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艷
摘 要:在當前教學環(huán)境下開始使用新課程標準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但是從具體實施來看,互動式教學一般還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不能夠更好地將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當中。
關鍵詞:小學二年級;互動式教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1-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24
互動式教學也就是研究學習活動當中所參與的各種主體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它是指交流合作所碰撞出的火花而產生的一種碰撞式的教學,而這也就稱之為互動教學。從新課改的理念來分析,現如今,人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互動式教學的時候,一般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活動。這種教學方式取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教師為主的互動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其間參與的主體涉及了教師、學生和課程文本。如何有效地促使小學互動式教學能夠更好地落實到實處,在目前來說是重要的一個問題。
一、創(chuàng)造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
創(chuàng)造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互動式教學當中是一個前提作用,因為為了有效地促使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發(fā)生互動,就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而這也是教師在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首要任務,什么是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其影響因素是教師本身[1]。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必須和諧,這樣學生才能對教師的教學產生親切感,同時對學習有一定的欲望。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耐心,且富有一定的愛心,這樣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關愛。
如果一個學生總喜歡和自己的老師對著干,而且看不慣自己的老師甚至表示反感,是不可能對這個老師的教學表示信服,進而也就不愿意聽這位老師講課。如果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非常反感,甚至和這個學生之間存在過節(jié),那么老師也不能做到公平對待自己的學生,這樣也會影響自己在學生之間的形象。所以,公平對待自己的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是每個教師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活躍的氣氛,為課堂開展互動式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進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以游戲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師生互動教學的價值
學生都具有愛玩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愛玩兒的欲望較高,對于世界的理解一般也是通過創(chuàng)造符合社會法則相似的游戲情境來進行,而且不斷在情境活動當中,參與和領悟這個社會的法則。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規(guī)則的覺悟,這能夠使學生的社會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確保學生成長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2]。而且,小學語文知識課本上也涉及很多思想品德和行為培養(yǎng)的例子。舉例來說,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上有一篇《朱德的扁擔》,其主要內容講的是:朱德身為紅軍總司令,卻和普通官兵一起勞動。官兵們照顧他年紀大,不想讓他參加勞動,于是把他挑東西用的扁擔藏了起來。于是,朱總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擔,還寫上“朱德記”的字樣,不讓別人再拿走。這篇文章寫了發(fā)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而這篇文章也是結合生活場景當中經常出現的事情,進行生活經歷的再現,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精神和艱苦卓絕的品質。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充分體現出小學課本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進行課程教學的時候,需要教師將課程濃縮成充滿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游戲當中得到各種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游戲的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分角色扮演這篇文章當中的人物,設身處地的去設想人物的情境。這樣,學生能夠在游戲當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角色,使自身的精神培養(yǎng)和成長,能夠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格,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以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師生之間的互動是當前環(huán)境下教育界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往往只關注對學生主體的感受和反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學內容的主題和文本的重要性。而專家通過大量的實踐調查得出,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一般是以自身感悟為主,教師的傳授為輔,所以在教室進行講課之前,學生一般是通過預習和大體瀏覽,能夠對文章做出一個大體的印象[3]。但這個大體的印象會一直對學生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的理解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并非無動于衷,也有著自己的解讀。小學生因為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喜歡五顏六色的色彩和稀奇古怪的事情,在面臨一些抽象的文字和事物的時候,很難長時間的專注的能力來進行理解。所以,教師需要對純文字語文教材進行再加工,以便于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這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過程中就完成了學習和記憶的工作。而通過此也能夠尊重學生對于課本的第一感覺。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更大的提升。比如,以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狐假虎威》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自行對課文進行預習,然后通過學生自己預習所得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先要求學生簡要地復述這個故事,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想。這樣,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化的教學,引領學生走向正軌,就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對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
四、結語
本研究主要針對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的互動式教學進行簡要分析,文中涉及筆者自己一些主觀的意見和見解。筆者認為,對于小學教學來說,不管是語文學科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互動式教學方法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教師就能充分發(fā)揮師生之間的整體性和互動性,以充滿趣味的互動式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性,從而為學生更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汪燕.互動式教學事半功倍[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1):241-242.
[2] 羊璐.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科普童話,2016(14):203-204.
[3] 楊奇俊.論“互動式教學”[J].中華少年,2016(1):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