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賈 洋,胡芳香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腫瘤科,甘肅 蘭州 730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粘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胃脘部疼痛,脹滿,燒心,食欲不佳,大便異?;蛳?,貧血等,是一種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變,無特異性。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我科門診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診斷標準45例。診斷均符合觀察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齡16~65歲,平均40歲,病程6個月至4.5年,且患者在臨床資料的比較上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重慶全國胃炎診治座談會在1982年制定的《慢性胃炎分類,纖維胃鏡診斷標準及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標準》(試行方案)為標準[1]。
與臨床上關于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標準相符;年齡在16~65歲之間者,無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觀察組口服半夏瀉心湯,其組成: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2 g,黃芩10 g,黨參15 g,丹參10 g,木香3 g,草寇3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蒲公英15 g,敗醬草15 g,干姜6 g,枳實10 g,甘草6 g;若食欲不振,可加雞內(nèi)金10 g,焦三仙各15 g;大便秘結可加大黃3~6 g。
1.5.1 臨床癥狀
根據(jù)我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所指定的慢性胃炎診斷和療效標準為依據(jù)[2],仔細觀察脘腹痛,脹滿,噯氣,納差等癥狀。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癥狀情況比較(n)
1.5.2 胃鏡檢查
根據(jù)慢性胃炎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和治療試行意見為標準,胃黏膜正常;細顆粒,部分血管透見,結節(jié)生化在單發(fā)灰色腸上皮;大顆粒,皺襞消失,血管可及表層,結節(jié)生化在彌漫灰色腸上皮。
1.5.3 療效評判標準
評價標準:《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粘膜慢性炎癥好轉明顯,癥狀比較輕,腺體萎縮經(jīng)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慢性炎癥有所緩解,腺體萎縮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已經(jīng)減輕2個級度;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明顯,胃粘膜病變經(jīng)胃鏡復查縮小面積超過二分之一,炎癥減輕一個級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常增生改善;無效:達不到上述有效標準,或惡化者。見表2。
表2 患者總體療效比較(n,%)
1.5.4 胃鏡療效評定[3]
痊愈10例;顯效:26例;有效:8例;無效:1例。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口服半夏瀉心湯加味4周到12周后癥狀減輕,明顯減輕,痊愈;經(jīng)胃鏡檢查,病理診斷:病情改善,好轉,痊愈。
本病歸屬于祖國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嘈雜范圍,病因飲食不潔,情志失和,勞倦過度,表邪入里,脾胃虛弱等導致脾胃失調(diào),病機是虛實夾雜,寒熱交錯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胃為收納之官,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脾主升,胃主降;脾氣不升,濁陰不降;濕聚中焦,胃氣不降,出現(xiàn)噯氣,脹滿,脾胃失調(diào)日久則出現(xiàn)胃脘疼痛,脹滿,納差,大便異常,消瘦,貧血。
病案:馬XX,女,53歲,2017年5月14日因“胃脘疼痛,脹滿,不思飲食,消瘦3月”到我院門診就診,行電子胃鏡(001421)示:1.萎縮性胃炎-III級并腸化(胃體、胃竇粘膜萎縮相,胃角、胃竇粘膜可見大片狀腸上皮化生結節(jié));2.糜爛性胃炎III級(胃底、胃體可見多發(fā)大片狀糜爛),病理診斷(001421):(胃竇)粘膜慢性萎縮性炎癥(活動性),局灶輕度非典型增生,中-重度腸上皮化生;觀其舌象: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數(shù),給予半夏瀉心湯加味,服藥2周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疼痛消失,仍脹滿,乏力,食欲增加,再服藥1月后癥狀基本消失,行胃鏡檢查(002324)示:1.糜爛性胃炎III級(胃角可見陳舊性出血點,未見腸上皮化生結節(jié);胃體條索狀糜爛),2.慢性萎縮性胃炎I級(胃角粘膜萎縮相)。
[1] 李益農(nóng),蕭樹東,張錦坤,等.慢性胃炎的診治問題[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83,22(5)∶261-262.
[2]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15)∶318.
[3] 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4,21(2)∶77-78.