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般
【摘要】本文從思想品德課等學科的課堂教學入手,研究如何讓學生在學校、班級、家庭、社會等實踐中開展“灑掃應對”活動,不斷加深對“灑掃應對”教育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農村 初中 “灑掃應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116-02
“灑掃應對”是古代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盀摺?,是指對學生的教育要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使學生養(yǎng)成清潔、整齊的衛(wèi)生習慣;“應對”則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禮節(jié)教育??偟恼f來,“灑掃應對”教育具體內容包括生活能力、勞動技能等日常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人際交往禮儀、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以及愛國守法、尊敬師長、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習慣養(yǎng)成教育。開展“灑掃應對”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教育未成年人學會生存,學會自立自強,學會說話,學會做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民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子女教育問題卻令人擔憂?,F在的農村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部分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厭學、暴躁、懶惰、依賴性強等不良現象。要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就要從初中生的日常起居入手,加強中學生生活能力、勞動技能鍛煉,使他們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從待人接物入手,教育中學生知曉禮儀,養(yǎng)成謙恭待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為此,我縣教研室申請立項了“農村初中‘灑掃應對教育的研究”課題,對農村初中“灑掃應對”教育的方法進行了實踐研究,總結出以下幾種有效的方法。
一、音樂怡情法
音樂怡情法即通過欣賞、演唱一些感恩、勵志的優(yōu)秀歌曲,讓學生在音樂欣賞和演唱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激發(fā)學生熱愛生命,講文明、懂禮貌、愛勞動、愛祖國,爭做自強自立、知禮感恩的人。如引導未成年人欣賞、演唱《勞動最光榮》《講文明懂禮貌》《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歌》《愛的奉獻》《媽媽的吻》等優(yōu)秀歌曲,陶冶他們的情操。音樂怡情法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在相關的活動及課后進行,如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及社會實踐等,這樣就保證了音樂教育的連續(xù)性,讓未成年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覺地利用音樂來緩解壓力,調節(jié)自身的心態(tài),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
二、生活情景教育法
即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灑掃應對”的各種情景,對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文明禮儀、感恩向善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通過“灑掃應對”教育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明白自身擔負的各種責任,學習人際交往中的禮節(jié),并養(yǎng)成愛國守法、尊師敬老、愛親愛家、感恩助人的道德習慣。鼓勵學生自理自立,教育學生在家中做一些家務,例如幫助父母做飯、洗碗、疊衣服等。同時督促他們每天自行整理房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在適當的時候走進田野,幫助父母干些農活,從中懂得勞動的意義,體驗父母及勞動的辛苦,讓學生養(yǎng)成孝敬長輩、勤儉節(jié)約、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意識。
三、學科滲透教育法
即通過整合現有的德育教材與其他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規(guī)劃編排教育內容,把“灑掃應對”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學科之中,增強學生的愛國、愛鄉(xiāng)、愛校、愛家意識,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實行“灑掃應對”教育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清楚所傳授的知識,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因材施教,結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勞動生存技能和文明禮儀等生活知識展開教學,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另外,在初中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學中,同樣可以進行“灑掃應對”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勞動、生物、地理等學科教學中,可帶領學生走進田野,體驗和了解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物知識;在物理、化學教學中,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和感悟,從而自覺地付出行動。
四、專題活動教育法
運用專題教育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帶領學生參加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可以鞏固“灑掃應對”教育的效果。
1.組織“灑掃”小組,開展衛(wèi)生大掃除活動。學校每個班級一周開展一次短時間的勞動活動,組織“灑掃”“清潔”或“學雷鋒”衛(wèi)生志愿小組,教育學生在學校、社區(qū)、家庭等公共場所進行每周一大掃、一天一小掃活動,同時保持自身衣服、書包和所在教室、寢室衛(wèi)生干凈。
2.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學農基地。有條件的學??梢岳米陨韮?yōu)勢開拓一處勞動基地,沒有條件的學??砂l(fā)揮農村優(yōu)勢,有計劃地到學生家里承包的指定責任田,指導學生識別各類農作物并嘗試種植,增強學生的勞動鍛煉意識。
3.組織“應對”小組,加強未成年人禮儀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禮儀教育,引導學生與長輩、與同學之間要融洽相處,要尊重師長、懂禮知節(jié)。可以在班級內開展班會,在班會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應對”教育和表演,引導學生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讓學生自覺做一個有文明、有道德的人。
4.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日行一孝”的主題教育活動,提高“灑掃應對”教育的效果。首先利用每年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敬老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未成年人踐行“灑掃應對”教育活動,通過祭掃革命烈士墓、為敬老院獻愛心等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未成年人緬懷革命先烈以及講文明、懂禮貌、愛勞動、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其次引導未成年人每逢傳統(tǒng)的重大節(jié)日和父母、老師的生日,主動給自己的父母、老師打問候祝福電話或發(fā)親情短信,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老師的教育之恩。
5.結合“生態(tài)鄉(xiāng)村”建設,開展“灑掃應對”教育活動。為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我縣黨委、政府提出推進“生態(tài)鄉(xiāng)村,美麗上林”鄉(xiāng)村建設活動,努力抓好“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工作,打造旅游強縣,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我校抓住機遇,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切實開展了“灑掃應對”教育活動,組織和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參與“三清潔”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協(xié)助保潔員搞好學校、社區(qū)、家庭、公共場所及旅游地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碰到游客時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近年來,我縣教研室注重把“灑掃應對”教育納入德育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學校的校園、教室、寢室比以前更清潔、整齊了;學生的文明禮貌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學生遇到老師和客人時都會主動問好;部分學生回家時,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有些學生還為父母、爺爺、奶奶洗腳、捶背,逢重大節(jié)日時,部分學生能給家長、老師打問候電話或做感恩的小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了好的轉變,部分學生改變了以前生活自理能力差、厭學、暴躁、懶惰等不良現象,涌現了一批美德少年。例如,鎮(zhèn)圩瑤族鄉(xiāng)初中學生藍川當選為南寧市第二屆“孝老愛親”美德少年,隨后又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注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開展的“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活動中被評為“全國百名美德少年”。本課題研究關注了農村初中生日常生活的禮儀行為情況,進一步規(guī)范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總結農村初中學校開展“灑掃應對”教育的經驗,形成農村初中“灑掃應對”教育的有效方法,有效推動了農村學校德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