinking,including consciousness,skills and personality.It is the basi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talent grow th.Mencius has not studied critical thinking particularly.From the analysis of his thoughts and social activities,we can find that he has outstanding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Although the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Mencius’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evel are a great leap in such aspects as thinking consciousness,technique and personality when critical consciousness,thinking level and ability are still low and views are still narrow.Mencius’critical thin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his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
Mencius;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B222.5
A
1671-0304(2017)04-0085-07
2016-07-17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7-08-24 0:27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先秦儒家的批判性思維傾向研究”(15SKG171)。
田華銀,男,重慶豐都人,長江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邏輯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謝秀軍,男,湖北棗陽人,長江師范學院副教授,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824.0027.014.html
(責任編輯:李登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